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请大家帮忙找一则企业不履行道德,社会责任,使企业倒闭,失败的案例

企业因不履行道德,责任 而失败的 案例,快一些,谢谢 啦,三鹿事件除外

今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将一份写有30家环境违法企业的名单交给了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按照三个部门共同拟定的《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全国的金融机构将不得对这批污染企业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

  王传山的安徽运漕酒厂也在“黑名单”之列。原因是“未经环评审批;擅自于2004年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产废水直排外环境。”

  环保总局的“黑名单”很快对银行起了作用。本来,王传山计划利用安徽省含山县的中小企业贷款“银企对接”办法为酒厂扩建申请1000万元贷款,但银行在上报时发现酒厂上了“黑名单”,于是迅速叫停了这笔贷款。

  安徽运漕酒厂不是受损失的惟一企业。11月16日,国家环保总局一位负责人透露,绿色信贷推行4个月以来,全国范围内已有12家重污染企业因为上了“黑名单”而被各家银行追缴、停止或拒绝贷款。

  这也是我国金融机构首次利用赤道原则的规定,对污染企业实施经济惩罚。赤道原则是2002年10月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提出的一项企业贷款准则,它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03年6月,赤道原则正式实施,到现在为止,包括花旗、渣打、汇丰在内的40多家金融企业接受了这一准则。

  今年7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根据“赤道原则”的主要精神提出了“绿色信贷”新政策,其要点是商业银行要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

  至此,那个名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国际浪潮,已经完全“侵入”中国,像安徽运漕酒厂这样的内陆中小企业也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和威力。

  “贸易壁垒”的正面意义

  不少中国企业和研究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始于国际企业社会责任标准(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简称SA8000)。

  尽管质疑声不断,SA8000还是在中国风行一时。江苏南通开发区帝人有限公司是一家日资公司,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发达国家。2005年6月17日,该公司成为江苏省第一家通过SA8000的企业。

  帝人公司发展部部长王旭翔介绍,帝人申请认证SA8000主要有两个因素。“第一,欧美发达国家对出口商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关注商品价格,还关心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否环保、生产商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第二,SA8000标准将人本管理、商业道德和精神文明指标化,使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保护人有了具体量化标准。我们认为,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是经济全球化下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帝人公司应该主动顺应这一潮流,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实现长远、持续的发展。”

  “现在,我们的订单量明显增加,与外商合作十分愉快,有道德责任感的企业形象树立了。”王旭翔说,“最重要的是,工人得到了实惠,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SA8000最终没能在中国推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张俊峰的调查显示,到今年7月为止,通过SA8000标准审核的中国企业只有1000多家,不到总数的万分之一。但是我们应该感谢SA8000,因为它揭开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序幕,很多行业协会和大型公司起而效仿,开始制定本土化的责任标准。

  2005年5月31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160余家优秀纺织服装企业、全国和地方协会组织作为首批成员,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共同推动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2006年3月28日,首批10家纺织服装企业和1个产业集群特色镇率先启动CSC9000T试点工作。2007年4月,红豆集团成为第一家通过CSC9000T的企业。

  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目前全球各种社会责任守则已经超过400种。“但是,现在仍然没有一个标准能够完全适应中国。”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联合国全球契约理事会理事陈英说。

  陈英的主要工作,就是“游说”中国企业加入“全球契约”组织。

  “全球契约”组织是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于2000年7月倡议建立的,号召各公司遵守在人权、劳工标准、环境及反贪污方面的十项基本原则,并且每年发布一次企业社会责任类报告。目前已经有100个国际组织以及1000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加入这项计划。

  从2001年开始,中国企业联合会开始向中国企业介绍全球契约。到2007年7月,中国已经有100多家企业加入了全球契约。

  在这几年中,陈英推动并见证了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快速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2002年4月,北京利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玛公司)营销总监、研发部经理、原公司副总经理以及30多名公司的技术、销售人员相继辞职。据记者事后了解,离职的员工大多数是利玛公司的创业者,这些创业者大多来自利玛公司的另一股东——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自动化所)。  对公司创业员工的这次“集体辞职”,2001年2月才正式注资成为利玛公司大股东的光明集团既感意外又在意料之中。
  意料之外的是,离职以后,这批原利玛公司的骨干们立即进入到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全资拥有的另一家公司——北京利玛自动化技术公司中去了。
  意料之中的是,在此之前就有人向光明集团透露:来自于自动化所的利玛公司副总经理蒋明炜、秦德昌,营销总监乔运华,技术总监戴宝纯,四人于3月底在华北大酒店进行了秘密碰头。讨论的话题有两个:一是要在董事会议前,利用集体辞职的方式逼迫来自光明集团的利玛公司总经理张爱清下台;二是如果张爱清不下台,就“把队伍拉出去”重新组建新公司。
  这次“内乱”带给利玛公司的后果是惨痛的。由于走的大多数是技术骨干和销售骨干,利玛公司的软件开发项目被迫暂时停止,原有的300多个客户资源也随即化为泡影。离职者还散布说“利玛马上就要倒闭了”,也有人说“利玛不做ERP软件了,以后要改行卖家具了”。
  离职的员工说,光明集团入主利玛公司之后,强推管理措施造成资本方和管理层冲突所致。
  一位原利玛公司员工告诉记者,“在找到光明集团之前,利玛同东软、用友和金蝶等ERP厂商都进行过接触,其中东软还提出要全资收购利玛公司。但谈判均未成功。因为利玛公司要寻找的是既能注入资金,又不参与公司管理的投资者。”这位员工直言不讳地说:“这种动机本身就很让人怀疑。”
  作为大股东的光明集团解说:一方面召开董事会商讨股东出资不足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开始改组公司董事会。董事成员由7个缩编为5个,其中光明方面3个董事名额,自动化所和祁楚辉各一个名额。同时,光明集团还规范了利玛公司的财务制度,从个人手中收回销售合同。接受采访的光明集团人士认为:“正是由于这次调整影响到原公司某些人的利益,这是导致集体辞职事件发生根本原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