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如题所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以思想调研为重点,深化动态分析的工作模式。针对国家重大事件、学生假期、新生开学和毕业等时期,通过形式多样的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逐渐形成了全面调研、动态分析、深入总结、把握规律、重点引导的工作模式。2012年,学工处以引航工程为平台,设计并发放了新生调查问卷,主动了解新生动态,并形成调研报告及时反馈学校和各学院。

2.以主题教育为依托,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十八大召开、60周年校庆等契机,开展了“传承雷锋精神,续写母校华章”、“读经典 谱华章 微行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入学教育、毕业教育、诚信教育等若干主题教育活动,形成了教育活动多样化、教育覆盖全员化、教育内容时代化的主题教育工作模式,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同时,通过组织“道德模范进校园”、“主旋律电影进校园”、“天安门广场献花篮”、参观“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图片展等活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参加了13场、4470人次的报告、参观、宣讲活动,并通过撰写心得体会、网上分享交流达到以点带面、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3.以网络建设为手段,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对学工部网站进行改版。在新版中增加了讲座报告、榜样事迹、学子心声、导员风采等鲜活内容。学工部网站已成为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学院学生工作交流平台、学生工作办公平台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性学生工作网站,形成了学生广泛参与、线上线下立体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

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

1.确保校园和谐稳定。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保证稳定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王立军事件、钓鱼岛事件等特殊敏感时期,以及寒暑假、法定假日期间,实行校、院两级值班制度,组织学院做好学生安全稳定教育工作,及时通过学院掌握学生动态,保证学生突发事件的信息畅通和及时处置。

2.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在以往评选十佳班集体、十佳学生宿舍的基础上,增设了优秀班集体、优秀学生宿舍等奖项,扩大了获奖面,提升了学生参与评选的积极性。同时,为了加大评优评奖工作的影响力,对十佳本科生、自强之星、十佳班集体、十佳学生宿舍评选采取公开答辩的方式,由教师评委和学生评委共同评审,充分实现了展示、交流、学习、宣传的目的,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学习榜样的良好氛围。

三、学生资助工作

1.抓科学管理,保障认定工作公平公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开展资助工作的基础。为力求认定工作的公平公正,进一步完善了“三个层级、四个阶段”的管理模式,夯实了资助工作基础。“三个层级”即“班级—学院—学校”三级认定,“四个阶段”即“资料收集、规范等级、民主测评、审核反馈”。

2.抓人文关怀,确保“绿色通道”畅通无阻。为保障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顺利入学,在迎新现场的显著位置设立“绿色通道”办理处,由专人负责咨询、审核与信息录入,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流程。配备绿色通道服务志愿者,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和家长及时办理缓缴学费和报到的各种手续。同时,为申请“绿色通道”的学生赠送“爱心大礼包”,让他们一入校就感受到国家和学校的温暖。

3.抓基础工作,提升资助工作水平。积极开展助学贷款及代偿工作。通过集中宣讲、宣传栏、网站等渠道大力宣传贷款代偿政策,并为申请贷款和代偿的学生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确保国家政策惠及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学生。严格做好各类奖(助)学金的评选,切实做到所有的奖(助)学金评审必须经过班级或年级初评、学院评审、学校评审三级评审;所有的评审结果必须经过学院和学校两级公示,确保评审的公开、公平、公正。在曾宪梓奖学金评选中,学校获得第四期“优秀大学生奖励计划”优秀项目管理学校。有条不紊地做好勤工助学工作。在工作中建立了“自愿申请、双向选择、择优录用、按月考核”的运行机制,通过建立QQ群,及时与设岗单位进行工作沟通,保障工作顺利进行。

4.抓氛围营造,深化资助育人功能。以诚信教育、知恩感恩教育、榜样教育为主体,通过开展义务服务活动、“国家资助 助我成长”征文活动、“学长的火炬”图书传递活动,实现学生从受助、自助到助人的转变。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世界银行组织的“希望工程激励行动”中,学校有5个公益项目入围,共获得5万元资助奖励,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王栋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四、学生服务中心建设

2012年以搭建成长和服务平台为重点,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关键,构建了集业务办理、代办、咨询服务为一体的学生服务场所。学生服务中心涵盖学校学生管理8个部门的27项直接办理业务、7项代理业务和37项具体咨询业务。目前,已经完成场地建设、设备调试、制度建立、人员选拔、业务培训等工作。接下来将通过规范日常运行、提高服务质量,确保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五、心理工作

(一)多措并举,深入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

1.调整课程设置,契合学生需求。为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调整课程安排,《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从2012年起分春季和秋季两个学期教学,秋季学期的教学重点在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心理适应,春季学期的教学重点在学生个人成长与问题解决。新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在整个学年都关注心理健康,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心理问题。

2.开展宣传教育,促进学生成长。继续开展“女生节”、“5·25心理健康宣传月”、“世界精神卫生日”和“感恩节”四大主题教育活动,并尝试由学院承办,充分调动学院和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较好效果。2012年在市教工委组织的“首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中获“寻找校园最灿烂的笑容”征集活动三等奖1名;“我的微成功”优秀班级评选活动三等奖2名,优秀奖1名;获“首都大学生心理知识竞赛”B组二等奖。

3.扶持社团建设,推进自主教育。依托学生心理社团力量,举办了“心理沙龙”、“心理小课堂”、“手机报”、“心理图书阅读”等各种形式的心理知识学习活动;继续开展团体领导者培训项目,为“我的班级我的家”团体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合格的团队带领者,深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

(二)全员覆盖,完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体系

在本科生心理普查的基础上,2012年尤其加强对研究生普查工作的宣传和推动,研究生普查参与率与往年相比取得较大提高。心理咨询中心对筛查出的重点关注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进行了心理干预以及转诊,并定期进行跟踪反馈。学校采取个别协助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将研究生导师、宿舍管理人员和教室管理人员纳入心理危机干预人员队伍中,进行专项培训,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优化队伍,确保心理咨询工作科学有效

专业心理咨询人员配置更趋合理。除2名专职教师外,还有10名兼职心理咨询师,包括高校教师4人,专科医院心理医生2名。其中男性3人,从专业、性别、年龄配比上保证了专业化和多样化,以匹配学生不同的心理咨询需求。截至2012年12月底,个体咨询量为438人次,团体咨询为192人次,心理素质拓展团体2425人次。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数量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专业培训和督导工作,以有效应对学生日益复杂的心理问题。

六、招生工作

全年计划招生2100人,实际录取新生2100人。录取结果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统招录取一志愿率首次达到100%;录取平均分高于30分以上的省份达到26个,创历年新高;女生比例为35.6%,比往年略有提高;农村学生的比例首次下降到40%以下。

1.加大公开力度,深化招生阳光工程。建立了以“六公开”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强化信息公开主阵地,积极拓展新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公开,形成“网络平台主体发布、新兴媒体强化互动、其他媒介辅助宣传”三位一体的信息公开机制,确保招生“阳光工程”的贯彻落实。

2.认真梳理总结,全面推进招生工作体系化建设。在多年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凝练形成了“招生工作科学化、招生管理规范化、招生过程信息化、招生宣传多元化、招生监察全程化”的五化体系,受到了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3.紧抓校庆契机,加大招生宣传力度。首先,在考生关注度较高的平面媒体上选择显著位置进行校庆专题宣传;其次,积极联合团委,把“大学生进中学”作为暑期社会实践的专项内容之一,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团队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最后,借校庆之机,联合校友办向各地校友分会及广大校友寄送招生简章,充分挖掘校友在招生宣传工作中的潜力。

七、就业工作

2012年共有毕业生3545人,其中本科毕业生1976人,研究生毕业生1569人(其中,博士281人,硕士1288人)。截至2012年8月31日,就业率为96.67%(本科生96.46%,研究生96.94%)。

1.就业服务体系化建设日趋完善。以服务学生、服务国土资源行业、服务社会为宗旨,以深入开展“就业优质服务”活动为契机,形成了“就业服务深化的常态模式、就业市场开拓的联动模式、就业文化氛围的带动模式、三方就业调研的参与模式、学生自主发展的互动模式”的就业服务体系,经过不断实践,该体系在提高就业服务工作水平,稳步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上取得了一定成效。2012年12月教育部网站报道了学校“五种模式”力促毕业生就业工作。

2.校园招聘立体化模式日趋成熟。在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相结合,学校主导与学院自主相结合,专场招聘会和综合类双选会互为补充的“立体化”校园招聘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就业市场。2012年3月23日,学校“首届实习生双选会”举行,需求岗位覆盖了计算机、建筑、地质、管理等多个领域,提供实习岗位百余个。首届实习生双选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完善了校园招聘模式,同时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就业市场需求、企业选才标准等,从而明确自身成长目标、规划发展方向、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3.就业调研模式日趋科学。2012年,学校在自主调研和专业机构调研相结合、学校纵向比较和与其他学校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模式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与专业调研机构合作,分别对2011届毕业生和2012届毕业生进行调研。为学校进一步提升就业工作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翔实的资料和信息。

4.理论化研究日趋深入。就业调研申请的“深化就业调研,健全完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联动体系”项目获评北京市就业工作特色项目,下一阶段将作为北京市就业特色工作在北京及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应用;同时,积极研究招生与就业的联动机制,申请的“行业特色型大学招生就业联动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八、校友工作

1.重信息,奠定校友工作基础。完善校友信息数据库,并对校友会网站做了相应的数据更新,更加方便校友查询和相互联络。为加大校友走访力度,校友办抓住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的契机,借助社会实践团的力量对各地校友进行了大范围的走访,并对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重点校友进行了深度访谈。据统计,2012年暑期共有25支校庆专题实践团走访了全国20个省(区、市),走访校友近百人,收集了大量的校友简历、照片、视频、事迹材料、校友访谈录及对母校的寄语等资料。

2.抓宣传,密切与校友间的联系。通过印制校友通讯录、校友通讯——校庆特刊、校友办宣传册等宣传材料,让校友充分了解母校发展、校友会职能和校友会网站,促进了校友会与校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自2011年11月起开展了“情系地大,寄语母校——校庆60周年校友寄语”活动,制作了校庆60周年寄语卡,通过各地校友分会、校友联络员、校友联络志愿者、各学院及社会实践团等多种渠道向校友广泛宣传、发放。对回收的寄语卡进行整理,在《校庆特刊》、学校宣传橱窗及其他相关媒介上刊登、宣传。校庆当日,在寄语卡的收藏卡一联上加盖了校庆纪念章、校庆日邮戳,并寄回给校友,作为永久收藏留念。

3.迎校庆,推动校友工作有效开展。作为学校校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校庆·我与地大共辉煌——优秀校友系列报告会”从2012年6月15日拉开序幕,共举办报告会15场。这些优秀校友中,既有两院院士、登山英雄,也有行业精英、基层典型。优秀校友系列报告会通过邀请优秀校友介绍人生经验、成长经历,充分发挥校友在学校发展、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宣传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增进广大同学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学习优秀校友的奋斗历程和人生体验,激励广大同学合理规划大学生涯,立志成才。校庆前期,根据校庆工作的总体安排,校友办向332名校级重点校友寄发了校庆60周年邀请函,并通过电话、电子邮件、邀请函等方式邀请各地校友分会负责人来校参加校庆活动。同时,统筹要求各学院广泛邀请本学院校友返校参加校庆;校庆期间,按照“热情、礼貌、细致、周到”的工作要求统筹、协调各学院做好校友的接待工作,并圆满完成了各地校友分会代表的接待工作。

4.求发展,发挥校友会纽带作用。校友会将自己的发展与校友分会的发展及校友的个人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参与和帮助各地校友分会建设,使之成为学校与校友之间的纽带,从而提升学校影响力和校友凝聚力。2012年分别协助辽宁校友分会和中石化校友分会成立。

九、队伍建设

1.严格招聘,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在辅导员招聘笔试中,首次引入校外专业的命题机构,由他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考察重点出题,使得考试内容设计更加科学,更具针对性。同时,我们首次在辅导员招聘中增加了心理测试,重视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从源头上严把辅导员质量。通过严格的资格筛选、笔试、心理测试、面试、见习等环节,新聘用辅导员6名(男、女各3名),学历均为硕士及以上(其中1名具有博士学历)。

2.强化培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积极组织辅导员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培训、辅导员研修基地开展的培训以及校内培训,以满足不同工作经历和不同层次辅导员的学习需求,从整体上提升队伍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先后组织参加教育部、北京市各类培训60人次,参加辅导员研修基地及校外专业机构培训53人次,校内各类培训330人次。2009年至今,学校已有40人接受了北京市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与发展辅导专业化培训,覆盖了除2012年新入职辅导员以外的所有专职辅导员,其中9人取得了心理咨询和发展辅导培训“双证”。2012年,7名辅导员获得北京市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

3.鼓励科研,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继续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同时鼓励辅导员参加各级各类科研立项的申报和科研奖励的评选。通过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帮助辅导员在开展科研的过程中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2012年,学校有12个校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结题,其中两个项目获批2013年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支持课题。

4.规范管理,确保深度辅导工作实效。深度辅导工作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细化和科学化,切实提升辅导员工作能力与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方面通过不定期的检查监督,确保深度辅导工作全员覆盖;另一方面将深度辅导典型案例及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心得分别汇编成册,发放给每一位专(兼)职辅导员,通过总结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升深度辅导工作实效。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二届全国优秀辅导员博客评选中,《学校的医患关系》获得优秀博文奖(共评选100篇)。在市教工委开展的“我和我的辅导员”征文活动中,4篇文章获奖,其中一等奖1篇(共评10名),三等奖2篇,优秀奖1篇。

5.搭建平台,促进工作研讨及团队建设。辅导员沙龙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研讨、思想交流及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围绕班集体建设、资助工作、辅导员角色、理财知识等主题开展了10余次沙龙,并在总结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辅导员沙龙活动方案》,进一步规范管理,完善机制,切实发挥辅导员沙龙在业务研讨及团队建设方面的作用。举办第四届学工春晚,加强学工系统文化建设。从开始简单的自娱自乐发展成为一台节目形式多样、内容别出心裁、全员广泛参与的综合性晚会,大家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形式总结一年工作的得失,交流感悟和收获,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充分享受“学工大家庭”的温暖与和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