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感网络流行语

如题所述

“蓝瘦香菇”、“洪荒之力”等网络词汇的流行,引发网民对网络流行语褒贬不一的看法,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的产物,也有人质疑网络流行语让生活少了诗意,人们更因此患上了语言贫乏症,还有舆论表示,非常反感网络流行语。那么,反感网络流行语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部分网络流行语语言粗鄙且缺乏美感,致人反感。网络流行语虽能丰富我们的表达形式,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形象生动、一阵见血,但部分词汇却如同低俗市井文化,语音粗鄙,用词不堪。

如“日了狗了”、“屌丝”、“然并卵”等,因带有性器官字眼,一度遭到部分舆论的质疑。知友“达芬奇爱吃鱼”这样形容社交网络中使用“屌丝”一词的人,“把男女生殖器官挂在嘴边的朋友本身教养就有问题。用‘屌丝’来评价个人、群体太片面欠考虑了。随大流,不加思考既不了解词语产生的原因,也不顾及词语是优雅还是低俗,就乱用网络流行语,这种短浅、狭隘的思想造成的习惯,可以说很屌丝。”知友“肖晓” 也认为,“有些流行语感觉不那么正派,偏黄偏恶心,受不了它的流传。”

部分网络流行语除了言辞粗鄙外,还较为简单粗暴,有网络舆论认为,太简单粗暴的流行语,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美感大大降低。如人民日报在文章《蓝瘦香菇流行:患上语言贫乏症》中指出,“古人形容人漂亮可以用‘貌比潘安’‘玉树临风’‘顾盼神飞’,而我们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古人形容人难看可以用‘东施效颦’‘獐头鼠目’,而我们只会说‘矮穷矬’‘颜值低’;古人表达悲伤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们只会用‘蓝瘦香菇’”。这或许是语言贫乏的一种,但是对比古文,确实美感度下降不少。

网民跟风滥用流行语,常常词不达意造成审美疲劳。有时候,病毒式传播都无法形容网络流行语传播速度之快,据清博舆情监测系统(yuqing.gsdata.cn),10月11日上午9时至13日下午16时,微博、微信等多个网络平台与“蓝瘦香菇”相关的信息有20万+条,其中微博数据达196845条。一时间,所有人都有那么点蓝瘦香菇的心事儿。这种大范围的跟风套用很容易给人造成审美疲劳,之前就曾有人吐槽,“宝宝”一词的流行使全社会不管男女老少、高矮美丑都自称宝宝,实在难以消化。

流行语的滥用还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生搬硬套抖机灵,不管词意是否符合语境,甚至根本不清楚词意就跟风使用,试图塑造自己紧跟潮流的形象,但结果是词不达意的表达造成他人的理解障碍;其二是不考虑时效性持续使用一些过去式的网络流行语,微博网民@被动型 直言:“我觉得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人要注意时效性~现在还在反复使用重要的事说三遍~真的是让人反感~既然爱用别人的话~就要有与时俱进的觉悟~~”

网络流行语的滥用都是对词语的过度消费、传播和阐释,最终可能彻底毁灭一个词语,使之消失在当代文化的词库中。@中青报曹林 评价:“一个流行词、流行语风行后,不把它用滥、用臭、用到让人反感,是不会罢休的。很多词语,就是在这种过度消费、过度传播、过度阐释中被毁掉的。”

流行语扭曲词语原意,消解中华语言魅力,加速传统文化流失。部分流行语并非拼接或创造词汇,而是在已知词汇上进行意义的延展、丰富甚至是完全替代,因此常常出现扭曲词语原意的状况,导致传统词汇的不断消解,而流行语短暂的生命周期更加剧了词汇的贫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