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前古人写出的《易经》,为何现代人很难参透?

如题所述

仅仅在几千年内,从物种发展和进化的角度来看,进化出足够的智慧差异是远远不够的。毫无疑问,现代人在信息丰富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方面远远超过古人。

晚清著名大臣曾国藩曾是天地之刺。当他是北京官员的时候,他几乎冒犯了这个城市的有权有势的人。后来,当他觉得这不可能时,他读了《道德经》。就像阳明先生在隆昌的启蒙一样,读过《道德经》的曾国藩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从那以后,他的气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道德经》成了他的枕头书。湘军成立后,他遇到了困难,经常通宵学习《道德经》,从中学习。每次你读它,你会得到更多。即便如此,曾国藩不敢说他理解《道德经》。

我们经常觉得古人非常强大,但事实上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例如,孔子是圣人。孔子还说他的理论来自尧、舜、禹、汤和周文王,所以他们也是圣人。此外,后来关公也是一个武圣。中国历史上有七位圣人。难道在后世没有圣人可以成为圣人吗?这表明朝廷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神话、神话、理论和神话中代代相传,最终使这些神话人物和事物脱离现实,变得深不可测,为后人所无法企及。

从西汉到现在的2000多年里,每当儒家思想盛行的时候,《易经》总是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盛大仪式被引进。因为后人没有生活在周文王时代,也因为每个时代的环境不同,文化身份不一致,后人无法用古人的思维理解《易经》。这样,后代会认为它是多么神秘,科学的科学和宇宙中无所不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14
据儒家经典《周礼》记载,《易经》有三种,即《连山易》《归藏易》与《周易》。而《连山》《归藏》二易皆轶,唯有《周易》完整保存下来并流传至今。此主要与圣人孔子有关!李零说:“孔子宗周,对《周易》情有独钟。卜筮之书,他只选筮,不选卜;筮有三易,他只选《周易》,不选《连山》《归藏》。这个选择,意义非常大。从此,才有《周易》独大的局面。”(《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学》)故通常情况下所说的《易经》(广义),即指今通行本《周易》,分“经”与“传”两大部分。

《周易》之“经”——《易经》(狭义)是一部卜筮书,即算卦的书,成书于西周时期,出自卜史官之手,与周王室(周文王、周公旦)有关。

《周易》之“传”——《易传》是一部哲学书,以儒家的伦理观念、道家和阴阳家的天道观阐释推演、附会发挥《易经》,成书于战国秦汉间,出自受道家影响的孔门儒生经师之手。

二者相差好几百年,其内容性质完全不同,应分别对待,莫把《易传》当《易经》读!

此外,还有易学。所谓“易”学,是汉代以来之经师、学者对《周易》所作的各种解释发挥,附会推演。广义之“易学”包括《易传》;狭义之“易学”,专指《易传》之外对《周易》之解释发挥、附会推演,分为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

《易经》(狭义)本与阴阳无关,既无“阴阳”连用之词,亦无“五行”连用之语。《易传》有阴阳说,无五行说。以阴阳说解《易》,乃《易传》特别是《系辞》之特点;以五行说解《易》,首见于西汉治易者京房《京氏易传》。汉代以后之五行、卦气、干支、太极图、河图、洛书、先后天八卦图、风水命理、梅花易数、奇门遁甲等术数之学,乃易学之分支,不是《易经》内容。莫把《易传》《易》学当《易经》读!

为何现代人很难参透? 乃学识不够、阅历不足,或金钱至上等诸多因素有关!
第2个回答  2019-10-29
说三点吧,一,孔子再编撰易经的时候也不是完全了解,所以非常的小心翼翼。二,古人认识世界的能力肯定不如现代人。三,易经的首创者我猜也是明白一半,推理一半。个人观点,但是喷子别喷,不接受。
第3个回答  2019-10-27
绝天地通后,本次文明与上次文明,运行的内核不同,于是跨内核来解析这软件,总会出现乱码。绝天地通,像是断了WIfi的手机,功能受限,只能打打电话了。阿赖耶识的一部分区域授权获取不足,于是出现认知障碍。每个字都识,每句话都懂,整书看下来,什么也没懂,于是怀疑自己上过的是个假学校,现代人比之古代人,可能整体智障。推论:石器时代的部落用的486,而城市里的人群用的386。
第4个回答  2019-11-15
。《易经》是宇宙的方程式,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对它的认识是难以透彻的,有人重义理,有人重数量,有人重预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