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家庭》到《关于女人》,冰心的女性意识有什么变化

如题所述

试分析冰心文学中的女性意识
冰心属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作家,自五四运动的惊雷将其震上文坛的那一刻起,冰心就以其清新的笔调、独特的创作风格、清婉温爱的女性意识,而备受关注。在冰心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最具影响的无疑使有关女性意识题材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中有她对社会生活状态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表现了她独特的女性意识。出身名门,后又长期就读于教会学校(贝满女中、燕京大学),接触了新的思想文化,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基督教博爱思想的熏陶,印度宗教哲学家泰戈尔的“爱的哲学”与文学的影响,②再加上她个人温婉雅致的气质,形成了她清婉温爱的女性意识。
重磅推荐:百度阅读APP,免费看书神器!
1/8
冰心笔下的女性形象看起来都那么清婉温爱,她主张要把女性在“家庭与社会的地位无限量的提高。”因为在她看来,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夫妻关系、母子关系都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母爱、夫妻之爱乃是人间至真情感的体现,而女性情感则是维系家庭的和谐和稳定、社会的安定和进步的基本因素。女性美和社会情感是世界之爱的纽带。③
“贤妻良母”是冰心笔下一种女性标准人格。她认为此女性观并不完全以男性为主体的封建社会为女性设置的被动角色。④基于此,冰心笔下才有了亚茜这个女性形象。亚茜是冰心写于1919年的《两个家庭》中的人物。《两个家庭》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图景,一个家庭杂乱无章、儿啼女哭、生活矛盾尖锐,导致学成归国的丈夫顶不住环境的压迫而抑郁致死。另一个家庭处处洁净规则、温馨和谐、孩子天真活泼有良好的教养。造成两个家庭差异的直接原因是家庭主妇的文化教养不同。①亚茜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子,既活泼又“和蔼肃穆”,结婚之后又做到相夫教子,把家政料理的井然有序,“进到中间的屋子,窗外绿茵遮满,几张洋式的椅桌,一座钢琴,几件古玩,几盆花草,几张图画和照片,错错落落的点缀得非常静雅。”“随后我又同亚茜参观他们的家庭,觉得处处都很洁净规则,在我心目中可以算是第一了。”⑤同时她没有失去自我,而是和丈夫合作译书,“红袖添香共译书”,真正成了丈夫生活和事业上的“好帮手”,使得丈夫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在这个家庭里,不仅没有夫纲妻目的封建性别差异,两性之间平等互爱,而且母爱统帅并滋润着这个家庭。在艰难时世中成为生存与生活的勇气与力量,这正是冰心对新贤妻良母主义的诠释。在当时以为凡新女性就必须离家出走,新女性必不是贤妻良母的情绪化氛围中,
2/8
冰心《两个家庭》中的新女性相对完美而且合理。
《我的邻居》里的M太太年轻时颇有才华,读大学时他的文章常常在校外的文学刊物上出现,在文艺界已崭露头角。可大学毕业结婚后,她上有老,下有小,操持家务不比写作那样得心应手,琐碎的家务让他身心疲惫,再也拿不起笔来,一家人穷困潦倒。文中M太太说道:“我生着火捡着米,缝着鞋子,补着袜子,心里就像枯树一般空洞麻木”„„她已经理解了贤妻良母的真正含义,她虽然有很多委屈,却从不抱怨,在她的身上集中了女性的温柔贤淑和开明大度的品德,知道女人在结婚前和结婚后是不一样的。冰心曾说:“女人是有感性有理性的动物,男人活着是为事业,女人活着是为爱情,女人更重视爱情,愿意为所爱的人牺牲一切,包括放弃自己的理想,心甘情愿地做一个踏踏实实过日子的妻子。”
除了贤妻良母型的女性之外,冰心还塑造了当时的一种觉悟女性。《秋风秋雨愁煞人》,发表于1919年10月30日的《晨报》上,是以“我”的视角发展故事情节的。文中叙写了淑平、英云、冰心三个同班好友的不同命运。她们三个人都曾有过伟大的抱负和理想,而淑平过早病逝,英云在中学毕业后就被迫与富家子弟结了婚,过她从前所鄙夷的少奶奶的生活,最终在梦想残破的废墟中断送了一生。在小说中,作者设置了英云向“我”倾诉的情节,英云说:“„„去年回家以后,才知道我的父母,已经在半年前,将我许给我的表兄士芝。便是淑平死的那天下的聘„„所有的希望都绝了„„姨母家里的光景,我都晓得的,是完完全全的一个旧家庭,但时我的父母总是很满意,以为姨母家里很宽容。我将来的光景,是决没有差错的。并且已经定聘,也没有反复的余地了。”冰心巧妙地将英云定聘于淑
3/8

平病逝设置为同一天,强调了“你以为肉体死了,是一个悲惨的事情,却不知道希望死了,更是悲惨的事呀!”而小说的结尾更是独具匠心,作品中的“我”在一个凄风苦雨的秋天,在一本《绝妙好词笺》中翻到了与英云对往事的回忆,仿佛英云又回到了她的身边哭诉:“我心中满了悲痛,也不能多说什么话。淑平是死了,我也算是死了,只有你还是生龙活虎一般地活着。我和淑平的希望,都在你一个人身上了。你要努力,你要奋斗„„”以天妒英才的姿势结束了淑平辉煌的一生。女性的天空本来就不高,死亡却更加压抑了女性的空间,终极上的无意义让女性的命运更添悲剧的色彩。而云英这位比淑平更有才华的女子,在冰心的笔下更让人痛心。封建伦理观念——亲上亲的影响,英云逃脱不了家族包办婚姻的魔掌,尽管英云意识到这是一种邪恶,只是自个儿势单力薄,努力如同螳臂当车,心有余而力不足。冰心要揭露社会种种不良现象,要感化社会,改良社会,她改变了旧式女性对自己对社会的错误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在清婉温爱的女性意识中,更渗入了强烈的救世之情。
同时,冰心也塑造了在家庭的束缚下苦苦挣扎的女性。她自己充满爱的家庭来关照当时家庭关系不和谐在旧家庭中受摧残的女性的。《庄鸿的姐姐》中的姐姐以前本在一所高等小学里和比他小两岁的弟弟庄鸿一起读书,庄鸿的姐姐品学兼优,自己也自负不凡,希望长大后,能为祖国争光,但因为家里的经济不好,庄鸿和姐姐两个人里面选一个出来缀学,祖母说,女的不能做官,把庄鸿的姐姐缀学了。但没过多久,就忧郁而死。她是因为长辈重男轻女断送了前程和生命的女性;还有《最后的安息》里的童养媳翠儿,自爹娘死后便跟着婆家的娘生活,却不知翠儿“命硬”克死了公
4/8
公,自然在封建思想观念浓重的婆家免不了受到虐待。提水,洗衣,煮饭,照顾弟兄,本是平常事,只是婆母的毒打恶骂让翠儿无所适从,惠姑的到来给翠儿带来了新空气和新阳光,使她觉得自己有救了,生活有救了,当翠儿主动要求惠姑带她离开这个恐怖的地方时被嘴脸丑恶的婆婆发现便一顿毒打,当惠姑回城时,翠儿这只能在死亡中求得安息。都体现了冰心创作时处于弱者地位的女性的关怀。在这类作品中,《六一姐》是相当突出的一篇,冰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女孩子在封建束缚下的变化过程。娟秀温良的六一姊八九岁时也曾顽皮、天真,把吃了糖葫芦的竹签儿弯下来说:“这是我的水烟袋。”她十一岁自己缠足,博得众人的夸奖,到了十四岁已是人情谙熟的大姑娘了。然而就在这里似平淡无忧的记述中,我们隐隐地读出了一个黯然的故事。六一姊对自己的名字的消失那么漠然,她只能是依附于弟弟的符号而存在,被剥夺实际上就是女性生存权利的被剥夺,而她自己不但没有抗议,反而只是笑笑,更加让人觉得心酸。而六一姊自己忍着痛把脚缠小,不是不怕剧烈的疼痛,而是不裹怕别人笑话。封建道德对人的最大伤害其实并不是某一个父亲或长辈的毒打威逼,而是让人自觉地去认同,还不觉得是受到摧残。即使在讲述六一姊这样一个含泪的故事,冰心也是微笑着,柔美地讲着,而且六一姊是在“含着笑”。
除此之外,冰心也塑造了一些质朴、坚强的劳动女性,她们也许是最普通不过的女性,没有出色的容貌,连他们的年龄也淹没在岁月的沧桑中,在《张嫂》一文中,冰心写道:“我以为她已三、四十岁的人了,“劳作”竟把她的青春洗刷得不留一丝痕迹。但她永远不发问,不怀疑,不怨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挑水、砍柴、洗衣、种地,一天里风车似的,
更多请参考http://wk.baidu.com/view/fd5288c29ec3d5bbfd0a745e.html?ssid=0&from=2001a&uid=0&pu=usm@0,sz@1320_1003,ta@iphone_2_4.1_1_10.1&bd_page_type=1&baiduid=E7F0BD4B0AA3D1CA9A30D35A8B3AA18A&tj=www_normal_1_0_10_title#page/1/1421866625628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04
冰心曾说:“女人是有感性有理性的动物,男人活着是为事业,女人活着是为爱情,女人更重视爱情,愿意为所爱的人牺牲一切,包括放弃自己的理想,心甘情愿地做一个踏踏实实过日子的妻子。
第2个回答  2015-01-03
在五四女作家的字里行间萌发出一种女性意识,对社会的关注。她们从身边的人和事中,看到了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在冰心1919年9月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两个家庭》中就表现了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文化教养下的女性对家庭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秋风秋雨秋煞人》中通过自己好朋友的遭遇,批判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方式。
对女性爱情、婚姻的关注,进一步深华到如何处理男女平等的问题。冰心在《关于女人》中,描述了“不同国度、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女性”,精心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4)《我们太太的客厅》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在家庭婚姻背景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追求自由、独立、平等的新女性形象。
对新式女性的抒写。在《关于女人》中,通过对她的三位弟妇,即《叫我老头子的弟妇》、《请我自己想法子的弟妇》、《使我心疼头痛的弟妇》的描写,给我们展现出追求自由恋爱,有思想、有知识的新式女性形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