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现在又说己所甚欲、慎施于人?

如题所述

这是一个很深刻的哲学问题,我不是哲学家,只能从粗浅的日常生活层面谈谈个人看法。

首先,需要界定一下,这里所说的“人”,是指与“己”没有亲密关系的路人甲,这样才便于从普遍意义上讨论。

1,“己”“人”要有相同的嗜欲,才存在施与不施的问题。“己”想游泳,把在岸边观光的“人”推下水,这显然不合适。

2,满足“己”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才能考虑施与不施的问题。不论从伦理还是法律的层面,当两个濒临饿死的人,在面对最后一口食物的时候,大打出手甚至以命相博,都是无可厚非的,在这种情况下,能“施”的都是圣人,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是圣人。

3,追求“己所欲”,轻易不“施于人”,既是拓展个人生存空间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追求专利技术,追求心爱的另一半,追求更高的职位,凡此种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怎么能轻易地施与路人甲?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往往是通过“有所不为”的手段,达到“有所为”的目的,相对来说付出较小,比较容易做到,所以圣人把它作为普通人的行为准则。如果非要更进一步,我觉得是“人所欲,施于人”,也就是所谓的“君子成人之美”。至于说“己所欲,施于人”,要等到天下大同的时候才能实现,在现阶段是做不到的。

5,从难易程度上讲,递进的次序应该是这样: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所欲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

任何价值观都有两种表达方式:正向的,反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不作恶,是反向表达。提问者按双重否定的逻辑思维,提出的问题,并不是“己所不欲”所对应的正向表达。孔子其实另有一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我的回答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有些欲,若正当,你想要好生活,也让别人过上好日子;有些欲貌似合理,却是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当然不行。

孔子这句话,主要启发人要有同理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03
事情的本质就在于自己不喜欢的,别人未必不喜欢;自己喜欢的,别人未必喜欢。自己认为好的,别人未必认为好;自己认为不好的,别人未必认为不好(奇形怪状的石头在常人眼中不值一提,在艺术家那里可能就是如获至宝)。
总而言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固化思维,不要误用了好心。还有就是,求同存异,尊重他人
第2个回答  2021-11-03
这句话告诉我们,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而现在是指自己非常喜欢的东西,一定要谨慎的让利别人。
第3个回答  2021-11-03
因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可能其他人需要或者愿意接纳,但是需要的人群可能比较少,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