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G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79

如果有视频就更好了,谢谢。

第16钢琴奏鸣曲
第一乐章 活泼的快板 (Allegro vivace) G大调 2/4拍子 奏鸣曲式
1.呈示部(1—110)
(1—30)主要主题 (G)
(30—65)连接
(66—73)副主题(第一部分) (B—b)
(74—88)(第二部分)
(88—98)(第三部分)
(98—113)结束主题
2.展开部(114—193)
3.再现部(194—278)
(194—210)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
(211—217)连接
(218—266)副主题(三次重复) (E、e、G)
(266—278)结束主题
(279—325)尾声
从Op.26奏鸣曲开始,贝多芬在第一乐章没有安排奏鸣曲形式,而在这作品里,他又重新使用了奏鸣曲形式。车尔尼跟贝多芬学会这首乐曲,根据车尔尼本人的权威性证明:这个乐章应该弹得“精力充沛,别出心裁,俏皮灵敏。”事实上,本乐章的音乐富有贝多芬“脾气”的特征——切分音、休止符、力度、音区对比等等,音乐具有独特的新因素——有和平的生活、有节日的光辉形象、有心理描写的“肖像性”、有个性表情的音调结合。
乐章以奇妙的切分音及音阶式动机,很象是序奏,由跳跃式主要动机构成的对比,在整个乐章中担任了重要的任务。主要主题的两种成份同样表现了充满热情的生命力,其形象更为自由,两个因素的总和、对比、交替,创造了具有对立、相互矛盾的特性轮廓,构成了这个乐章的基本意念。副主题的新形象非常民间性,色彩的戏谑十分率直、十分优美,富于弹性的切分音,从上中音的B大调出现是颇为罕见的。展开部建立在主部的素材基础之上,好似是一种往事的回忆,略带有不安和戏剧性。跳跃式的前半段主要动机被加工了,到后半段时,虽然开头的音阶式动机颇为活跃,但是在它的末尾由于浮在固执地反复切分音持续低音上,象一缕轻烟上升的属和弦,把聆听者的心灵引进到遥远的彼方。再现部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再现,而是紧缩的、激动的、英勇的,热情的成份又占了上峰,其开头的动机以最强音突入时,就显得更为强大、猛烈,尾声又俏皮地把整个斗争变成了戏谑。
总之,这乐章可以引证贝多芬给霍夫曼依斯泰尔的信来加以理解,贝多芬写道:“夫人可以从我这儿得到一首奏鸣曲,我想在美学方面也遵照他的要求。”这位夫人是谁?这留下了一个迷。

演奏注释

[弱拍起]主要主题从p开始,其原是为弦乐四重奏写的主题,它拥有轻快的动机和奇妙的附点节奏号音动机,这个冲动的实质是表现一种生命力,这两种动机形成了对照性格动机。这里的结构是2小节为一个单位,其中1小节是强奏,1小节是弱奏,与后面具有的诙谐情绪产生了对比。
[11]属调的完全终止。
[12]这里突然出现F大调,而且下面又出现了c大调,必须注意离调的性质。
[22]下属调的完全终止。
[30]主调的完全终止。接之而来的经过连接句相当长,急速向前的热情奔放有效地引出了动机,它是主题性格的加固调性,左右手的急流要弹得流畅,分句要清楚,注意好对称性的指法。
[40]强调出sf,是高潮点。
[45]停在主调的属和弦上,这个延长号可相当1小节。
[46]连接段落,用主要主题的材料开始,进行到属大调的平行小调(b小调)半终止。
[55]在这些和弦中,主导的进行是(E一#E一#F),时而在高音声部上,时而在中间声部里。
[64]这个十六分音符的进行引向副主题,但每音要连贯,做出(cresc.)。
[66]副主题非常美妙地从高音声部开始导入,分三个部分组成了复合体,第一部分是8小节的乐段,它的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切分音要稍稍强调,左手的伴奏要注意支点音,跳跃要准确,弹得轻巧、连贯。
[73]左手音阶式的进行应不知不觉地接往高音声部的十六分音符进行。
[74]第二部分改为小调,变奏重复上面的乐段,右手的十六分音符的音型要轻盈些,旋律以b小调的活泼变形转到低音声部。f要突然插入,但不要(cresc.),具有严肃的、令人感动的特性。
[76]左手的sf只管低音声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