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厦门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简短点介绍!

拍胸舞、车鼓弄、踩高跷、莲花褒歌、中秋博饼、大道公信仰、送王船习俗、答嘴鼓、漆线雕技艺、南音、歌仔戏、高甲戏、五祖拳、厦金宋江阵、厦门方言讲古、厦港民习俗、池王爷习俗、蜈蚣阁、歌仔说唱、闽南童谣、春仔花习俗、厦金风狮爷信仰、厦门皮影戏、厦门青草药、松筠堂药酒制作工艺、嘉庚瓦制作工艺、厦门珠绣手工技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24
如果说这些厦门非遗能用第一定律VR来进行展示或者传播,我觉得有很大的意义。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5
答嘴鼓是一种喜剧性的说唱艺术。以闽南方言表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高甲戏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拍胸舞”为男姓舞蹈,舞者头戴草圈,赤足,裸上身。动作以蹲裆步为主,双手依次拍击胸、胁、腿、掌,配合怡然自得的颠头,并随着舞蹈环境和情绪的变化不同,动作节奏、幅度相应产生不同变化。高昂、激越时可双脚反复顿地,双手使劲将胸、胁、全身拍得通红;舒缓和畅时则抚胸翻掌、扭腰摆臀,动作圆柔而诙谐,活泼而妙趣横生。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广泛流传于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县区以及漳州、厦门、金门、台湾等地区。
厦门方言讲古,即为用闽南方言(厦门话)口说的说书。它运用闽南话中特有的韵律、谚语、俗话、掌故、歌谣等词汇,谈古论今,生动有趣,是厦门平民百姓喜闻乐听的口传文学
车鼓弄又名弄车鼓、车鼓阵,是中国闽南特别是同安地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间娱乐形式。它是一种说唱、表演合一的民间歌舞艺术,它以动作朴实简单、易学易演,诙谐幽默的风格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莲花褒歌可以称之为闽南语版的山歌对唱,从明代嘉靖以来在同安莲花山区小坪及比邻的安溪各村祖辈流传下来
新垵无祖。新垵是厦门的最后一个尚武部落,五祖鹤阳拳的发源地。不少新垵武术好手参加了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等运动,在历史上留下了印记,五祖鹤阳拳也成为与闽南红砖民居齐名的历史文化遗产。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漆线雕起源于厦门同安马巷镇,早期被称为“漆线妆佛”,即用“漆线”的工艺来装饰佛像的意思。漆作家庭的手艺传承靠的是祖上的技艺口传心授、秘而不宣。
保生大帝(大道公)信俗发源于厦门市海沧青礁慈济宫和龙海市的白礁慈济宫,广泛分布于福建西南部、台湾地区、广东东部及东南亚各国华人地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