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见听不清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1、当我们在与家人沟通的过程中,是不是总会出现打岔现象?是不是需要对方多次重复才能听得懂?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是语言分辨能力下降了!这时就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听力情况了。2、纯音听阈的听力检查可以反映我们对各频率点上纯音的听敏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听力损失程度。言语识别能力的高低,才能直接反映我们的听功能状态。听力损失程度和言语识别能力并不一定成正比!比如听力损失程度相同的两个人,言语识别能力可能会有很大的区别!另外很多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患者会反映说:“听得到,听不清!”也是这种现象。 3、一般听力损失时间较长,又没有做任何补偿措施的,言语识别能力会渐进性的下降,时间越长下降的越多.因为我们大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听力记忆,如果我们所听到的声音是听力记忆之外的,比如听不熟悉的地区的方言或是听外语,就会是听得到,听不懂。我们已有的听力记忆,不是永存的,也是会忘记的,如果长时间听不到某些发音,当再次听到时,也会造成:听得到,听不懂。4、所以建议大家,一旦发现有听力损失,要及时干预,佩戴合适的助听器,这样可以减少听力损失对我们的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但是国内目前的听力康复现状并不乐观,很多有轻中度听力损失的患者,认为自己目前的日常交流并不受太大影响,等以后听力重些时,再来佩戴助听器补偿也不迟,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听力损失程度可能并无变化,但是言语识别能力一定是渐进性的下降,等到下降到影响正常交流时,再想恢复就不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了,即使佩戴了合适的助听器,还是不能马上听懂,重新把丢失的听力记忆,一点一点找回来,会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5、言语识别能力对我们日常的交流,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持现有的言语识别能力,保持现有的听力记忆。一旦发现听力下降,要及时补偿,最大限度的减少听力损失对我们的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还可以提高助听器的佩戴效果,助听器佩戴越早效果越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25
人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和中耳只是起到简单的传导声音的作用,而内耳具有初级的声信号分析能力。内耳受损后,听觉分析能力就会下降。但由于我们的听觉分辨能力有足够的余地,用其70%就足以保证我们听清,不必100%。因此,不太严重的内耳损伤还不致于使病人完全丧失听觉分辨能力,但是内耳损伤严重就会造成分辨能力明显下降,导致患者听到声音但是听不清楚。
另外大脑里的听觉中枢具备更重要的声信号分析能力。听力下降时间过长,导致听觉神经细胞长期接受不到声音的刺激,听觉功能出现废用性下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声音信息的分析和编码,听觉分辨能力会更差,同样导致听到声音听不清。
因此,听不到(或声太小)肯定会听不清;但即使听到了,由于内耳、听中枢分析能力下降,也依旧会听不清。而且,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第2个回答  2020-06-20
通俗地说,正常的听觉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能力:不仅听得到,还要听得清。否则,沟通就不能正常地进行。听得清就一定是听到了,而听得到却不一定听得清。这说明后者是一项更高级的神经系统的活动。

对于耳聋程度的认定,我们(包括医院的医生)凭借纯音听力图。纯音听力图能够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平均听力损失),这反映了患者听觉敏感程度(听敏度)的下降,或者说代表的是患者对声音大小感知能力的下降。但纯音听力图并没有告诉我们患者听觉分辨能力的好坏。实际上,任何耳聋都会涉及听敏度和分辨能力两个方面的问题,有些人分辨能力损失多,有些人损失少而已。

在过于嘈杂的环境中,由于信号本身变得含混不清,正常听力的人也无法听清;信号声过小也会产生类似的情况。比如,电视机声音太小,我们也听不清。但这不是问题的全部。

人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和中耳只是起到简单的传导声音的作用,而内耳具有初级的声信号分析能力。内耳受损后,听觉分析能力就会下降。但由于我们的听觉分辨能力有足够的余地,用其70%就足以保证我们听清,不必100%。因此,不太严重的内耳损伤还不致于使病人完全丧失听觉分辨能力,但是内耳损伤严重就会造成分辨能力明显下降,导致患者听到声音但是听不清楚。

另外大脑里的听觉中枢具备更重要的声信号分析能力。听力下降时间过长,导致听觉神经细胞长期接受不到声音的刺激,听觉功能出现废用性下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声音信息的分析和编码,听觉分辨能力会更差,同样导致听到声音听不清。

因此,听不到(或声太小)肯定会听不清;但即使听到了,由于内耳、听中枢分析能力下降,也依旧会听不清。而且,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推理:内耳或/及听中枢的损伤,是导致听不清的主要原因。遗憾的是,大多数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内耳、听中枢都有损伤,只是程度不同而己。因此,多数感音神经性聋患者部会抱怨听得到却听不清。
第3个回答  2017-09-22
1、当我们在与家人沟通的过程中,是不是总会出现打岔现象?是不是需要对方多次重复才能听得懂?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是语言分辨能力下降了!这时就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听力情况了。
2、纯音听阈的听力检查可以反映我们对各频率点上纯音的听敏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听力损失程度。言语识别能力的高低,才能直接反映我们的听功能状态。听力损失程度和言语识别能力并不一定成正比!比如听力损失程度相同的两个人,言语识别能力可能会有很大的区别!另外很多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患者会反映说:“听得到,听不清!”也是这种现象。 
3、一般听力损失时间较长,又没有做任何补偿措施的,言语识别能力会渐进性的下降,时间越长下降的越多.因为我们大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听力记忆,如果我们所听到的声音是听力记忆之外的,比如听不熟悉的地区的方言或是听外语,就会是听得到,听不懂。我们已有的听力记忆,不是永存的,也是会忘记的,如果长时间听不到某些发音,当再次听到时,也会造成:听得到,听不懂。
4、所以建议大家,一旦发现有听力损失,要及时干预,佩戴合适的助听器,这样可以减少听力损失对我们的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但是国内目前的听力康复现状并不乐观,很多有轻中度听力损失的患者,认为自己目前的日常交流并不受太大影响,等以后听力重些时,再来佩戴助听器补偿也不迟,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听力损失程度可能并无变化,但是言语识别能力一定是渐进性的下降,等到下降到影响正常交流时,再想恢复就不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了,即使佩戴了合适的助听器,还是不能马上听懂,重新把丢失的听力记忆,一点一点找回来,会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
5、言语识别能力对我们日常的交流,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持现有的言语识别能力,保持现有的听力记忆。一旦发现听力下降,要及时补偿,最大限度的减少听力损失对我们的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还可以提高助听器的佩戴效果,助听器佩戴越早效果越好!
第4个回答  2020-03-27
耳朵听不清,考虑患有以下疾病的可能性较大:1.外耳道炎、外耳道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外耳道狭窄等堵塞外耳道,出现听力下降。2.分泌性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症或耳硬化症等导致听骨链中断或活动受限,影响听力。3.梅尼埃病、听神经瘤、突发性耳聋、老年性耳聋、药物中毒性耳聋、噪声性耳聋等,由于内耳、听神经及中枢病变,导致耳朵听不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