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

如题所述

  
  (一)、形象思维能力训练
  
  以形象思维为主是初中学生思维的特点。因此,教师应该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力量,对比较抽象的字、词、句、段、思想,尽可能引导学生依靠形象思维去理解。解词、造句、阅读或作文,要包含直观因素,重视形象的感染,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发挥作用。有的课文刻画了生动感人的形象,教学时,一方面,要借助形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要通过有声有色的语言,感知课文中鲜明、生动的形象,以促进学生思维、想象,激发他们的情感。
  
  (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初中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是一个逐步转化的过程。只有经历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概括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才能顺利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由于初中学生思维水平是在掌握言语和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他们的言语,尤其是书面言语,丰富学生的经验,特别是间接经验。要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进行多层次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从概括自然段到概括逻辑段,再逐步过渡到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训练。再如作文训练,教会学生在作文之前先根据中心列出条理清楚、简明扼要的提纲;教学写人的作文,让学生从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情感等方面去认识和评价,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重点词句,使学生领会其意义,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从事物的发展、联系、变化中,合乎逻辑地去理解语言文字。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
  
  创造性思维就是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它可以促使人们在他人想法或已有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灵感,发展联想,提出各种创意、设想、甚至幻想、臆测等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就是解放创造力,发展潜能,集思广益,从中提出最富有实际应用人才,最富有远见的创见。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是多方面的,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把语言、篇章结构所表现的意义,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具体感受,做到有所感、有所知。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
  
  选入课本的诗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总是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
  
  此外,阅读教学中的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表情或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结合阅读教学进行扩写,续写和补写等片断练习,作文训练中的假想性作文,愿望性作文等,都可以借助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鼓励并支持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和创造性意识。
  
  (四)、辩证思维能力训练
  
  辩证思维是在形式逻辑思维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抽象思维,其主要特点在于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事物。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中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过程是:初一开始学习辩证思维的各种形式,初三是迅速发展的转折时期,高中阶段辩证思维逐渐占优势地位,直至接近成熟。不过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不无遗憾地发现,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学习的需要,在阅读或写作时,他们容易静止地、孤立地、片面地分析问题。尽管在思想政治课里,他们较系统地学习了唯物辩证法,但这种能力似乎未能顺理成章地迁移到语文教学中来。事实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能期待坐享其成,我们必须强化辩证思维训练。这既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
  
  中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内容。根据对部分课文和考试优秀作文的分析统计,教学中涉及的主要辩证关系有以下范畴:对立和统一、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一般和个别、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内因和外因、运动和静止、必然性和偶然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虽然语文课不同于政治课,但语文教学中的辩证思维应渗透于听说读写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实际运用辩证思维的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加强辩证思维训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