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的发展 起源 以及中国参加过的奥运会

在线等~~急!!!

奥运历史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由来和发展,从历史上看,可分为两大阶段,公元1986年开始至今举办的奥运会被统称为现代奥运会。 14世纪初,欧洲文艺复兴导致人们对古奥林匹克精神的赞扬。意大利早期活动家马泰奥•帕尔米里亚1450年提出要把古奥运会和平与友谊精神,贯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意识中去。在这一时期,对奥林匹亚的考察挖掘不断受到重视。德国人库齐乌斯率领的考察团,进行了长达6年之久的挖掘,获得大量文物和史料,被堙埋多年的奥林匹亚村得以重见天日。1852年1月10日,库齐乌斯在柏林宣读了以“奥林匹亚”为题的考察、挖掘报告,建议把这个运动会恢复起来,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从1895年到 1889年之间,在希腊人札巴斯的倡导下,希腊举行过五次全国奥运会,但始终没有扩大。
19世纪的欧洲,随着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各国建立了本国的体育组织,有些国家举行了某些项目的竞赛,德国、瑞典、英国还形成了各自的体育制度或竞技运动。正当人们进而要求组织国际比赛时,第一批国际体育联合会成立,如1881年建立了国际体操联合会,1892年建立了国际赛艇联合会和国际滑冰联合会。此外,19世纪末,世界上出现了帝国主义和垄断资本,新的强大的威廉德国欲发动战争来重新瓜分世界市场,法国是德国的近邻,如果德国发动战争,战争的灾难首先就会落到法国人民头上,所以法国人民想保持和平。也就在这样的局面下,有人想了重新恢复象征过和平和友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于1883年提出举办类似古奥运会的比赛,并把它扩大到世界范围。1892年,他遍访欧洲,宣传奥林匹克思想,呼吁复兴奥林匹克运动。同年,在巴黎运动联合会成立10周年会议上,倡议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 1894年1月,他致函各国的奥林匹克组织,建议于同年在巴黎召开国际体育会议。同年6月16日-24日,在巴黎举行的国际体育大会上,15国代表决议每4年举行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了筹办奥运会,6月23日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希腊人维凯拉斯出任主席,顾拜旦任秘书长,还亲自设计了奥运会的会徽、会旗。并于1896年4 月6日-15日在希腊的雅典举办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共有13个国家的311名运动员参加了雅典大会。美国运动员詹•康诺利以13.71米的成绩获三级跳远金牌,从而成为第一位现代奥运会冠军。现代奥运会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打破了古代不允许女子参加的规定。在第二届奥运会上,尽管顾拜旦执意反对女子参加,女运动员还是踏上了在此之前一直属于男子的体育场。但性别歧视并未就此了结,田径运动直到1928年第九届奥运会才对女子开放。奥运史上另一个让人刻骨铭心的事是开始了现代奥运会诞生地希腊雅典引燃奥林匹克火炬,之后以接力方式传递至奥运会举办地,并在开幕式上点燃奥运圣火的仪式。从1924年开始,现代奥运会又分为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两种。当时在巴黎举行的是第8届夏季奥运会,在夏蒙尼举行的是第1届冬季奥运会。
以政治问题为由抵制奥运会于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上首开先河。英、法出兵苏伊士运河造成埃及、伊拉克和黎巴嫩抵制,而前苏联出兵匈牙利导致瑞士、西班牙和荷兰拒绝跨进当时奥运会大门。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发生了由美国倡议、61个国家加入的奥运史上最大“抵制事件”,抗议前苏联入侵阿富汗。为此,前苏联纠集其东欧盟友在四年后的洛杉矶奥运会以安全问题为由回敬了美国。丹麦自行车选手詹森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比赛中倒地身亡,自此,药物问题便形影不离地尾随奥运会。直到1988年汉城奥运会,世界和奥运会双料冠军、世界纪录创造本•约翰逊仰仗类固醇的事昭然天下。
现代奥运会诞生100年来,历尽艰难,它的兴衰、荣辱牵动着全世界亿万民众,它为加强世界各国人民和运动员之间的友谊,促进世界和平及世界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抹灭的功绩,这是人们在回忆奥运会历史时所不会忘记的。
十次
1932 第10届夏奥会 洛杉矶(美国) 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
1936 第11届夏奥会 柏林(德国)
1948 第14届夏奥会 伦敦(英国)
1952 第15届夏奥会 赫尔辛基(芬兰)
1984 第23届夏奥会 洛杉矶(美国) 15 8 9 4
1988 第24届夏奥会 汉城(韩国) 5 11 12 12
1992 第25届夏奥会 巴塞罗那(西班牙) 16 22 16 4
1996 第26届夏奥会 亚特兰大(美国) 16 22 12 4
2000 第27届夏奥会 悉尼(澳大利亚) 28 16 15 3
2004 第28届夏奥会 希腊(雅典) 32 17 14 2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342188.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23
现代奥运会是以"恢复古代奥运会"为名义而构建的一个现代社会文化现象,它沿用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名称,继承了"奥林匹亚德"每四年一个周期的传统,借用和发展了某些仪式,吸收了公平竞争、奋勇拼搏、身心和谐发展的古代传统思想。但现代奥运会并不是古代奥运会的延续和翻版,它是在新背景下产生的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古希腊奥运会394年被禁止,沉睡了1000多年之后,19世纪末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4~18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大思想文化运动,新兴资产阶级对古希腊文化体育思想的高度赞美,引起了人们对古奥运会的向往。18世纪初,英、法、德等国的一些学者、专家,相继去奥林匹亚访问勘察,除发现大量史料外,还发掘了不少和古奥运会有关的珍贵文物和史料,引起了人们对古奥运会更加浓厚的兴趣。
诞生:

1893年,根据“奥运之父”顾拜旦的建议,在巴黎举行了讨论复兴奥运会问题的国际性体育会议。1894年1月,顾拜旦草拟了复兴奥运会的具体步骤和需要探讨的10个问题,致函各国体育组织和团体。6月16日,"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在巴黎索邦神学院开幕,到会代表79人,代表着12个国家的49个体育组织。有2000人参加了开幕式。大会通过了《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决议。6月23日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
发展历程:

(一)奥林匹克运动的初创时期(1894-第一次世界大战)
从1894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正值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关系发生急剧变化时期,各种民族主义和排外心理妨碍了正常的国际交往。现代运动项目仅在少数欧洲国家有所开展,世界范围的体育竞赛活动很少进行。奥林匹克运动尚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奥运会也还未形成一定的举办模式,如项目设置稳定性差,场地设施简陋,财政困难,会期不固定,裁判员执法不公,以及参赛资格缺乏明确规定等。
1908年奥运会实施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为未来奥运会的举办构建了基本框架。1912年奥运会是这一时期最成功的奥运会,从参赛国家、运动员人数、场地设施到组织工作都有较大提高,第一次实现了顾拜旦所期望的:没有事故、没有抗议、没有民族沙文主义仇恨的奥运会。
这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国家奥委会还都只是一个松散的机构。国际奥委会尚未认识到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委托给某个城市承办的,放弃了领导和监督权,以致奥运会一切事宜均由东道主随意安排。由于不允许妇女正式参加奥运会,不但使奥运会的广泛性存在重大的缺陷,而且也使女子体育发展受到阻碍。
(二)奥林匹克运动的形成时期(1914-第二次世界大战)
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中断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20年重新进行。国际奥委会从实践中意识到奥运会规范化的重要性,整个奥运会的基本框架、运行机制和基本性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比赛项目的设置逐渐趋向合理;比赛设施进一步完善;会期基本固定;申办、举办程序基本确立,并基本解决了有关运动员的参赛资格问题。先进的技术开始应用到比赛中去,如电子计时器、终点摄影仪、自动打印机、闭路电视转播等。自1928年起,女子田径项目纳入正式比赛,这一重要变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性和号召力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重要发展是有了冬季奥运会,它使奥林匹克运动的覆盖面大大增加。
这一时期,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机构也得到发展,国家奥委会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29个增加到60个,为奥林匹克思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也相继成立,通过国际奥委会与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各国家奥委会的协调,使国际奥委会摆脱了每届奥运会都存在的具体技术事务,而更多地在领导、协调、决策等更高的层次发挥作用。
这一阶段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政治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日益加重,如1936年柏林奥运会,虽在许多方面优于以往各届,但被希特勒用以向世界炫耀自己的实力,违背了奥林匹克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
(三)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时期(1946-198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了东西方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这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战后各国经济振兴和科技发展,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由于苏联及新兴独立国家的参加,这一时期奥运会每届参赛国家和人数以及竞赛项目都在增加;与此同时,顾拜旦关于在各大洲轮流举办奥运会的设想得以实现;各洲范围的运动会、伤残人奥运会也相继产生。随着奠基运动的普及,竞技运动水平也迅速提高,非洲体育开始崛起。在奥运会上形成美国和苏联争强的局面。奥运会比赛场地及各种配套设施较前有很大的发展,奥运会向大型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先进的电子设备,以及性别和违禁药物检查,使比赛的公正性得到加强。历届奥运会,促使举办城市的各种市政建设也大为改善,并为其在比赛后继续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奥运会的举办资金也由单纯的政府拨款和私人捐赠向以政府拨款、社会捐资和出售电视转播权、发行彩票相结合的多种形式方向转变。
这一时期的奥林匹克组织已不单纯是一个体育机构,它与国家、社会各部门的关系日益密切。政治对奥运会的影响也更趋明显、复杂、尖锐、各种势力集团都想通过这个舞台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此外,兴奋剂问题、奥运会承办国财政负担过重等问题都提到重要议程。三大支柱之间出现了裂痕,经济上也危机四起。这种善从1972年基拉宁担任主席后才有所改变。
(四)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时期(1980--二十世纪初)
进入80年代,在萨马兰奇的领导下,针对奥林匹克运动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过去的那种"独立性"原则,即在经济上不谋利,政治上不同政府联系的作法已不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要求不只限于4年一度的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已参与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国际奥委会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方面注重了奥林匹克思想的传播。通过一系列活动,如举办奥林匹克艺术节,建立博物馆,举办“奥林匹克日”纪念活动,定期召开奥林匹克科技大会等,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参加国家和地区已增至172个,比赛项目达257个。
在组织结构上的自我更新与完善,使国际奥委会同其他各个机构的联系日益密切,自80年代以来,国际奥委会建立了包括主席、各类专业人员在内的长驻机构--洛桑总部,保证了总部机构对各方面的领导。自1981年起国际奥委会第一次有了正式的法律地位,从而得以法人的身份参与处理各种重大事务,经济上大胆进行商业性开发,利用各种活动创造财富,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从23届奥运会开始连续几届的奥运会主办国均未出现赤字。经济上的盈利,极大地调动了主办国家搞好奥运会的积极性。
这一时期发生的重要变化是在肯定政治对体育的作用的同时,强调体育不应听命于任何一个国家的指挥;在肯定商业化的同时,对商业化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并废除了参赛者业余身份的原则,使奥运会向所有优秀的运动员开放。这种务实的态度,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从初期的探索到自身模式的基本形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到停滞,以后又经80年代以来的改革,终于进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发展阶段。
1932 第10届夏奥会 洛杉矶(美国) 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
1936 第11届夏奥会 柏林(德国)
1948 第14届夏奥会 伦敦(英国)
1952 第15届夏奥会 赫尔辛基(芬兰)
1984 第23届夏奥会 洛杉矶(美国) 15 8 9 4
1988 第24届夏奥会 汉城(韩国) 5 11 12 12
1992 第25届夏奥会 巴塞罗那(西班牙) 16 22 16 4
1996 第26届夏奥会 亚特兰大(美国) 16 22 12 4
2000 第27届夏奥会 悉尼(澳大利亚) 28 16 15 3
2004 第28届夏奥会 希腊(雅典) 32 17 14 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