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千万人而吾往矣”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虽千万人吾往矣是一句俗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纵然面对千万人(阻止),我也勇往直前。孟子认为这是一种勇气和气魄,代表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

原文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翻译

公孙丑问道:“如果让您担任齐国的卿相,能够实行您的主张了,那么即使因此而建立了霸业或王业,也不必感到奇怪的了。如果这样,您动心不动心呢?”孟子说:“不,我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公孙丑说:“如果这样,老师就远远超过孟贲了。孟子说:“做到这点不难,告子在我之前就做到不动心了。”

公孙丑问:“做到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吗?”孟子说:“有。北宫黝这样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退缩,双目被刺不转睛;但他觉得,受了他人一点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既不受平民百姓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把行刺大国君主看得跟行刺普通百姓一样;毫不畏惧诸侯,听了恶言,一定回击。

孟施舍这样培养勇气,他说:‘把不能取胜看作能够取胜;估量了势力相当才前进,考虑到能够取胜再交战,这是畏惧强大的敌人。我哪能做到必胜呢?能无所畏惧罢了。’(培养勇气的方法,)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这两人的勇气,不知道谁强些,但孟施舍是把握住了要领。

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在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理: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难道就不害怕吗?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孟施舍的保持勇气,又不如曾子能把握住要领。”

扩展资料:

典故

孟子很欣赏虞人的勇敢和独立意志,不是自己应该做的就不去做,哪怕是珠玉在侧美人在怀也毫不动心,哪怕是强权压顶也毫不畏惧,在孟子看来,这是一个大丈夫应该保持的独立气节,就是大勇。而大勇要靠“义”的滋养才能生发出来,所有不是以义为标准的勇,都是匹夫好勇斗狠的“小勇”。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

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北宫黝是齐国的勇士,锻炼勇气的方法是肌肤被刺而不躲闪、眼睛被戳都不眨一眨。别人对他有一点点侵犯,在他看来都像是在大庭广众下用鞭子抽他一样,不能忍受。对于侮辱,无论是来自卑贱的人,还是来自大国的君主,他一概不容忍。

在他看来,刺杀一位大国的君主,跟刺杀一个穿粗布衣服的卑贱的人,没有什么两样。对于诸侯,他毫不惧怕,挨了骂就一定回击。”“孟施舍培养勇气的方法与此不同。他说,我对待不能战胜的敌人,跟对待足以战胜的敌人一样。

如果先估计敌人的力量然后才敢前进,在确定能够取胜的情况下才敢与敌人交锋,这种人遇到数量众多的敌军一定会害怕的。我怎么可能每战必胜呢?只不过是能够无所畏惧而已。孟施舍跟曾子类似,北宫黝跟子夏类似。这两个人的勇气,谁更强一些,我也不知道,但是孟施舍的方法比较简便。”

“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希望能勇敢吗?我曾从孔子那里听到关于大勇的理论,如果反躬自省,觉得正义不在我这一边,那么即使对方是一个卑贱的人,我也不会去恐吓他。如果反躬自省,觉得正义的确在我这一边,那么对方纵然有千军万马,我也会勇往直前。”

孟子比较了三个勇士的勇。北宫黝属于那种别人一惹他就炸毛的那种,管你是诸侯还是百姓,一概砍死;孟施舍属于那种不把任何人、任何危险放在眼里,保持大无畏的勇气一往无前的愣头青。在孟子看来,这都不是大勇,仅仅是街头混混的匹夫之勇。

而真正的勇是曾子的勇,这种勇来自于“义”,不是出于正义的,即使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普通人也不去欺负;如果是出于正义的,即使是面对千军万马,也要毫不畏惧地冲上去!这样的“大勇”,并非血气之勇,而是基于对本心的体认,是由义而得。所以,义是检验大勇小勇的唯一标准。

孟子欣赏曾子的“虽千万人,我吾往矣”的英雄气魄,他也像曾子一样,如孤胆英雄般,在争权夺利以利为上的战国,在无人喝彩的凄风冷雨中,为了仁政和王道理想而上下求索无惧无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孟子都会“虽千万人,吾往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虽千万人吾往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9

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纵然面对千万人(阻止),我也勇往直前。孟子认为这是一种勇气和气魄,代表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是一句俗语,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著作《孟子·公孙丑上》。

原文如下: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白话释义:

公孙丑问道:“如果让您担任齐国的卿相,能够实行您的主张了,那么即使因此而建立了霸业或王业,也不必感到奇怪的了。如果这样,您动心不动心呢?”孟子说:“不,我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公孙丑说:“如果这样,老师就远远超过孟贲了。

孟子说:“做到这点不难,告子在我之前就做到不动心了。”公孙丑问:“做到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吗?”孟子说:“有。

北宫黝这样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退缩,双目被刺不转睛;但他觉得,受了他人一点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既不受平民百姓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把行刺大国君主看得跟行刺普通百姓一样;毫不畏惧诸侯,听了恶言,一定回击。

孟施舍这样培养勇气,他说:‘把不能取胜看作能够取胜;估量了势力相当才前进,考虑到能够取胜再交战,这是畏惧强大的敌人。我哪能做到必胜呢?能无所畏惧罢了。’(培养勇气的方法,)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

这两人的勇气,不知道谁强些,但孟施舍是把握住了要领。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在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理: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

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孟施舍的保持勇气,又不如曾子能把握住要领。



扩展资料:

诗文赏析

孟施舍之勇是以不胜为胜,是敢拼之勇,对自己所做之事无所畏惧。孟施舍的守约,就是坚守一定的原则,即“视不胜为胜”,不像北宫黝没有原则的睚眦必报。但孟施舍的守约守的只是气。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尽管孟施舍的守气有了一定原则,但与曾子转述的孔子提倡的大勇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曾子实践的是孔子提倡的大勇,这个大勇是有原则的,“约”就是原则。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孔子提倡的大勇与北宫黝孟施舍的斗狠斗勇有本质的区别,是君子的自我反思与自我完善,是勇于坚持正义而修正错误,勇于反躬自省。该前进,不以平民身份为卑;该退缩,不怕被人耻笑,当着成千上万的人的面也要退缩,是特立独行,是当仁不让。

它既不是打架斗狠,也不是自不量力,而是理性支配下的行为,义无反顾,不在意身份高低,不患得患失,不顾虑多少人知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虽千万人吾往矣



第2个回答  2015-09-18
虽千万人吾往矣,释义:纵然面对千万人(阻止),我也勇往直前。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原文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译文
公孙丑问道:“如果让您担任齐国的卿相,能够实行您的主张了,那么即使因此而建立了霸业或王业,也不必感到奇怪的了。如果这样,您动心不动心呢?”孟子说:“不,我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公孙丑说:“如果这样,老师就远远超过孟贲了。孟子说:“做到这点不难,告子在我之前就做到不动心了。”公孙丑问:“做到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吗?”孟子说:“有。北宫黝这样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退缩,双目被刺不转睛;但他觉得,受了他人一点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既不受平民百姓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把行刺大国君主看得跟行刺普通百姓一样;毫不畏惧诸侯,听了恶言,一定回击。孟施舍这样培养勇气,他说:‘把不能取胜看作能够取胜;估量了势力相当才前进,考虑到能够取胜再交战,这是畏惧强大的敌人。我哪能做到必胜呢?能无所畏惧罢了。’(培养勇气的方法,)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这两人的勇气,不知道谁强些,但孟施舍是把握住了要领。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在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理: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孟施舍的保持勇气,又不如曾子能把握住要领。”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民主思想的先驱。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第3个回答  2013-08-26
孟子:“自反而不缩,浜挚聿?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反躬自问,正义确实在我手里,就算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要勇往直前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29
虽千万人,吾往矣 表面意思是:道(真理)在的地方,就算有千军万马,莫大的困..."意思是:反躬自问,正义确实在我手里,就算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要勇往直前 出自孟子 《公孙丑上》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