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的故事是什么?

如题所述

郑成功,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收复台湾统一全国: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
轶事典故:高山族献金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郑成功率军到台湾之初,就非常注意团结高山族同胞。当高山族同胞迎接他们时,郑成功即设宴款待,并赠送礼物给他们。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他又亲自率领文武官员多次拜访高山族各部落。
当时,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有一天,郑成功带领将士去拜访高山族一个部落时,从欢迎的人群中走出4人,他们各自端着一个盘子,里面分别放着金、银、野草和泥土,献给郑成功。郑成功看了看面前4个盘子里的物品,略有所思后,笑着对高山族同胞说,他到台湾来是为了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国土,而不是为了要金银的。说完后,他收下了野草和泥土,将盛有金、银的盘子都退还给高山族。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全岛,使高山族同胞很受感动。所以在收复台湾的多次战斗中,高山族同胞都积极大力支持郑军的驱荷斗争。
编辑于 2019-08-20
查看全部4个回答
你听过哪些比鬼故事更吓人的真实事件?
值得一看的鬼故事相关信息推荐
热门事件,兴趣爱好,上「知乎」发现更多有趣好内容上「知乎」, 看万千知友们火热讨论
zhihu.com广告
励志标语名人名言挂图中小学班级教室布置装饰墙贴画海报宣传画A
¥10 元¥10 元
购买
淘宝热卖广告
更多专家
郑成功的故事是什么?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garlic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188****8493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AKA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红色故事儿童-儿童故事在线听
喜马拉雅app教你怎么给红色故事儿童,又新又全的红色故事儿童下载就在喜马拉雅。
广告2021-12-16
郑成功的故事是什么?
郑成功于明天启四年七月十四日(1624年8月27日/日本宽永元年)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川内浦千里滨。父亲郑芝龙为海商及海盗之首领,于中国东南沿海及日本、台湾、菲律宾等海域拥有极大势力。郑成功六岁之前跟随母亲住在平户,直到父亲郑芝龙受大明朝廷招安任官之后,郑成功才被接回泉州府南安县石井津(原福建省晋江县安平镇,现安海镇)居住读书,该处现为成功小学校址。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郑成功考中秀才,又经考试成为南安县二十位“廪膳生”之一。   崇祯十四年(1641年),迎娶福建泉州惠安进士礼部侍郎董飏先侄女。   崇祯十七年(1644年),郑成功为求深造进入南京国子监就读,拜入江浙名儒钱谦益门下;钱谦益为了勉励郑成功乃替他起“大木”之别字。   同年,李自成攻破燕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大明帝国灭亡;随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进驻北京城。大明遗臣遂于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嵩登基,于隔年(1645年)改元“弘光”。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朝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破扬州、南京,史可法等人殉国,弘光帝被俘,杀之。弘光政权灭亡。   隆武时期   1645年大明弘光朝覆灭后,郑芝龙、郑鸿逵兄弟于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 郑成功画像当年七月改元“隆武”。同年稍后,鲁王朱以海亦称监国于绍兴,改隔年为“鲁监国元年”。隆武、鲁监国两政权虽皆“矢志恢复”,却彼此矛盾、冲突不断,各行其是。   隆武元年(1645年),郑成功得隆武帝赏识,封忠孝伯、御营中军都督,赐国姓、改名“成功”、仪同驸马;郑鸿逵之子郑肇基,亦受隆武帝赐国姓。这就是人称郑成功为“国姓爷”的由来;郑肇基因为年纪较小,人称“小国姓爷”。   隆武二年(1646年)起,郑成功即开始领军,多次奉命进出闽、赣与清兵作战,颇受隆武帝的器重。然而真正握有军政大权的郑芝龙,却无意全力抗击清军,甚至在清军南下福建的时候,命令仙霞关守将施福(又名施天福,施琅族叔)将军队撤回福州。此举导致清军攻入闽北时几乎没有遭受抵抗。   贰臣洪承畴为郑芝龙同乡,在其承诺给予三省王爵的利诱下,郑芝龙不顾郑成功、郑鸿逵等人的反对,决意带着其他几位儿子北上向清军投降。郑成功劝阻父亲不成,只好带着部分兵将出走金门。郑芝龙本以为投降清军之后不但得保家业,还能加官晋爵;不料清军将领博洛背约,不但将郑芝龙与诸子一同挟往燕京,更出兵攻打郑家的故乡闽南南安。郑成功之母田川氏当时已从日本搬至南安定居,却不幸碰上此次劫难,于战乱中自缢身亡;郑成功得知母亲死后,更加坚定了自己抗击建虏的决心。   隆武二年八月,清军攻克浦城、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却在汀州遭清军俘虏,之后绝食不屈而亡。   起兵抗清    郑成功势力范围示意图郑成功走避金门之后,便开始于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郑芝龙的旧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数千兵力。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   隆武三年(1647年)七月,郑成功会同郑彩部队攻打海澄,失败。八月,成功又与郑鸿逵部合围泉州城,清军漳州副将王进率援军至,郑军不敌败退。   隆武四年(1648年),南明浙江巡抚卢若腾等人来归,郑成功蓄积实力后再次出击,攻克同安县。五月,郑军围攻泉州。七月,清军靖南将军陈泰、浙闽总督陈锦、福建提督赵国祚等转而攻击同安,郑军不敌,守将、军民死伤无数。不久,大清援军抵达泉州,郑成功乃解泉州之围,怆然退回海上。   同年,清朝江西总兵金声桓、王得仁于江西起兵反正,清朝广东提督李成栋亦投向永历朝廷,使反清复明的声势一时大涨。只可惜各方反清势力在彼此没有默契、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大多沦为地方性的抗争。不久后,清朝压制了江西的金声桓、王得仁势力;广东李成栋军亦于永历三年灭亡。   永历三年(1649年),郑成功改奉永历年号为正朔。后永历帝册封他为延平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   潮州之役    郑成功是时,闽南地区呈现混乱的局面,除了大明的官方部队和清军以外,到处都有土豪、山贼拥据城寨,相互争并,并且就近向百姓课收钱粮,宛如土皇帝;相较于这些地方势力,郑成功拥有较完善的军备,但却也因为军队太庞大,而领土太少,面临筹集粮饷的重大问题。永历三年十月,郑成功决定挥兵南下,除了打击闽南清军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为粮源。一个多月下来,从建虏手上攻取漳浦、云霄等地,亦平定了达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郑军攻诏安不克,乃决定转入粤东,经分水关至潮州一带征讨不合作的零星势力;至隔年五月之间,又第次收服了潮阳以及周边许多山寨。   潮州守将郝尚久虽于永历二年时就已随李成栋反清,但其曾经袭击施琅、郑鸿逵的部队,也曾经拒绝郑成功“联军”的要求,并在郑成功攻打新墟寨时派兵与郑军为难,与郑成功之间素有嫌隙。永历四年六月,郑成功军队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场“不清不明”为由,出兵攻击潮州。郝尚久部队不敌郑军,只好退守潮州府城;揭阳、普宁、惠来等县尽入郑军之手。不久,建虏亦再次攻入广东,使得郝尚久在潮州处于背腹受敌的情形,一气之下便向清军投降,引清军进入潮州城,一同对抗郑成功。郑军围困潮州城长达三个月,除了久战不克、士气低落,亦面临粮饷接济问题,只得于八月解潮州围退回闽南。   夺取厦门   永历四年(1650年),时郑成功族叔(一说族兄)郑彩、郑联的军队领有厦门。郑成功退回闽南之后,为了拓展实力乃借口郑联在厦门横征暴敛、使民不聊生;采取施琅的献策,用计图取厦门。永历四年中秋节,郑成功趁著郑彩离开厦门的时机,前往厦门拜访郑联,郑联大意并未设防,惨遭刺杀身亡。不久,郑彩得知郑联的死讯,更加不敢与郑成功作对,回到厦门便将兵权都交了出来;郑成功自此接收了郑彩、郑联大部分的部队,并且实际取得厦门、金门作为根据地。   厦门失守   永历四年十一月,清军平南、靖南二王率数万铁骑攻入广州;郑成功奉永历帝敕南下勤王,令叔父郑芝莞留守厦门。十二月,郑成功抵广东揭阳,与郑鸿逵会师;两人商讨后,决定由郑成功继续率军南下勤王,而郑鸿逵则移师往厦门协防。同年,鲁王在阁部曾樱等人陪同下,来到厦门投靠 郑成功郑成功,被安置在金门。   永历五年(1651年)正月,郑成功抵南澳。二月二十五日,郑军舰队于盐州港附近遭遇风暴,郑成功的主船险些解体、翻覆,几乎所有船上器具,包括鼎灶都一并丢失;据记载当时船上甚至连食物都无法准备,郑成功本人也连饿两餐。直到隔天下午风雨渐歇,郑成功的主副座船才得以回到岸边与舰队会合。此乃郑成功本人于海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凶险,事后郑成功也重赏主副中军船的两位驾驶。   三月,郑军抵达广东大星所。另一方面,清朝福建巡抚张学圣得知郑成功的主力军队已经前往广东,厦门防务松散,似有可趁之机;乃命令马得功、王邦俊等趁虚攻击厦门。马得功挟持身在南安的郑芝豹,命其交出船舰渡载清军往厦门,并且顺利在海面上击败郑军。面对清军来袭,负责厦门防务的郑芝莞未战先怯,只顾著将财物搬运至私人船上逃亡;使得清军相当轻松就攻破厦门,并将郑家的积蓄、装备掠夺一空。由于事出突然,董夫人与郑成功长子郑经只来得及携带祖宗牌位避于海上逃过一劫。清军侥幸偷袭得逞之后,却没打算留在厦门与郑军决战,于是满载战利品即返回内陆。这时赶赴厦门支援的郑鸿逵,正好于海面遭遇返航之马得功部队,将其围困,却被马得功威胁将害其母、兄(郑芝龙)性命,无奈之下只好放走马得功。不久,郑成功于广东得知了厦门遭袭击的讯息;原本他仍坚持继续南下勤王,但终因上下将士思归,哭声遍闻,乃不得已班师回厦门。收复厦门后,郑成功追究起责任,将怯战以逃的叔父郑芝莞斩首;而放走马得功的郑鸿逵则交出兵权、自请退隐白沙,不再过问政事。   永历五年五月,郑成功麾下大将施琅处决郑成功手下曾德,因而得罪了郑成功,使得郑成功决定诛杀施琅一家。施琅在友人帮助下虽逃过一命,但父亲、亲弟都被郑成功处死,从此与之结下深仇。施琅逃离厦门后,决定再次向大清投降。   漳州、海澄之役   永历五年(1651年)下半年,郑军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市)等地战斗,获得了磁灶战役、钱山战役和小盈岭战役的胜利,克复平和、漳浦、诏安、南靖等地。年底,包括定西侯张名振等人皆来投靠郑成功,使郑军的声势愈形高涨。   永历六年(1652年)一月,海澄守将赫文兴向郑成功投降。二月,郑军攻长泰,清朝派遣陈锦率大军前往救援;两军于江东桥展开大战。郑成功仗着对闽南地形较为熟识,在江东桥附近安排了许多伏兵,大败陈锦,歼灭多数 郑成功塑像清军,取得江东桥战役的胜利。不久即攻下长泰。   攻克长泰之后,郑成功集结大军进攻漳州府城,将之层层包围。四月,清朝为解漳州之围,于是募集百艘船舰进犯厦门,攻郑成功所必救。郑成功遂派陈辉、周瑞等率领百余艘战舰迎击,于崇武大败清军,取得崇武战役的胜利。郑军在海上大捷,因而对漳州城的施压没有稍减;然而漳州守军亦相当顽强,使得围城的势态持续超过半年。   几个月下来,漳州城内的水粮已竭,士卒、百姓饿死者不计其数。据说当时,城中军民互相争夺食物,即使家中有食物者也不敢烹调,因为一旦被发现燃起炊烟的人家就会被抢,更传说有人吃人肉的惨况发生。永历六年九月,清军将领固山额真(都统)金砺率领了万人大军开抵福建,进入泉州府;郑成功才下令解除漳州之围以待敌军。郑成功将部队布置于江东,欲用击败陈锦的同样方式,来伏击金砺军,但却遭金砺固山识破,两军展开混战。郑军于交战失利后,只能撤退以确保海澄、厦门的安全。   永历七年(1653年)四月,金砺进犯海澄,与郑成功展开激烈战斗。在清军的猛烈炮火之下,郑成功部队损失惨重,许多部将战死;郑成功见军队士气低落,亲临阵前喊话,也险遭炮击。五月,郑成功侦知清军火药钱粮不继,于是诱敌决战,趁清军大举渡河之际,以火攻大破金砺,取得海澄战役的胜利,海澄得保安全。   与清议和   清军两度大败后,于永历七年八月遣使与郑成功议和。郑成功见军队征战连年已然兵疲马困,也想借此机会筹措粮饷,稍事休养,于是便答应与清朝谈判。清廷拟封郑成功为海澄公,并承诺给予一府(泉州府)地方安顿兵将;这样的条件不为郑成功所接受。   永历八年(1654年),定西侯张名振见清军已将军力集中于福建,则浙、苏地区防务势必空虚;于是乃向郑成功请师,率领百艘战舰北上,图取江南地区。张名振的北伐之师攻入长江,直达金山寺,威胁南京城;但因为后援接济不及,只得回师。二月,清廷再遣使与郑成功,承诺给予兴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地方;郑成功以“兵马繁多,非数省不足安插”为由,再拒绝之。八月,清又遣使往议;郑成功的亲弟郑渡、郑荫也在使节之中。郑成功称“清朝没有诚意”,并谓“我一日未受诏,父一日在朝荣耀”,又一次拒绝清朝提出的条件。   永历八年,南明西宁王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希望从东、西合力进攻广东,则明朝势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长江北伐,攻赣、皖、苏各省,则复兴大业有望矣。郑成功派林察、周瑞督军西进,却因故延误了与李定国的约期;致使李定国孤军奋战,虽克复肇庆,却于广州城外大败而回。李定国本来对与郑成功会师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郑连姻来巩固盟谊;但却因郑成功屡愆军期而误了大事,李定国对此相当失望。   永历八年十一月,清军漳州协守刘国轩向郑成功投降,引郑军进入漳州府城;漳州总镇张世耀见大势已去,与以下官员尽皆向郑军投降。十二月,郑军分兵进击,拿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诸县,军队进入兴化地方。   设六官、改中左为思明州   永历九年(1655年),因为永历帝和郑成功势力相隔遥远,永历帝特准郑成功设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审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时允许他委任官职,武官可达一品,文职可达六部主事。郑成功每次拜封官员,都请朱术桂和明朝宗室在旁观礼,以示尊重体制。郑成功同时将厦门(当时称中左所)改名为思明州,并建造演武亭,以便郑成功亲自督察官兵操练。   同年九月,清军定远大将军和硕郑亲王世子济度率三万大军入闽,会同驻闽清军,准备进攻厦门。郑成功决定放弃已占领的漳、泉两府属邑,并拆毁城墙让清军无所屯扎,借此巩固金、厦的防御。与此同时,还派遣部将率领舟师两路进击,一北上浙江,一南下广东,令清军腹背受敌、难以兼顾头尾。北上郑军连战皆捷,攻入舟山;南下郑军虽一度攻取揭阳,却遭到清援军击溃,死伤惨重。隔年四月,济度调集各路水师进攻厦门,于围头海域遭郑军痛击,清军大败而归。郑军取得泉州战役的胜利。永历十年(1656年)十二月,郑成功部队又在闽东北取得护国岭战役的胜利。   南征舟师返回厦门,郑成功议处败战之罪,原本要将苏茂、黄梧、杜辉一起处死,但是在众将跪地求情之下,郑成功决定斩首苏茂一人,黄、杜则戴罪图赎。后郑成功命黄梧镇守海澄,还特别嘱咐黄梧以戴罪之身应力图建功;但是黄梧知道郑成功一向治军严苛,害怕自己一旦再犯错就会送命,于是便与副将苏明商议,决定向清朝投降,献出海澄县城。海澄是郑成功多年来投注了相当多人力、物力建造起来的坚固堡垒,黄梧的投降无疑给了郑成功一大打击。   起兵后的十多年,郑成功的据地仍然只以厦门、金门等沿海岛屿为主。但是郑成功完全控制了海权,一方面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山五商〉,开辟货源以和外国人贸易来累积资金;一方面以此募兵(包含日本、白人、黑人等外籍佣兵)及进口盔甲、铳炮、刀剑等武器来筹备军力、军备;又以内陆的商业据点为基,发展情报组织洪门。1950年厦门市将市区改名为思明区,以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   长江、南京之役   永历十二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十七万与浙东张煌言会师,决定大举北伐。大军进入长江之前,于羊山海域遭遇飓风,损失非常惨重,只得暂且退回厦门。   隔年,郑成功再次率领大军北伐,会同张煌言部队顺利进入长江,势如破竹,接连攻克镇江、瓜洲,接连取得定海关战役、瓜州战役、镇江战役的胜利,包围南京。张煌言部亦收复芜湖一带十数府县,江东一时震动。后因郑成功中清军缓兵之计,意外遭到清军突袭,致使郑军大败,损兵折将,包括甘辉、万礼、林胜、陈魁、张英等大将皆死于是役。郑成功兵败后,试图攻取崇明县,做为再次进攻长江的阵地,却久攻不克,只好全军退回厦门。南京之战可说是郑成功生涯当中最重要的一役,却是先盛后衰,以大败收场,使郑成功的反清大业受到致命挫折。   永历十四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军将领达素所率水师四万余人,取得厦门战役的胜利,声威复振。   收复和建设宝岛台湾    热兰遮城复原模型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所部元气大伤,并且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郑成功决定前往台湾。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荷兰于台湾拥有两大防御要塞,一为位于大员的热兰遮城(Fort Zeelandia,今台南市安平古堡),二为位于台江内陆赤崁地方的普罗民遮城。四月初一(1661年4月30日),郑军经由鹿耳门海道进入台江内海并于禾寮港(今台南市北区开元寺附近)登陆,意图先求取防御薄弱的普罗民遮城(Provinta,今台南赤崁楼)。随后郑军在台江海域与荷兰军舰展开海战,击沉荷军舰Hector号,取得台江内海控制权,并同时在北线尾地区击败荷兰陆军,以优势兵力包围普罗民遮城。不久,于四月五日(1661年5月4日)即迫使普罗民遮城守军出降。五月二日,郑成功改赤崁地方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以府为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    《被遗误的福尔摩沙》书中插图在取得普罗民遮城做为据点之后,郑军随即由海、陆两面围困热兰遮城。由于考虑到两万大军的粮饷调度不易,郑成功并没有做持久战的打算,一开始即对热兰遮城施压,试图胁迫荷兰军队投降。遭荷兰大员长官揆一(Frederik Coyett)拒绝其投降要求之后,郑成功一度下令强攻热兰遮城,却遭遇荷军极顽强抵抗,郑军损失惨重。由于强攻不下,加之大军粮食短缺,使得郑成功被迫改变策略,派出大部分的军队至南北各地屯田、征收钱粮,以解大军乏粮的燃眉之急,对热兰遮城改采长期包围的战略。   永历十五年(1661年)七月,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巴达维亚调遣的援军抵达大员,除了六百多名士兵、十一艘军舰以外,增援部队亦为热兰遮城带来大量补给品与火药。时郑成功的军力仍分散台湾各地实行任务,驻守于大员以及普罗民遮城市镇的军力预估不到三千,遂使荷兰军重新燃起反扑的希望。七月中旬,停泊于外海的荷兰援军遭遇强风侵袭,被迫离开大员海岸,前往澎湖躲避风雨;其中荷兰军舰Urck号不幸搁浅,船上人员皆遭郑军俘虏。此一变故,使郑军获得整备的暂机,待荷兰军舰于八月回到大员海域时,郑军虽未能调回多数兵力,却已然完成作战的准备。八月中旬,荷、郑两军于台江内海展开激烈海战,郑军大获全胜,击沉一艘荷兰军舰,并夺取船只数艘,自此荷军丧失主动出击的能力。   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德籍荷兰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郑成功在其提供之情报的帮助下,炮轰击毁热兰遮城的乌特勒支碉堡,使热兰遮城之破终成定局。十二月八日(1662年1月28日),荷兰大员长官揆一修书予郑成功,表示同意“和谈”。几经谈判,荷兰人终于永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1662年2月9日)向郑成功屈服,退出台湾。   郑成功下令屯垦台湾的范围,北达噶玛兰(宜兰),南至琅峤(恒春),后因大肚平埔族拍布拉(Papora)族大肚王与琅峤番人的反抗而减缓扩张;郑成功实际的统治区域大约是从二林(现彰化县二林镇)到茄藤(屏东县佳冬乡)的范围之间。   爱新觉罗·玄烨当上清朝皇帝后,黄梧向当权者鳌拜建议“平贼五策”,内容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经贸财源;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杀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一说斩于燕京柴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圆弧时期以来的刑场);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郑成功接连听闻噩耗,加上在台将士水土不服人心惶惶,其子郑经又在澎湖与乳母私通,使得郑成功内外交逼,于永历十六年五月(1662年6月23日)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抓破脸面而死,年仅39岁。原葬台南近郊洲仔尾(今属永康市)。1699年迁葬南安祖墓。   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继续经营台湾,改东都为东宁。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南明永历帝之正朔。后因降将施琅攻克澎湖岛,因此孙子郑克塽于1683年降清,为免台湾民众起反抗之心,郑氏在台诸坟悉数遭清王朝掘起迁葬内陆。   1684年4月,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隶属福建省,设台湾府,辖台湾县,凤山县与诸罗县,总计郑氏政权在台湾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而已,但是因为其特殊背景,因此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以及日本的史界均对此关注,提出各种不同的有趣观点。
3赞·61浏览2019-10-06
郑成功的故事有哪些
一、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又称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是公元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的事件。 郑成功是17世纪著名的抗清名将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郑成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 1661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听说郑成功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恐。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赤嵌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 郑军乘海水涨潮将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战斗中,侵略军以“赫克托”号战舰攻击,郑成功一声令下,把敌军紧紧围住,60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赫克托”号击沉。 与此同时,又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赤嵌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郑军投降。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 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这场战争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台湾的经营,开启了明郑政权对台湾的统治。 二、东南抗清 1646年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 1646年二月,隆武帝移驻延平府。三月,郑成功在延平向隆武帝“条陈”:“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被隆武帝叹为奇策,封郑成功为“忠孝伯”,赐尚方剑,挂“招讨大将军”印。在延平设军事指挥部、水师训练基地,巡守南平闽浙赣边关。 八月下旬,郑成功辞别隆武帝,在延平闽江与清军战斗,“交锋不利,率师南下”。“遂密带一旅遁金门”,以“招讨大将军”之名举义旗于金、厦沿海一带。 三、开发宝岛 首先是积极推行屯垦制度,寓兵于农,以解决缺粮问题。郑成功在台湾大力推行屯田,这寓兵于农。几年以后军队不但可以自给自足,而且还有余粮上缴给政府。其次是鼓励大陆沿海居民到台湾从事开垦。帮助高山族提高生产技术 。 在郑成功父子的经营和台湾各族人民的努力下,台湾逐渐摆脱了落后状态,赶上祖国大陆其他富庶地区,成为祖国一座美丽富饶的岛屿。 四、年幼器识 郑成功自幼头脑就清楚,读书写文章,绝不拘古人的陈见,他写的作文,往往都是自己的思想,有时候,他老师都会感到惊讶。现在我们举一个他十一岁的作文,就可以的看出,他在少年时代是多么的特殊了。 有一天,老师给十一岁的郑成功,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像这样的作文题目,对现年十一岁的小学生来说,可能不懂得如何去下笔,即使是叫现在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4-15
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可这位英雄仅仅在收复台湾一年之后就病逝了,而且死状奇惨,死前癫狂暴怒,抓破自己头脸,口吐鲜血。是什么压垮了这位大英雄,使其在反清大业正大有可为之时英年早逝于1662年,寿尚不足38岁?
郑成功登上历史舞台,与三个人有关。
第一个是他的父亲郑芝龙,本是东南沿海的大海盗,实力超级雄厚,后来接受了明朝的招安,做了明朝的官,崇祯帝被李自成逼死后,南方明朝官员纷纷扶植明朝皇族后裔建立南明小王朝自保,这其中也包括郑芝龙,他保的是隆武帝,不过他的目的却不是收复失地,反清复明,只想拥兵自重,在乱世中获取最大的好处。郑成功是郑芝龙与日本女人生的孩子,算是有日本血统,从小被母亲抚养在日本,所以我有些怀疑郑成功的幼年教育可能多少有些日本武士道思想的侵染,尤其是其中的耻文化,这可能也是他后期偏执精神崩溃自毁的一点潜伏因素吧?
郑成功后来被父亲接到身边,拜明代大儒钱谦益为师,钱谦益是明朝末年最有名望的儒家大师,也是影响郑成功的第二个人,想来跟钱谦益学习的过程中,儒家的忠君爱国等等思想也深刻影响了郑成功。讽刺的是,他的这位恩师晚节不保,在明亡时,先是宣称要自杀殉国,投入湖中不久湿淋淋的又爬上船,说水太冷,后来降清。郑成功的心里可想而知,这叫做彻底的信仰崩溃啊,所以我们看到郑成功后来一直以武功为主,绝口不谈文事,一生嫉恶如仇,痛恨背叛者,降清者,即使再困难也绝不和清朝妥协,按说后来他的父亲郑芝龙也投降了清朝,被封了大官,他跟着父亲的话应该也可以在清朝有个好的前程,可他坚决和父亲划清界限,断绝关系,收拾父亲的余部继续在东南沿海打着抗清大旗,实力最强时一度包围了南京,虽然最后失败,但不难看出郑成功确实是忠肝义胆的好汉子,大英雄!他老师没有坚持住的忠君报国,他坚持了一生。这就不得不提到影响郑成功的第三个人,隆武帝。
隆武帝是明朝皇族后裔,被郑芝龙扶植在东南建立了一个南明王朝,但实际上是傀儡,大权都在郑芝龙手里,空有恢复大业的雄心而无可奈何,但郑成功的出现让他很惊喜,这个年轻人跟他的枭雄父亲完全不同,既有很好的儒家修养,又有出色的强将风范,22岁就能独自带兵,与清军作战屡立战功,治军严谨,令行禁止,俨然是后起最优秀的青年将领。而且还是郑芝龙的儿子,将来大概率会接父亲的班。当然最关键的是,郑成功非常尊敬隆武帝,相比较他那个粗鲁的父亲,他一直对隆武帝执严格的臣子之礼,忠心皇帝,勤于王事。很显然隆武帝会把反清复明的大业压在郑成功的身上吧?所以在极有限的权力内,隆武帝尽可能的重用郑成功,不断给他加官进爵,赐姓朱,人称国姓爷。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无论是郑成功受的教育也好,还是隆武帝对他的知遇之恩也好,反清复明成了郑成功最终极的历史使命。
1661年,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赶跑了荷兰侵略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这个意义之大是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此时的郑成功,既有台湾岛作为反清根据地,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支持和兵源,在大陆还有沿海的金门等据点,进可攻退可守,而且此时年尚不满38岁,正值壮年,可谓正是意气风发,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业的最好时机!然而让人痛心疾首的是,1662年,在收复台湾仅仅一年之后,郑成功病死,而且可以说是惨死!
根据《闽海纪要》中记载,郑成功临终之前将药碗摔在地上,然后突然“发狂”,并且抓花了自己的脸,咬破了自己的手指。那么是什么压垮了大英雄?使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呢?我觉得,大概可以有这么几个原因,读者朋友们可以帮着出出自己的想法,欢迎大家讨论。
第一个,父亲被清王朝杀害,自家祖坟被扒!收复台湾时康熙皇帝刚刚称帝,只有8岁,大臣鳌拜擅权。鳌拜是个武将,得知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几次派去劝降都失败了,于是一怒之下杀掉了已经投降清朝的郑芝龙也就是郑成功的父亲,虽然郑成功对于父亲的投降背叛深恶痛绝,深以为耻,但毕竟是亲生父亲,再加上之前自己的母亲在一次战斗中被清军侮辱,最后自杀,父母皆死于清军手里,可反清大业任重道远,自己手里只有台湾岛和大陆上几个据点,而此时清朝已经陆续消灭了李自成,张献忠,还有南明的其他几个小王朝,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中国,反清复明?谈何容易!而祖坟被扒,在几千年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封建王朝观念中,这更是是奇耻大辱!有大仇而不能报,郑成功悲愤欲绝,病了。但此时的郑成功据史料记载,还能说能言,能处理一些简单的公务,怎么看也不该是猝死之相啊?而下面两件事的发生,直接导致了大英雄的精神崩溃!
事情起源于郑成功的长子郑经,是郑成功与原配夫人所生,又是长子,很显然从小就是当接班人来扶养的。郑成功为儿子娶了唐姓官员的女儿为妻,也是原来南明时期兵部尚书唐显悦的孙女。但我猜测两人应该是是政治联姻,并没有什么感情,那么郑经呢,就做了一件大逆不道乱伦的事情!他跟自己的乳母私通,还生下来了孩子。这个乳母是郑经一个弟弟郑智的乳母,小时候也扶养过郑经,不知道郑经是不是有恋母情结,竟然与其私通生子,在儒家文化中乳母也是母亲啊,这是严重的乱伦。本来郑成功听说儿子给自己填了孙子还挺高兴,可一听说这个丑闻之后直接气晕过去,他一生没有道德污点,是汉人反清复明的大旗,是精神领袖,是最后的希望。现在自己的接班人出了乱伦的丑闻,这得给自己的形象,自己的事业带来多大的影响。本来手下将官多有受不了疾苦投降了清朝的,现在丑闻一出,更是军心民心大乱。再加上郑经的岳父唐姓官员心中有气,公然给郑成功写书指责郑成功,这一下全军全民都知道大英雄的儿子做出了乱伦的丑事,我之前说过,郑成功的受的教育里一直是有耻文化的,无论是儿时日本武士道的耻文化还是中国儒家的耻文化,一旦有了洗刷不了的耻辱,自毁就是经常走的一条路吧。
而第二个压垮了大英雄的直接原因,是手下官兵不听话了。丑闻一出,郑成功大怒,下令杀掉郑经,杀掉私通的乳母,杀掉私生的孙子,甚至杀掉自己的原配夫人,因为他觉得正是她的溺爱导致了郑经的乱伦。当然我们可以看到这条命令是激怒之下不太理智的结果。手下官兵呢,犹犹豫豫包括郑成功最信任的弟弟和大将都不执行自己的命令。郑成功能够在绝境时还能坚持抗清,甚至是收复台湾。靠的就是令行禁止,治军严苛。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的命令居然所有人都不执行。这说明什么?一是说明丑闻之后郑成功威望已大不如前,无法再像以前一样掌控军队,二是证明手下将官已经有不少暗暗的跟了自己儿子郑经,军队有分裂的危险。这对于一辈子把军权握在手中的郑成功来说,是致命的一击。郑成功彻底垮掉了。
于是他扔掉了药碗,大发癫狂,抓破自己头脸,咬破手指,呕血而死!
中国人相比之下总是更愿意缅怀历史上的悲剧英雄,比如诸葛亮,比如岳飞,比如袁崇焕。而我们受到的教育中,郑成功一直是以民族大英雄被人缅怀的,课本上并没有给出郑成功的结局,然历史的真相应该被我辈探寻并铭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怀念我们的英雄!
第2个回答  2019-08-20
郑成功原名郑森,明朝末年名将。
其父郑芝龙为明朝总兵,后投降大清。郑成功悲愤中与父亲决裂。尽管郑成功奋力抵抗清军的进攻,无奈势单力薄,清军攻下福州城,明朝隆武帝败亡,郑成功退守厦门以图后计。
十几年后,收复台湾的理想如火焰时时在郑成功心中燃烧。郑成功下定决心收复台湾。郑成功的朋友薛良冒死到台湾找到何斌,何斌带回了海图,郑成功找到了攻打台湾的最佳路径和时机。
1661年4月,郑成功率兵两万五千攻打台湾,八个月后收复台湾。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8-20
郑成功,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收复台湾统一全国: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

轶事典故:高山族献金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郑成功率军到台湾之初,就非常注意团结高山族同胞。当高山族同胞迎接他们时,郑成功即设宴款待,并赠送礼物给他们。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他又亲自率领文武官员多次拜访高山族各部落。

当时,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有一天,郑成功带领将士去拜访高山族一个部落时,从欢迎的人群中走出4人,他们各自端着一个盘子,里面分别放着金、银、野草和泥土,献给郑成功。郑成功看了看面前4个盘子里的物品,略有所思后,笑着对高山族同胞说,他到台湾来是为了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国土,而不是为了要金银的。说完后,他收下了野草和泥土,将盛有金、银的盘子都退还给高山族。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全岛,使高山族同胞很受感动。所以在收复台湾的多次战斗中,高山族同胞都积极大力支持郑军的驱荷斗争。
第4个回答  2019-08-20
郑成功(1624-166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明清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对台湾人民进行了长达38年殖民统治与掠夺,台湾人民灾难深重,盼望祖国收复台湾。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披甲执剑,率领大军浩浩荡荡从金门料逻湾扬帆出发,凌波越海去收复台湾。
郑成功的军队在进军中遇东南逆风,白浪滔天,船队不能行进,只得返回,停泊在澎湖36屿中间,一连几天不能行进。军粮告急,必须采取紧急行动。郑成功发 布了一道命令,庄严宣告:我率领大军,冒着风险东征,是为了收复被侵占的国土,决不是为了到海外去贪图安逸。他激励将士们,不要怕惊涛骇浪,不要怕敌人的 大船大炮,只要听从指挥,万众一心,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夺回台湾。于是全军将士齐心协力,顶逆风,冒急雨,排巨浪,船队继续向东南进发。4月29日黎明 直抵台湾海岸线外。船队避开了赤嵌城海岸,绕道从鹿耳门登陆。登陆后,立即包围了军事据点赤嵌城(今台南),与荷兰殖民军展开了激战,打得侵略军溃不成 军,收复了赤嵌城。荷兰总督揆一见势不妙,便玩弄缓兵之计,表示愿意年年纳贡。郑成功斩钉截铁地对来使说,除非你们投降,把台湾交还中国,别的没有第二条 路好走。郑成功下令立即进攻,攻打揆一盘踞的台湾城(今安平)。经过9个月的围攻,荷兰人弹尽粮绝,最后不得不挂白旗投降,派人送出了投降书。1662年 2月1日,举行了受降仪式。这一天,荷兰侵略者在中国人民面前低下了头。至此,被荷兰侵占打38年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