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如题所述

梁实秋,生于1903年,卒于1987年,是现代散文家、学者。原名梁治华,字实秋,有子佳等笔名。原籍浙江杭州,生于北京。1923年留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英语系。后入哈佛大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任教授。曾主编上海《时事新报》副刊、《新月》月刊。抗战时期任国民党国民参政员。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大学等高校教授,1966年退休。1967年由远东书局出版其40卷莎士比亚全集翻译本,并编撰了《英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浪漫的与古典的》等多部学术著作。其文学创作以散文著称。仅抗战时期至去世前,出版了10多册散文集。其中写于四川的《雅舍小品》集、《雅舍小品续集》中的散文,以及怀念亡妻的《槐园梦忆》、怀念北京的《故都乡情》,尤其脍炙人口。他的散文简约,清丽,幽默而风趣。

《雅舍小品》虽写于抗战时期,但均“与抗战无关”。《女人》写女人的“喜欢说谎”、“善变”、“善哭”、“说长道短”、“胆小”,似乎都是弱点,但却是小市民阶层女性常有的特点,并非有意攻击女性,而《男人》——可以看作是《女人》的姊妹篇,则对男人的弱点有更为直截了当的评论,即就是“脏”、“懒”、“馋”、“自私”以及“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等,但这也并非是恶意攻击男性,只是揭示了一些男人身上存在的劣根性。两篇作品都写得直言不讳而又辛辣幽默,颇有警世作用。

《第六伦》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之外,又发现另一种伦理关系,即主与仆的关系。为主为仆,各有各的难处,但作者显然把同情给予了仆人,认为“过错多半不在仆人方面”,要求主人把仆人“当作人”,以此建立又一种新的伦理关系。

《中年》写人到中年,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变化,不免有“岁月不饶人”的感慨,但“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表现出对人生的一种坦然达观的态度。以上数篇均写人事。

《洋罪》则写风俗文化,认为把外国一些禁忌(例如忌“十三”)和风俗习惯生吞活剥地搬到中国来,会变成“桎梏”,无疑是受“洋罪”。

《旅行》则写民族的文化心理。从中国人的怕旅行,写到旅行中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和苦恼,又进而写到旅行也有“乐趣”。“旅行是一种逃避——逃避人间的丑恶”,但真正做到这一点也不易,连找到一个理想的旅伴也很困难。作者感叹“人是个奇怪的动物,人太多了嫌闹,没有陪着嫌闷”,“在社会里我们觉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居多……在大自然里又觉得人与人之间是亲切的”。作者在文中把困难、苦恼、孤寂和乐趣一一把玩,让读者领略其中的滋味,有苦有甜,有感慨有幽默,更有智慧。

《结婚典礼》批判了守旧的、落后的与铺张的陋习。《“旁若无人”》则对社会上不讲公德的、不文明、缺教养的人加以讽刺和批判。

这些散文虽与抗战无关,但也并非超绝尘寰,仍以人道的思想,恬淡的心情观察人生世相,每有所感,遂发为文章。梁实秋的散文简洁精致,自然率真,很少铺排渲染却谐趣迭生。喜欢直截了当开篇切题,又善用平厌,精于选词炼句,具有文调之美,读来倍感亲切,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