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败给了谁?

也许人门只知道拿破仑输了,但他究竟是输在了谁的手上。

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败给了谁英国将军威灵顿(惠灵顿)
滑铁卢战役(英文:Battle of Waterloo,法语:Bataille de Waterloo,荷兰语:Slag bij Waterloo,德语:Schlacht bei Waterloo/Schlacht bei Belle-Alliance)1815年6月18日,由法军对反法联军在比利时小镇滑铁卢进行的决战。战役结局是反法联军获得了决定性胜利。这次战役结束了拿破仑帝国。此战役也是拿破仑一世的最后一战。拿破仑战败后被放逐至圣赫勒拿岛,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欧洲第七次反法联盟对法战争期间,1815年6月18日,英普联军与法军在布鲁塞尔以南滑铁卢的决定性会战。1815年3月,拿破仑一世由厄尔巴岛返回法国,迅速聚集旧部,进军巴黎,重新称帝,并立即组建军队。反法联盟计划调集70万大军,分路进攻法国。最早集中的英荷联军和普军首先进驻比利时。拿破仑一世为各个击破敌军,于6月15日率军约12万人进入比利时。16日,进行利尼会战,打败布吕歇尔统率的普军,并随即派兵3.3万人进行追击。18日,威灵顿公爵率英、荷、比利时和汉诺威联军(6.7万人、150余门火炮)在滑铁卢附近占领阵地,阻击法军。拿破仑一世于上午11时以优势兵力(7.4万人、252门火炮)率先发起进攻,佯攻联军右翼,主力猛攻联军左翼,但遭到联军顽强抵抗,被迫逐次投入兵力。由于拿破仑一世对联军的作战能力估计不足,未能突破联军左翼,又把主要突击方向转向敌军中部,多次组织正面突击,并逐次投入预备队,未有明显进展。在此期间,法军骑兵虽曾两次突入英军阵地,但因缺乏步兵支援而被击退。傍晚,布吕歇尔率普军赶到战场,联军兵力转为优势,并立即开始反击。拿破仑一世这时已无后备兵力,预定的援军未能赶到。法军难以抵御,从而全线崩溃,拿破仑一世逃离战场。在这次会战中,法军伤亡约3万人,被俘数千人;联军伤亡2万人左右。法军战败后,“百日王朝”覆灭。拿破仑一世于6月22日宣布退位,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这场战役表明:拿破仑一世对敌情侦察不够,临战前分散兵力,初战不利便改变决心,指挥不果断。威灵顿在进行会战决策、选择阵地、组织防御和协调联军作战方面显示了统帅才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8-16
  败给了天气。
  当时大战的前一天突降大雨,整个滑铁卢田野变成一片泥沼,拿破仑·波拿巴的作战主力火炮队在泥沼中挣扎,迟迟进不了阵地,所以进攻炮打晚了。失败也由此成为定局。
  在世界战争史上,滑铁卢战役以战线短、时间短、影响大、结局意外而著称。维克多·雨果曾所说,滑铁卢是一场一流的战争,而得胜的却是二流的将军。如果没有那场大雨,进攻炮提早打响,大战在普鲁士人围上来之前就结束,历史会不会是另一种写法?
  而他的对手——英国人威灵顿公爵(拿破仑皇帝评价:“公爵的治军之才不在我之下,而且还有小心谨慎的长处。”)身为胜利者,在历史上却并没有什么威名流传,那些前来凭吊古战场的各国游客,寻找威灵顿将军纪念馆并不难。但奇怪的是,游客中对于这位得胜的将军似乎并不感兴趣,去过他纪念馆的人实在是少得可怜,而且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威灵顿为何许人。前来滑铁卢的人只知有拿破仑·波拿巴,不知有威灵顿。
  1815年,滑铁卢大战几天后,拿破仑·波拿巴被再次流放。这次他被远远地流放到大西洋一个孤岛上,1821年5月5日17时49分拿破仑·波拿巴死于圣赫勒拿岛,不过“失败反而把失败者变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拿破仑·波拿巴仿佛比立着的拿破仑·波拿巴更为高大。”维克多·雨果的话在今天的滑铁卢得到了确实的印证,在铁狮峰下的拿破仑·波拿巴纪念馆旁边、进入滑铁卢镇的入口处,这个矮子将军的铜像傲然耸立在一座高高的圆柱形基座上。这位一向高傲自大的法国皇帝,身着戎装,身体略微侧斜,两臂交叉抱胸,两眼直视前方。那神态潇洒自信,俨然一副目空一切的胜利者姿态。
  而对比利时人来说,把一个失败的侵略者的塑像立在自己的国土上,却是需要非凡气度的。这样做,不只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拿破仑·波拿巴的尊重。在包括比利时在内的整个欧洲人的心中,拿破仑·波拿巴虽有其残忍、暴戾乃至卑劣的一面,但仍不失为伟大的政治家、一流的将军、真正的英雄。在滑铁卢战场上,拿破仑·波拿巴虽然是个彻底的失败者,可是他的名字连同他的气概以及他的影响远远地压倒了他的对手,从而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象征意义:拿破仑一直打胜仗,直到在滑铁卢大败,之后拿破仑被囚禁。所以滑铁卢用来形容由成功到失败的转折点。
第2个回答  2013-06-24
威灵顿

Arthur Wellesley,Duke of Wellington (1769~1851)

英国统帅,公爵。毕业于法国昂热军事学校。

1787年入英军服役。1794~1795年参加对法兰西共和国的战争。

1796~1805年在印度率英军进行了征服印度王公部队的战争。

1808~1813年在伊比利亚半岛指挥英、西、葡联军同拿破仑·波拿巴一世军队作战,灵活地运用防御战术,多次主动撤退和适时进攻,抗击并打败了数量占优势的法军。

1814年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后,任英国驻巴黎大使。

1815年指挥英荷联军对法作战,在滑铁卢会战中抗击了法军优势兵力的进攻,最后,在普军的配合下击败拿破仑·波拿巴一世,进军巴黎,统率盟国的驻法占领军。战后,多次参加反法联盟各国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的会议。

1828年后,历任首相、外交大臣和不管部大臣,并长期任陆军总司令。

曾反对“改革法案”,镇压1848年宪章运动。威灵顿对于建设具有较高战斗力的英国陆军作过一定贡献,发扬了英军擅长防卫作战的传统,培养了部队的勇敢坚定精神,但在政治上反对改革,在军事上也坚持旧的观点和制度,要求按门第选拔军官,并主张棍棒纪律。

历史留名:
滑铁卢战役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滑铁卢战役

俄、英、普、奥等组成的第六次反法联盟,终于打败了拿破仑,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放逐到他的领地厄尔巴岛上,波旁王朝复辟。

但拿破仑并不甘心自己的这次失败,他仍然在关心着时局的发展。1815年初,反法联盟在维也纳开会,由于分赃不均而大吵大闹,以至于剑拔弩张、横刀相向。同时,法国人民由于封建贵族的残酷统治,越来越不满意波旁王朝的统治而更加怀念拿破仑时代。

拿破仑见时机已成熟,便决定东山再起。1815年2月26日夜,拿破仑率领1050名官兵,分乘6艘小船,巧妙躲过监视厄尔巴岛的波旁王朝皇家军舰,经过三天三夜的航行,于3月1日抵达法国南岸儒昂湾。拿破仑感慨万端、兴致勃发,立刻在岸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士兵们,我们并未失败!我时刻在倾听着你们的声音,为我们的今天,我历经重重艰辛!现在,此时此刻,我终于又回到了你们中间。来吧,让我们并肩战斗!胜利属于你们,荣誉属于你们!高举起大鹰旗帜,去推翻波旁王朝,争取我们的自由和幸福吧!”

士兵们在拿破仑的鼓舞下,热血沸腾。部队开始进军巴黎。沿途所到,不少人欢呼雀跃。波旁王朝派出的阻击部队,因多是拿破仑旧部,所以纷纷归附,这样,到3月12日,拿破仑未放一枪一弹,顺利进入巴黎。此时,他的部队已发展到1.5万人。路易十八看到大势已去,仓皇逃出巴黎。3月19日,拿破仑在万民欢腾声中,重登王位。正在维也纳开会的反法联盟各国首脑,惊恐万状,立刻停止争吵,并马上拟定了临时宣言,称拿破仑是世界和平的扰乱者和敌人,他“不受法律保护”,与此同时,他们迅速集结兵力,到3月25日,英、俄、普、奥、荷、比等国结成的第七次反法联盟,并有重兵70万。联军准备分头进攻巴黎:巴克雷指挥17万俄军和25万奥军集结在莱茵河方面,向洛林和阿尔萨斯推进;弗里蒙指挥奥——撒丁联军6万,集结于法意边境,准备随时向法进军;普鲁士的布吕歇耳元帅率12万普军、300门大炮在沙罗瓦和列日之间集结;英国的威灵顿将军指挥一支由英、德、荷、比人组成的混合部队约10万人、200门大炮,驻扎在布鲁塞尔和蒙斯之间。另外,联军还有一支30万人的预备队。

联军约定在6月20日左右开始行动。

法军方面,拿破仑也在加紧备战,到6月上旬,已有18万人集结在鹰旗之下,他希望到6月底能有50万人上阵。但令拿破仑遗憾的是,过去富有作战经验的老将已不愿再为拿破仑效力,这对法军非常不利。

对于联军的强大阵容,拿破仑认真地进行了分析,他决定要化被动为主动,以攻为守。他认为威胁最大的是比利时方面的英普军队,所以要集中主要兵力对付,而莱茵河、意大利方面的联军,只要派少量兵力进行牵制就行了。同时,他还决定,要趁联军尚未会齐的时候,争取战机,率先击溃英普联军,打败了威灵顿和布吕歇耳这两个老将,其他联军便好应付了。

计划已定,拿破仑便于6月12日派12.5万法军(其中有近卫军2万人)、火炮300门,悄悄移动到比利时边境,驻扎到离普军只隔一片密林的地方。

6月16日下午2时,战斗打响。法军主力7万人在林尼附近同普军主力8万人交战,拿破仑另派5万兵力牵制英军,他希望能够把英、普军队切开,然后各个击破。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又加上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枪炮声、雷雨声相互交加、轰轰作响,一直到傍晚雷雨过后,布吕歇耳才发现,法军已占领林尼村,普军防线已被切断。而且,法军迅速包围了普军,布吕歇耳也被摔伤。普军见形势不利,四散溃逃。拿破仑认为
普军败局已定,令法军休息一日,然后才令格鲁希元帅追击普军残兵。这样,坐失了歼灭普军的大好时机,逃散的普军在瓦弗方面重新集结,对法军构成了新的威胁。击溃了普军的拿破仑,亲率大军转攻英军,威灵顿听到布吕歇耳战败,害怕孤军作战,便迅速撤退到滑铁卢方向。法军将领内伊受命拦截英军,但内伊优柔寡断,英军顺利撤走。拿破仑气愤异常,也尾随英军至滑铁卢附近。

这时,被拿破仑击溃的普军重新集结,兵分两路,一路增援滑铁卢附近的英军,一路直接围攻法军右翼。

威灵顿率6万余英军、大炮156门,在滑铁卢村南布阵。阵地后方是圣让山,前面地势低洼,左侧是几个小村和沼泽、灌木林,右侧有坚固的乌古蒙堡垒,阵地中央是圣拉埃村。威灵顿号称“铁公爵”,在战术上长于防守而短于进击,所以在与拿破仑交战之前,他更加谨慎,着重防守,这一正确战术原则为他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滑铁卢总决战之前,拿破仑只率7万士兵、270门大炮,但这些大炮因为天下大雨而只有一小部分进入阵地。拿破仑将总预备队置于中央后方,并正确判断出英军弱点在其中段,所以他决定佯攻英军右翼而重点攻击中部。

6月18日上午11时决定历史进程的时刻到来了。法军抢先开炮,向英军右翼乌古蒙堡垒射击,形成对峙。中午1时,拿破仑按照计划,准备进攻英军中部,但情况发生了重要变化,布吕歇耳率普军一部分及时赶到,拿破仑不得不从预备队中抽出2个骑兵师迎击布吕歇耳。同时,拿破仑急速传令格鲁希元帅让其增援,然后率部猛攻英军中部阵地。威灵顿顽强抵抗,双方互相争夺,伤亡都很大,下午6时,拿破仑令内伊元帅要不惜一切代价攻克英军中部,内伊不愧为“勇士中的勇士”之称,经过奋勇拼杀,终于完成任务,占领了圣拉埃村。英军无力支持,法军也疲惫不堪,双方都在焦急地等待援军,谁先到达一步,谁就会左右历史进程,这才是极其关键的历史时刻。

黄昏时分,终于从远处飞驰过来大队人马,双方都在祈祷上帝:来的是自己人!终于那支部队走近了,双方都看得非常清楚,那高高飘扬的是普鲁士军旗!

顿时,英军士气高涨,精神振奋,威灵顿立即命令部队作最后反击,英普联军热血沸腾,疯狂地扑向少气无力的法军。

拿破仑见状,内心暗骂格鲁希“死在了何处!”此时此刻,他也深感大势已去,但仍然在作最后的决战。他立即命令近卫军投入战斗,拼死抵挡联军的进攻,但已无回天之力,终因腹背受敌而全军溃败。拿破仑乘马逃出战场,仓惶离去。关于格鲁希元帅增援拿破仑一事,后世颇多传说,有人说是格鲁希元帅存心背叛拿破仑所以迟迟不予发兵。更具诱惑力与传奇色彩的说法是,格鲁希接到了拿破仑让他增援的命令,但他理解为增援别部,所以尽管他听到了近在咫尺的隆隆炮声,仍然不为所动,如果他稍微动一动脑筋,就会立刻在眨眼之间来到战场。也有的说,战前,拿破仑命令格鲁希原地待命,以便增援。在双方激战过程中,格鲁希及其将领都感到有点不对劲,不少将领劝格鲁希赶快开往开炮的地方,以便随机应变。但格鲁希却无动于衷,尽管在这种变幻莫测的形势之下,他已很长时间没有与拿破仑取得联系了,可是他仍然在遵照拿破仑的命令办事,那就是:原地待命!他不顾部下的竭力劝说,一直在等待、等待,直到拿破仑全军覆没!

不管怎么说,拿破仑大败于滑铁卢,格鲁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815年6月21日,拿破仑败归巴黎,百万反法联军也长驱直入进入法国边境。7月7日,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仑宣布退位,结束了他的“百日执政”。不久,他被流放到位于大西洋南部、远离欧洲大陆的圣赫勒拿岛。直到1821年5月死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08-16
滑铁卢之战拿破仑败给了英军统帅威灵顿、法国元帅格鲁希,以及糟糕的天气。
(1)战役第一阶段(法军击败但未能歼灭普鲁士军队,分兵格鲁希元帅追击普鲁士军队)
  6月16日,拿破仑以5万余兵力牵制英军,主力近7万人在林尼击败了普鲁士布吕歇尔军队。随后,拿破仑命令格鲁希军团尾追布吕歇尔军队。
(2)战役第二阶段(威灵顿占据地利,雨后泥泞限制了法军步骑机动,法军近卫军受挫,普鲁士军队突然出现,法军崩溃)
  拿破仑率领主力转攻威灵顿军队。6月18日,大决战在滑铁卢展开了。滑铁卢位于比利时南部,离首都布鲁塞尔不远。英军驻 在一个山岗,由威灵顿率领,法军则由拿破仑亲自指挥。清晨,下起滂沱大雨。上午11时30分,天气转晴,拿破仑下令出击。大雨后的泥泞限制了法军的机动,而威灵顿的阵地又在陡坡之上。法军无法突破,而英军预留了预备队。当法军近卫军全线压上时,英军预备队突出,将法军预备队击溃,而此时法军已无预备队。雪上加霜的是被击溃的普鲁士军感到战场,而拿破仑期盼的格鲁希援军还遥遥无期。法军崩溃。
(3)战役尾声(格鲁希始终没追踪到普军,听到战场炮声,拒绝部下立即赶往战场建议,傻等拿破仑下命令,接到拿破仑命令时,战役已结束,完成了一次华丽丽的打酱油)
  格鲁希并未意识到拿破仑的命运掌握在他手中。他按预计方向追击普军,始终没有发现敌人。第二天早晨,在用早餐的格鲁希元帅听到远处的炮声。格鲁希征求大家的意见 。副司令热拉尔急切地要求:“立即向开炮的方向前进!”第二个发言的军官也赞同说:“赶紧向开炮的方向转移,只是要快!”所有的人都觉得皇帝已经发起攻击。格鲁希却此犹豫不决,热拉尔见此急冲冲地说:“赶快向开炮的地方前进!”简直像是在下命令。格鲁希非常不快的说,在皇帝撤回成命前,决不偏离自己的责任。军官们绝望了,大炮声却在这时不祥地沉默下来。
  艾蒂安·莫里斯·热拉尔只能恳切地请求:至少让他率领自己的部队和若干骑兵去,保证及时赶到。格鲁希考虑了一下,使劲地摇摇手说,再分散兵力是不负责任的,我们的任务是追击普军。军官们沉默了。部队继续往前走。不久,格鲁希也不安起来,普军始终没有出现。各种情报显示,普军已分几路转移到了正在激战的战场。可他依旧顽固的执行命令,没去增援皇帝。
  到了17日,只有一个人还丝毫不知滑铁卢发生的事,尽管他离这个决定命运的地方只有四小时的路程。他就是格鲁希。他还一直死抱着那道追击普军的命令。奇怪的是,他始终没有找到普军。这使他心中忐忑。近处传来的炮声越来越响,好像它们在大声呼救似的。大地震颤着,每一炮都像是打进自己的心里。人人都已明白这绝不是什么小小的遭遇战,而是一次巨大的战役,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已经打响。
  格鲁希骑着马,在自己的军官们中间惶惶惑惑地行走。军官们都避免同他商谈,因为他们先前的建议完全被他置之不理。当他们在瓦弗附近遇到一支孤立的普军——布吕歇尔的后卫部队时,全都以为挽救的机会到了,于是发狂似的向普军的防御工事冲去。随着黑夜的降临,格鲁希的部队攻占了村庄,但他们似乎感到,对这支小小的后卫部队所取得的胜利,已不再有任何意义。因为在那边的战场上突然变得一片寂静。格鲁希才终于收到那张拿破仑写来的要他到滑铁卢紧急增援的便条。滑铁卢一仗想必是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可是谁赢得了这次巨大战役的胜利呢?格鲁希的部队又等了整整一夜,完全是白等!从滑铁卢那边再也没有消息来。好像这支伟大的军队已经将他们遗忘。他们毫无意义地站立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中,周围空空荡荡。清晨,他们拆除营地,继续行军。他们个个累得要死,并且早已意识到,他们的一切行军和运动完全是漫无目的的。
  法军仓皇溃退
  上午十时,总参谋部的一个军官终于骑着马奔驰而来。他们把他扶下马,向他提出一大堆问题,可是他却满脸惊慌的神色,两鬓头发湿漉漉的,由于过度紧张,全身颤抖着……听完了他的令人沮丧颓唐,甚至使人瘫痪的报告,格鲁希面色苍白,全身颤抖,用军刀支撑着自己的身体。他知道自己殉难成仁的时刻来临了。他决心承担起力不从心的任务,以弥补自己的全部过失。
  错过了那一秒钟的格鲁希,在这一小时内又表现出了军人的全部力量——可惜太晚了!当他重新恢复了自信而不再拘泥于成文的命令之后,他的全部崇高美德——审慎、干练、周密、责任心,都表现得清清楚楚。他虽然被五倍于自己的敌军包围,却能率领自己的部队突围归来,而不损失一兵一卒,不丢失一门大炮——堪称卓绝的指挥。他要去拯救法兰西,去解救拿破仑帝国的最后一支军队。可是当他回到那里时,皇帝已经不在了。他来得太晚了!永远是太晚了!
  那关键的一秒钟就是这样进行了可怕的报复。在尘世的生活中,这样的一瞬间是很少降临的。当它无意之中降临到一个人身上时,他却不知如何利用它。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掌控人的,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如果拿破仑赢了这场战役,他很有可能重新控制欧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