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意义在哪里?

文学是具有灵性的东西,没有固定的模式~至于价值,就是给人心里的洗礼~

第1个回答  2020-06-19
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既精神性价值。关于精神,可以有诸多不同的定义。我们一般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界定精神这一概念的:它是人内在的一种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与感性诸多心理因素的有机统一,是人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因而,精神的价值不同于物质的价值,它是内在的、本体的、不断超越自身的。文学艺术的创造活动是文学艺术家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学艺术的接受鉴赏也属于人们的精神领域的活动,所以,文学艺术的精神性价值应当是其自身最为内在的、基本的价值所在。正如早期的德国现象学学家Moriz Geiger指出的,“在艺术作品中,存在着一些构成其价值的确定的特性”,那就是艺术的精神性价值的特性,即它并不以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的服务的手段,那么他就无法理解艺术。这些价值是作为存在于作品之中,作为被包含在艺术作品之中的特性而被人们体验的。”艺术,在履行自己的种种“服务”职责时,反而已经忘记了什么是它自己,而我们在拥有过多“艺术作品”时却失落了“艺术的精神”。艺术,并不仅仅是工具,甚至也并不总是“作品”。但是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态度,生活的内涵,是生命赖以支撑的精神。
第2个回答  2020-06-19
文学的概念很广,只要是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形式,都可以称为文学。甚至不用文字记载,也叫做“口头文学”。概括地说,除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所有种类基本上都可以用文学表达。

我们的老祖先,在旧石器时代的夜晚,通常都围坐在火堆旁,抱团取暖。饿狼的嚎叫声时远时近,好像猛不丁就会钻出来袭击人群。这时,有智慧的老者开始讲话,他编一个故事,人们就没那么害怕了。人的内在需求滋生出文学这个产物,文学的开启帮助人类驱赶内心的阴霾,这大概就是文学的意义。

把人的所想、所见、所闻写在纸上形成文字,懂的人通过只言片语便可领会作者的心意,不需要牵手、拥抱和会面,读者与作者形成隐性连接,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共鸣,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很难达到,现实生活中的认同往往掺杂了附和与勉强,文字上的同频才是心灵的交相呼应。一个灵魂和另一个灵魂产生碰撞,摩擦出火花,记录下美好。
第3个回答  2020-06-19
文学的功能是多元的。大致说有三种功能,即娱乐功能、认知功能和教化功能,因为工作的关系,就报章散文体来说,我认为教化功能是文学最主要的功能。
文学要教化人、影响人,当言之有物,载之有道。
通常说的文以载道意思是说文像车,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
这一说法,也不是现代的发明,可谓源远流长。
早在战国时期文以载道这个词在《荀子》中己露端倪。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
文以载道的思想,三国时期的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提出并有明确的论述了。
后来唐代文学家韩愈又提出了文以贯道之说,他的门人李汉在《 昌黎 先生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也就是说文章是弘扬精神、传播思想的工具。
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并完成的。他在《周子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涂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周敦颐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如果没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如果不是他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仁义理念,而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千古绝唱、万古佳句,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登楼览胜,凭栏抒怀,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又有几个流传下来成为千古美文的。而他的仁爱之心,又教育、影响了后代多少人,毋庸置疑,应该是无数吧 !
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是古人行事、做人的典范标准,是行为规范,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做人要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那就是对社会要和谐,别人要无私和友爱。温良恭俭让不是表面的东西,更不是能够装出来的,它反映着一个人的内在本质,一种道德境界,体现着古人的最根本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