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如题所述

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让孩子玩一些促进空间图形思维的玩具。魔方、积木、拼图等玩具有利于促进孩子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孩子多接触这类玩具,鼓励孩子和小伙伴比赛,会让孩子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2、陪孩子做手工制作。手工制作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能让孩子了解长度测量、称重、面积估算等,提升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折纸、做小飞机、做橡皮泥塑等手工制品;

3、和孩子一起玩数学游戏。家长和孩子可以玩跳棋、象棋等,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扑克牌游戏,锻炼孩子的数学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带孩子购物。购物时带孩子一起去,让孩子认识各种物品,知道一斤鸡蛋有几个,并有意识的让孩子计算,5斤大米多少钱等这样的问题,锻炼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8
1、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随事物的变化而随机应变的及时性,以及不过多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如果缺乏思维灵活性,我们的思维就会更加倾向某种具体的方式和方法,很容易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片面追求解决问题的模式化和程序化,长此以往造成思维出现惰性。

擅于从旧的模式和普遍制约条件中脱离出来,找到正确的方向;针对知识可以运用自如,善运用辩证思想来平衡事物之间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懂得变通和调整思路等等,这些是思维灵活性养成的直接表现。

2、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思维的严谨性是指考虑问题的严密、有据。要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必须严格要求,加强训练。

落实到孩子学习生活中去,就是要求在学习新知识时从基本理念开始,做到在思路清晰的前提条件下稳扎稳打,逐步深入,在这个相对来说缓慢的过程中养成思考问题周密的思维习惯,在进行论证推理时掌握足够的理由作为依据;在练习试题时善于留心题干中的隐蔽条件,详细答题,不吝啬地写出解题思路。

3、培养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和难度。相信大多数学生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有时候老师评讲试卷,一听错题的解题过程很容易就懂了,恍然大悟自己居然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但一旦离开书本和老师就无法领会到解题方法和实质,实现独立解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透过现象看数学的本质,掌握最基础的数学概念,洞察数学对象之间的联系,这是思维深刻与否的主要表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28
多数家长可能是掰着指头教孩子算加减法的,这不够。我们不是主张让孩子在小时候一定学会计算多少数,而是在算的过程中,更多地让他去理解,而非死记硬背。比方说,小明有10颗糖,毛毛有8颗,小明比毛毛多了几颗?豆豆有20颗糖,他分给小朋友8颗,还剩几颗?虽然都用到减法,但实际不同,前者是比较型,后者是剩余型,家长重要的是帮孩子去理解两者间有什么不同,而非算出最后的结果。

分类

想让孩子思维发展,必须重视多元化分类。比如: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一个三角形,你会把三角形归属一类;但把这三样变一下,一个蓝色三角形、一个红色圆形、一个红色三角形,除了按形状,也可按颜色,把红的归为一类,这就是多元化分类,它能更好地锻炼孩子思维的清晰程度。不过,在孩子刚接触一个高的、矮的、粗的、细的等新概念时,可以先单一分类,当这些概念形成后,再开始多元化分类。

集合

从小学开始,所有计算、概念都是在集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集合的概念清楚了,以后解决问题会好很多。比如:小明10颗糖,毛毛8颗糖,小明的糖和毛毛的糖各是一集合,两集合比较相减,就得出了小明比猫猫多几颗糖。当孩子感知集合以后,就能分析出两种集合之间有何相关或完全不同之处,也有助分类。

时间

除认识钟表,让孩子知道这个针走到哪儿是10分钟,要让他感知时间,亲身感受一下多长时间是10分钟。

空间

除让孩子感受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等方位词,还要培养孩子的空间建构能力。拼积木、拼图等游戏都是在进行空间建构。拼积木是随意的、创造性的、立体的空间建构;拼图前事先就想好要拼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是有目的、平面性的空间建构。
第3个回答  2020-11-26
第一,观察规律。一般数学问题都是有规律的,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用已知的规律来解决未知的问题。第二,多思考。多思考其实是联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多练习。练习很重要,多练几遍既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又可以记忆解题思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