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幼儿教育小学化,拒绝拔苗助长,4个方法为你正确引航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6

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过渡过程,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增强学习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家长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些民办机构或幼儿园,大力举办"幼小衔接"培训班:识汉字、背诗文、做三位数运算……看似丰富了学前教育,实则将幼儿教育"小学化",违背了教育规律,弊端重重。

"幼小衔接"到底是否有用?答案是肯定的。但好多家长却在认知上进入了误区,认为进入小学前,一定要认识多少汉字,能背诵多少诗文,能进行至少100以内的加减法……这样才不会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如果认为这就是"幼小衔接",那这种重智育而轻能力的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为什么呢?

1. 儿童提前学习一年级一册的内容,进入小学后再次学习时,兴趣和好奇心会大大降低,产生"我都会了,为什么还要学习?"的想法,不利于培养孩子专注学习和 探索 未知的精神,却会容易滋生骄傲的情绪,出现开小差、不听讲、骚扰同学的不良行为。

2. 参加过"幼小衔接"班的孩子和没有参加过的孩子,在一年级时会有一些差异和不同,基本上在二年级以后,这种差异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当"骄傲"的孩子开始学习新知识时,就可能因之前没认真听讲,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而出现学习进度缓慢、理解能力差现象,被老师批评,家长训斥,导致孩子厌学,甚至出现种种逆反心理。

3. 虽然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但孩子之间有个体差异,部分幼儿学习能力尚未形成,接受新知较慢,家长就会出现焦急的情绪,一旦加诸于孩子身上,就会影响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产生对学习的逆反。

即将进入小学学习,变化的不仅是孩子的学习阶段,还有孩子的思想意识。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转变观念,逐渐渗透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学习生活方式的不同会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让其接受并产生兴趣。比如:"我家宝贝长大啰,明年就要读小学了,妈妈真为你感到高兴!";平时散步时,有意识地带孩子从附近的学校经过或去参观小学,让他初步感受小学的文化氛围,给他讲学校里的趣事,以激发他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种不同的学习场所,要求也截然不同。相对于幼儿园以培养幼儿基础认知而言,小学更侧重于全面培养,纪律要求更系统、更严明,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一日常规》等。在学校里,我们常看到一些学生因缺乏规则意识而变成"熊孩子":上课坐不住、下座位;课堂上吃零食、随意说话;课后不入厕,课中要上厕所……

在进入小学前,家长(包括爷爷奶奶)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不能因为溺爱,认为孩子年龄小,对一些行为听之任之,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规则意识的形成,一要靠引导,二要靠严格。对于孩子错误行为,要及时指出并要求改正,如果孩子不服从,就要严格批评,反复教育,直至改正,让其慢慢认识到:生存,是在规则下进行的,保护了别人,也保护了自己。

良好的交际能力,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在不同的阶段,孩子会结交不同的朋友,讲文明、懂礼貌、乐观开朗的孩子更容易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也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幼儿园的活动,是在老师的陪伴下进行的,幼儿间的交往,被动多于主动。因此,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家长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加强对孩子交际能力的培养。积极主动、乐观开朗、宽容大度、乐于助人、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都是小学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的要素。尤其要强调的是,有的孩子因为家庭、性格、身体等原因,性格孤僻不合群、不善言辞易动怒,更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不仅会在进入学校后容易与同学发生矛盾,被小朋友孤立,更会对其一生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孩子上小学了,可还要父母一口一口地喂饭;上学前,父母不仅帮着系好鞋带,还帮着整理书包,送到学校门口,再从背上取下书包递给孩子……

在幼儿园,过的是集体生活,一个班课上课下至少两个老师看管,生活上遇到困难无法自主完成时,都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但进入小学后,课堂上只有一个老师,课后基本是自己管理自己,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自己吃饭、整理书包、收拾课桌、打扫卫生、穿脱衣服等,否则就会被其他同学认为太娇气而遭到嘲笑和不喜,从而影响他的学习。

现在的家长都有一种共识:溺爱孩子,就是危害孩子!但我们又往往看到,一些家长虽然意识有了,但执行力却不强。一旦孩子遇到困难或发脾气时,就先妥协了,然后以爱之名义,纵容、放任、代劳……不仅阻止了孩子的成长,也给自己带来了苦恼,从而错失了"幼小衔接"的教育机会和价值

你对"幼小衔接"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欢迎关注,并在评论区留下您宝贵的意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