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产生的过程和意义

如题所述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科举制历经了以下四个阶段: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1、科举制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起来,把权位、学识结合起来,知道现如今这套模式还在继续使用中。

2、科举考试作为人才与文化的筛选器,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创造和传播、民众文明教化等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从多方面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3、儒家的思想和文化也因为和科举的紧密结合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弘扬和传承。比如儒家学说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还有其中心思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都深入现代教育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