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兵数十万的吴三桂,最后为啥败给了年仅19岁的康熙?

如题所述

拥兵数十万的吴三桂,最后为啥败给了年仅19岁的康熙?

因为康熙虽然年少,却极有谋略,吴三桂虽然佣兵众多,但是当时已经病重了,他的儿子吴英雄还在康熙手中,所以败给了康熙。1673年三番之乱爆发,这年的康熙年仅19岁。而他的对手却是吴三贵,耿经中等三个汉人繁亡,个个都是酒精砂场,兵强麻壮。康熙要怎样才能评定这次叛乱,而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叛乱又具体是怎样爆发的呢?

吴三贵和耿金忠发出信号。你看看上,老头都已经撤翻了,你们两个是不是也要表示一下。吴三鬼和耿精忠收到通报以后,简直是哑巴吃黄莲,有苦难言。他们压根就没想过撤翻。但现在暗示都已经这么明显,如果再不表示一下的话,估计是吃不了兜着走。僵持了一段时间以后,耿精忠也上了一封走书,请求撤翻。而耿金忠这一怂,吴三归的处境就更加艰难。他闭门不出,想了三天,最后还是没能想出万全之策。

只好决定先提出申请再说,看看朝廷什么反应。话说吴三桂真的就是小试探一下。然而呢,康熙收到走书以后,却想都没想就做了屁事。至于批示的内容吗?无非就是两位番王劳苦功高,今又以大局为重,精神实在可嘉。皇上,我呢,已经替你们想好了如何搬迁,如何安插的事情,两位翻王只管执行就行。

这一件,吴三桂彻底眨眼了,撤吧,又不甘心,不撤吧,叫造反。自己还好,至少可以做个富家翁,但下属这边实在没有办法交代。他们跟着自己南征北战,为的就是荣华富贵。现在安稳日子没过,几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谁能甘心呢?果不其然,下属们在知道撤翻的事情以后,纷纷表态,一切听从吴三桂的安排。言外之意就是说,只要吴三桂造反,他们就跟着造反。

就这样,吴三桂起虎南下,最终在全力的诱惑下于1673年底起兵,早繁。刚开始的时候竟然特别顺利。仅四个月时间,他就占领了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四川,广西六个省份。到了第二年的四月,耿精忠也在福建宣布造反。并且遵吴三贵为统帅。

耿精忠起兵以后,很快就占领了他旁边的江西,浙江,加上他的老巢,福建。有九个省份都落入到了吴三贵的手中。完了吗?并没有。到了当年年底,吴三贵又成功策反了自己的老部下王府臣。王富臣在陕西启兵,并很快占领了陕西甘肃全境。这样,起兵仅一年,半个中国都来到了吴三桂的手中。这时候稍微有点诚实的人都知道应该一鼓作气指导黄龙。

然而,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吴三贵在打到了金州南面以后,竟然屯兵三个月,丝毫没有北进。谋事和部下都很着急,力劝吴三贵应该迅速渡江,不战长江天险,牢牢掌握军事主动权。然而,吴三贵却对谋事们的提议置之不离,无动于衷。

为啥吴三桂会做出如此反常的举动呢?这里啊我们可以稍微分析一下。首先,虽然半个中国都落入到了他的手中,但他与耿经中之流的组合相当松散。吴三桂看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其子。吴三桂虽然拥有了大片土地。但能谈得上稳固掌控的只有云南和贵州这两个省份贫瘠,如果贸然跨过长江将战线拉长。恐怕会得不偿失,最后也可能是最直接原因。

那时候,他的儿子吴英雄还在康熙手中。吴三桂想以强大的军事压力逼迫康熙化江而至。然而,这时的康熙虽然只有20岁,但吴三鬼却小瞧了他。他毫不犹豫的杀死了吴三贵的儿子吴英雄,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宣布要和吴三贵是不良力。在相持了两年以后,清军开始了战略反攻。

康熙虽然年少,却极有谋略。他分析了一下战场形势,觉得就几个战场而言,最关键,最紧迫的还是西部战场。为啥呢,因为西北是边防重地,又邻近京师。如果不解决好西部战场的话,很有可能会父辈受敌。而对西部战场,本着勤贼先秦王,射人先射马的原则。只要把王府臣剿灭,其余的叛乱势力就会迎刃而解。于是康熙对王府臣恩危,病师教辅并用。

康熙展开了对吴三桂的战略大包围。他从东西两县逼进湖南,同时又向广东,广西进兵,切断了吴三桂的后路。吴三贵陷入了空前危机,而更加时运不济的是,吴三贵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到了康熙17年,他的病情继续恶化,于8月18日在衡阳病逝。吴三贵病逝以后,他的军队就像大海退潮一般,很快退到了云贵高原。而清军则如秋风扫落叶一样,开始清扫吴三桂的军事残余。最终,三番之乱以无视被灭族作为结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08
因为康熙的实力是很强的,并且也是非常聪慧的,所以就会有这种情况的出现。
第2个回答  2021-11-08
因为康熙也是特别聪明的一个人,而且康熙的手下都是非常有才华的,所以败给康熙并不奇怪。
第3个回答  2021-11-08
因为他对康熙并不是很了解,其次也是因为康熙非常的聪明,对很多的事情都明白,所以才能够打败吴三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