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解中国古文献学相关问题!谢谢】

问题如下:

1.魏晋—隋唐时期注经的体式主要有哪几种?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主要著述有哪些?

2.历代官刻经书其版本有什么继承性?

3.宋明之际重要的刻书家和重要的私刻目录有哪些?有何特点?

4.唐宋的官修目录与史志目录有哪些?之间有何继承?

谢谢。。。
其实老师课上有讲,但是只是用口头叙述,所以有些来不及也听不清楚。

现第一题在课上已经解决了,各位答者只需回答后面三题。

感激不尽……

  注体是最为常用,并且成果众多的一种体式。“注”的本意是用水以此挹彼,即灌注 、灌输的意思,引申之,是以今语释古语,以今事比喻古事。古代史书文义艰深,必须 解释而后明,犹如水道阻塞,需灌注而后通。为了用浅近的语言或丰富的材料解决史书 中的疑难,为时人和后人阅读史书提供便利,注体应运而生。注体始于西汉,成熟于东 汉,主要集中于经注。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注家借鉴经学家注经的方法注解史书, 使这一体式的史书注释成果远远超过同期的经注。这一时期对纪传体史书所作的注数量 众多,佳作迭出,主要有南朝宋时裴松之《三国志》注,南朝梁时刘昭《后汉书》注及 《续汉书》注等。

  裴松之(372-451)奉旨为《三国志》作注,他“上搜旧闻,旁摭遗逸……其寿所不载, 事宜存录者,则罔不采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 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谬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 之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辨。”[3]裴注以补阙、备异、惩枉、论辨为主,扩大了史注的 内容和范围,开创了史注的新体式,对后来的史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文帝览后称赞 说:“此为不朽矣。”[4]刘昭搜集各种《后汉书》及相关材料补注范晔《后汉书》及 司马彪《续汉书》,“昭又集《后汉》同异,以注范史,世称博悉。”[5]清人钱大昕 说:“昭本注范史纪传,又取司马氏续汉志兼注之,以补蔚宗之阙,故于卷首特标注补 ,明非蔚宗元文也。”[6]唐代李贤《后汉书》注出后,刘昭注逐渐散佚,只有《续汉 书》八志三十卷注尚存。从现存八志的注看,刘昭继承了裴松之注的作法,侧重对事实 的注释,他不仅对原书未作注的部分加以补注,而且对本注加以注释,在保存史料、阐 明史义方面有一定的贡献。

  此外,还有南朝齐时陆澄《汉书》注,《隋书•ç»ç±å¿—》云:“《汉书》注一卷,齐 紫金光禄大夫陆澄撰”;南朝梁时刘孝标《汉书》注,《隋书•ç»ç±å¿—》云:“《汉书 》注一百四十卷,梁刘孝标撰”;南朝梁元帝《汉书》注,《南史•å…ƒå¸çºªã€‹ï¼šå…ƒå¸â€œ 注《汉书》一百五十卷”;南朝梁时吴均《后汉书》注,《南史•æ–‡å­¦ä¼ ã€‹ï¼šâ€œå‡æ³¨èŒƒ 晔《后汉书》九十卷”。

  注体史注在编年体、国别体、历史地理及笔记杂志等类体裁史书中也大显身手,著名 的有三国吴韦昭《国语》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等。韦昭 《国语》注是现存较早的史书注本,《国语解叙》云:“参之以五经,检之以内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6-12
解体、训体和考辨体
音义体
集解体
自注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