王昌龄的采莲女二首(其二)刻画了一群怎样的采莲女形象

如题所述

采莲女形象:美丽动人,勤劳,活泼。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动人,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

其二全诗原文如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白话文释义: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注释: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气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组诗其二可以说是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芙蓉向脸两边开”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7
《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菏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江南一带的青年女子的形象在这里被描绘得是多么真切动人,天真活泼,情趣盎然,充满生机!在诗人笔下,生动再现了水乡女子们操舟湖上,戏水采莲,放声歌唱的欢快情景。第一诗,首句写采莲女们姿容俏丽,皆吴越之国色,似楚宫之妃嫔;次句写她们互相嬉戏,弄水湿衣的娇憨之态,洋溢着活泼、愉快、轻松的气氛;三四句,“对结流动”(谭元春《唐诗归》),写来时艳艳荷花相迎,归来皎皎明月相送,好一派热闹景象。第二诗,也是一幅意趣生动的采莲图。罗裙似叶,人面如花,舟入花间,采莲女们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了。正当人面荷花两难辨之时,花叶深处悠扬清脆的歌声笑语传来。靓丽的采莲女们那充满青春活力的形象历历如在眼前。
第2个回答  2020-12-29
美丽的采莲少女形象
第3个回答  2018-12-15
iehfifhixuehxoheifheofjeifyighd892020rjfoekfoeigdide3729263rhf7ejdhdosodjhf手机号15068911345ujghjdhigsho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