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酒如何走向国际化?

如题所述

世纪将是跨国公司主宰全球经济的世纪。跨国公司透过「收购、控股、兼并、品牌输出」等形式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国际化浪潮,正以惊人速度吞并越来越多的企业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跨国公司控制全球70%的海外直接投资和50%商品出口,控制行业标准、核心技术和商业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竞争的游戏规则和发展形势。因此,任何一个企业总有一天都有「被国际化」的危险。
  中国企业向来有自恋自大症,并常以「民族工业」等自诩。然而今天「民族工业」安在?都一个接一个逐渐踏进「被国际化」了的浪潮里。别的不用说,就以水市中最强的两个品牌乐百氏与娃哈哈,如今均已被全球饮料业巨头法国达能集团收归麾下。更要命是中国最大的乳品生产企业上光明乳业也被达能成功插股,如今达能堪称是称霸中国饮料业、奶业的国际企业。最不可思议的是一向标榜是「中国人自己的可乐」的非常可乐也傍嫁达能,可以说非常可乐已是「染有法国味道的可乐」了。
  由此及彼,不禁令人想到中国葡萄酒业的现在和将来。中国葡萄酒业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化潮流能独善其身、岿然不动吗?中国红酒市场一向被张裕、王朝、长城、华夏等几个老大瓜分,并以民族代言人之势支配红酒这块大一统市场。然而时过境迁,中国葡萄酒老大张裕最终还是与国际化势力妥协,和世界最大葡萄酒集团法国卡斯特合作,双方共同出资800万美元,共同开发适合欧洲、亚洲市场的中高档葡萄酒,其中卡斯特持有张裕30%股份。不管怎么说,有先见之明的人都知道这是中国葡萄酒被国际化的前兆。
  被国际化隐忧
  葡萄酒是西方文化的一种独特精神载体,与人民生活休戚相关,其产业历史之悠久,管理之卓越,工艺之先进,设备之优良,规模之巨大,是中国所无法比拟。而中国葡萄酒业还是个稚嫩产业,葡萄基地、工艺、生产管理、市场运作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原来保护民族产业的两大屏障:进口配额限制和高额关税将取消,全球洋酒巨头势必长驱直入,而且以物美价廉之势赢得极大竞争优势。比如加入WTO未来几年后,中国关税将从原来65%降至10%左右,原来一瓶50元人民币的红酒,将会降价到20多元,与定位在20-60元之内的国产红酒张裕、王朝相差无几。
  2001年在葡萄酒业掀起一股跨国并购旋风。澳大利亚BrlHardy公司斥巨资并购美国第二大葡萄酒公司Con Stecation和贝灵哲酒庄;英国葡萄酒集团Domecq公司则先后收购了阿根延Craffigna和Saintelice公司、德国第四大红酒厂Kuemmerling Gom bh及智利等国葡萄酒厂;意大利Montatcino公司则将保加利亚Yal 2000公司和瑞典等国葡萄酒厂纳入其麾下。由此可见,葡萄酒业国际化可谓气势如虹,风起云涌,焉能不波及中国?
  人无远忧,必有近虑。外面世界很无奈,亦很精彩。加入 WTO后,中国葡萄酒必须勇敢走出国门,大胆参加国际竞争,全力加强自己在全新环境中的国际竞争力,闭门造车,鄙帚自珍,只有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而从市场战略方面讲,加入WTO参与国际化竞争,不仅可以建立自己的世界市场根据地,更能扰乱敌人后方,打乱敌人布署,从而达到防御敌人,保护自己,状大自己的目的。同时,入世也给中国葡萄酒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同等发展的平台。因此中国葡萄业如何未雨绸缪,及早应对,主动去学习、适应并创新,师夷之长以制夷,参与全球竞争,打造属于自己的强势国际品牌,从而立于不败之地?以下有几点是中国葡萄酒业非进行不可的动作。
  (一) 文化国际化
  「推动帆船前进的不是帆,而是看不见的风」。而这「风」就是集观念、意识、素质、制度、历史、形象等于一体的葡萄酒文化。海尔总裁张瑞敏也说「资本是船,人才是本,文化是魂」。没有灵魂的葡萄酒,就是没有文化的葡萄酒,没有文化的葡萄酒如何面对WTO,如何品牌国际化,走向世界?只有当葡萄酒产品质量、市场管理与企业文化有效融合为一体的时刻,中国葡萄酒企业才有可能构建自己的国际品牌。诚如可口可乐说,我们生产的不是糖水而是美国的文化。葡萄酒企业一旦使其经营的产品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环,融合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才有可能被国内外消费者广泛接受,才有可能产生如核爆一样作用的国际品牌效应。
  中国有哪几家葡萄酒企业有自己的真正地道特色的葡萄酒文化?张裕?长城?还是华夏?充其量仅是阿Q式中国文化。至于又土又洋、中西合璧的国际型葡萄酒文化呢?好像也是没有。那中国的葡萄酒要如何在文化上达到国际化目的?这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第一是产品标识(名称)国际化,主体商标必须英文化而非拼音化或汉语化,让外国消费者一目了然,耳熟能详。比如国际化的张裕标识称zhangyu就不如zaniu贴切洋气;第二是广告语国际化,广告语国际化不是强求放诸四海皆准,而是广告语不要老是抖露老祖宗的东西,如「健康发财大团圆」之类,国际品牌的广告语也要本土化,切合洋人视听的心理习俗;第三是文化营销国际化,及早建立中国葡萄酒文化国际推广中心,透过开办葡萄酒文化对外讲座、文化图片展,在电视、广播、报纸上开辟中国葡萄酒对外专栏等,让中国葡萄酒走向世界。
  (二) 网络国际化
  时下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市场过度饱和,企业有限营销资源和无限膨胀的营销费用的矛盾日益尖锐,这迫使企业营销方式、手段和策略亟需一次彻底的裂变,充分的革命。中国葡萄酒要走向世界,如果在外国依然使用中国传统的经销方式,则中国葡萄酒品牌的国际化,必然困难重重,步履维艰。因为外国市场环境与中国市场是迥然不同。因此许多厂家和企业家总在扪心自问:如何使自己的企业和品牌长出翅膀,成功飞出国门,走向世界?现今先进网络信息技术给了中国葡萄酒企业一个确定的选择;不出家门,也可以走向世界。
  网络所带给企业的好处,首先是网络营销交易费用低廉。网络营销使光电代替了印刷,网上谈判交易代替实物式交易,直销成为主要销售管道,从而大大节约交易费用。二是网络营销不受时空限制,只要上网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国外厂商进行网上交易,从而在一定程度打破国际壁垒,促进全球贸易更大更多的发展,这对于中国葡萄酒企业,尤其中小企业更是一个难得商机。葡萄酒企业可透过网络不时发布企业最新的商业信息,供全球检索,以此来宣传自己的企业,推销企业的产品、技术、服务,并透过网络与各行业进行交流,寻求国际合作伙伴,发掘潜在客户。在意大利,就连很多小型酿酒企业也懂得利用目前世界上这一最流行的信息工具寻找和扩大国际市场,建立销售网络,宣传和促销独具意大利风格的葡萄酒。在法国,消费者借助互联网就可按照提供的商品样本目录,与特定葡萄酒厂商的计算机终端连接,随心所欲选购各种名酒。在美国,著名的韦尔斯葡萄酒厂也开始用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以方便各国消费者从网上方便买到韦尔斯。
  虽然网络可以为企业带来无限商机,但中国葡萄酒企业,必须要有所体认,并非只要建构网络国际商务体系,国内外的利润就会滚滚而来,中国葡萄酒企业,要建立成功的网络国际商务体系,必须着手进行下列动作:
  1- 大力宣传自己的网站。
  2- 有奖促销自己的网站,提高点击率。
  3- 与国际著名网络尤其是酒类食品网站合纵连横。
  4- 提高网站服务质量,解决网上资金交易的瓶颈
  5- 与中国各地政府网站,尤其是中国政府商务网站连结,进入其网站首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0
2007年伊始,张裕、王朝、长城三大葡萄酒厂商纷纷明确表示,三大厂商的国际化不会因任何原因停止,而张裕与王朝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战场扩张到了生产葡萄酒的“娘家”——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

在向外扩张的进程中,三大葡萄酒商各有精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流通部教员李贾贵向记者介绍道,我国几大酒商对外攻略中大致分为几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出口形式,以整体自有品牌登台亮相;其次是借船出海形式,通过合作伙伴的销售渠道打开欧洲等市场;还有一种通过联合品牌或者直接收购,例如与国际知名酒庄厂家开发联合品牌,共同拓展国际市场。

扩张与根据地哪个更重要

资料表明, 2006 年世界人均葡萄酒年消费量为 4.5 升 ,而我国人均年消费量只有 0.3 升 ,不足世界水平的 9 %,中国的葡萄酒市场空间广阔,葡萄酒生产商们如何在这内外发展上找平衡点尤显重要。

据2006年12月西北农业大学葡萄酒学院一份西安葡萄酒市场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西安目前葡萄酒的主要消费群体以收入较高的中青年人为主,其次为个体经营者和商业职工及文教科体卫工作者;另外,葡萄酒的消费者一般是收入较高的工薪阶层。对葡萄酒消费最多的为收入在 1000 至 1500 元之间的消费者。

中国葡萄酒的高端消费市场真的那么美吗?国外品牌大量入驻中国,国外消费量趋于饱和状态,中国品牌应不应该走向世界?如果像专家所分析那样,中国葡萄酒目前的对外攻略只是为了提高国际知名度,而真正的消费市场仍在国内的话,那么自主的技术与高品质的产品及对位的市场定位才是取得市场竞争力的根本。

品牌与市场 “ 一个都不能少”

占领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近 50% 的三大厂商均对外表示,中国葡萄酒对海外市场一致看好, 2006 年的争夺战中尝到了甜头,股价一路飘红。

推进国际化进程中,品牌与市场的不可或缺的两方面。中国与法国、新西兰等国相比对葡萄酒的人均消费量相距较大,国内大多葡萄酒厂商品牌意识和系统的市场培育能力与市场细分能力欠缺。洋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为培育市场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如何形成有本土化精神的酒文化是不能只想着坐收渔利的。

另外,中国葡萄酒现在的技术研发能力与品牌稳定性不强,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被曝光不少(如“通化假酒案”、 “十问华夏”、 “九问张裕”、“解百纳商标争议”、“王朝橡木桶事件”、 “长城进口原酒泄漏案”等等),使得市场上的消费者认为,“高价格并不代表高品质”,挫伤甚至打破了部分消费者对国产葡萄酒产品的信心,如何以质量取得消费者的忠诚度格外重要。

专家特别强调,产业的发展更少不了政府与相关部门的引导与本国行业的齐心协力。

中国的葡萄酒消费市场得有个培育期,毕竟葡萄酒经济发展需要一个文化氛围,国内各地大小品牌参差不齐,如何让中国葡萄酒行业整体亮相国际舞台的整体构架没有形成,另外也缺少非赢利机构和政府的外交推广。中国国际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员向记者分析说,中国葡萄酒的对外竞争中不太重视国际商务、政务中的亮相机会,只有走向世界的国内品牌才能在国内更有竞争力,或许这也是三大葡萄酒厂商向外扩张的真正原因。

“土点”好还是“洋点”妙

西北农林业大学葡萄酒学院的科研教员向记者介绍时说道:“葡萄酒产业的推进不仅仅关系到其本身的发展,还将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首先是推进种植经济发展,这对增强农民收入、建设绿色生态国家都有好处。其次是设备制造业与包装业,我国的葡萄酒制造设备与包装原料、技术都靠进口,不仅加重了生产成本,也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还有一项是被大众不太熟知的,就是葡萄酒本身的特性,是完全进行生物制剂研发的。本土产业带动本土经济是无可厚非的。”

这并不是说我国的葡萄酒业不能与国外优质厂商合作学习,但过于依赖国外设备、技术必然不是长久之计。葡萄酒的口味与当地的气候、葡萄品种、当年的降水量有着很大的关系,但各国人饮酒的喜好却各不相同,中国葡萄酒厂商应该将国内市场做稳的前提下再向外延伸,并针对中国人的文化与喜好酿制多层次的葡萄酒。

资深营销经理人李斌分析说,国内各大葡萄酒商与外资合作一是想通过双方互有的优势合作,从而取得海外市场,打响品牌战略,与国际大品牌合作是借力进攻也是营销中的插位,但此举不是长期的,最后还要走独立的品牌路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