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如果骑兵连被敌军包围,而敌军却不会开枪?你知道为什么吗?

如题所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只有在亚洲战场上还能看到骑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早期,我军还有许多兵种不够完善,在种类上也比较老旧,除了步兵之外,规模最大的就是骑兵编制。区别近代骑兵和古代骑兵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看冲锋的成功率,古代骑兵擅长消耗敌方兵力,因为有了坐骑所以他们战速非常快。自从西班牙发现可以让步兵举着盾牌围成一个方体,能够降低骑兵的战斗力后,骑兵的战斗力就被大大减弱,这种战术可以让骑兵不能靠近,随着高射速武器与火炮的出现,骑兵完全是把自己送到了敌人的炮口。所以骑兵就是哪里需要往哪里走,还能提现它作用的就是侦察领域,和在热兵器都消耗完的时候才上场表演。对比一下亚洲战场,欧洲战场发生的才叫血腥,装甲车的出现吧骑兵仅有的一点你优势也抢占了,完全可以被战场淘汰了。

简单来说,普通人所认为的“骑兵”,就是在马背上作战的部队,在机动性全靠马的古代,骑兵可以根据性质的不同分为轻骑兵,重骑兵。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除了骑马,在古代骑动物作战的兵种中,那些机动性强的部队,都是可称之为骑兵的,比如象骑兵。当然,新时代下的“骑兵”就会与古代骑兵有很大差别了,只要具有快速机动,且灵活部署战斗力较强,大多都可以被赋予“骑兵”的称号。比如,美国的“游骑兵”部队,他们骑得就不是马,而是靠着直升机,和轻型装甲,已达到骑兵的标准。同样,新时代的“骑兵”变化的不仅是机动性更强了,还会拥有更强大战略投送能力,甚至是敌后作战能力。往往只要他们出手了,改变战局走向,也不是不可能的。

骑兵在火器流行之前的战争中可以说是一国的王牌军队,从我们平常看到的很多电影电视里,一到了作战紧要关头,骑兵加入战场时似乎没有任何势力可以阻挡,势不可挡的往前冲,顿时就扭转了战争的发展局势。中国历史悠久,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底蕴深厚的五千年历史文化还在延续,在骑兵这方面自然也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派遣有骑兵参加的战争,和与骑兵有关的兵书战法数量和内容也十分可观,长期以来骑兵的兵力人数,质量就是这个国家军事力量的象征。轻装骑兵以高机动性著称,具备迂回作战的能力,重骑兵作为一种重装骑马的兵种,防御性较高,以铺天盖地的凶猛攻势对敌人正面进行猛攻,普遍的形势是,骑兵可以轻松击倒步兵,甚至有些战场上, 数万步兵在和数千骑兵作战时也丝毫不能占据上风。

《亮剑》是很多军迷都称之为经典的一步抗战电视剧,在剧中有一幕是样的,为了掩护八路军大部队的突围和转移能够不受影响,孙德胜就率领着独立团骑兵连和日军黑岛骑兵联队正面刚,最后虽然完成了任务,却是以全员牺牲作为了代价,使得李云龙得以率领部队撤入山区。在独立团骑兵连与日军骑兵交战中,八路军的骑兵连的子弹是不够的,没多久就消耗殆尽,而后孙连长便号令所有战士抽出马刀准备冲锋,不过对面的日军,却也是毫无迟疑的舍弃了枪支,以马刀迎战,自然日军是没有将子弹打光的,那他们为何要配合我方骑兵,以马刀迎战呢?

其实说的简单些,该剧这样拍是为了突出中心思想:“亮剑精神”。不过,仔细分析之后,也能得出日军骑兵不开枪的理由。剧中日军骑兵所用的枪,使用的是6.5毫米的有坂子弹,它的穿透力是要强过普通子弹的,当双方骑兵展开人马混战的时候,日军是很有可能开枪达到了自己人。而且栓动式步枪有着弹匣容量小,换弹方式复杂,速度也慢,加上又是在马上,很有可能子弹还没还完,对方就已经站到你面前了。加上日军还有“武士道”精神,主动接受白刃战在他们看来才是公平的。

《亮剑》中为什么会出现骑兵与日军近距离格斗的场景呢?是艺术片自己伪造出来的还是在实战中确有其事呢?注重细小的点,骑兵并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一开始就拿起刀乱砍,而是我方战士基本上都牺牲了之后,一个战士向骑兵连连长汇报子弹打光了,孙德胜才命令所剩士兵扔掉身上的枪支,拿起刺刀向日军冲去。日军在那种混乱的场景中开枪对自己也不利,既然日军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而我方基本上没有战斗力,这批日军就没有在开火的必要。

在那个时候我军的装备处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日本方面的战斗力从现实上来讲要强的多,就连马匹都是马中的强者。而李连胜带领的骑兵连,和日军相比,战斗力根本不在一个水平上,我方的装备不是缴获的就是在战场上捡的,战士也没有得到系统的正规训练。因此对于日军来说白刃战也是他们的强项。

我们必须搞懂一个问题,在近现代战争的战场上,杀伤力极大的火器对骑兵到底有怎么样的影响?骑兵从来都在机动性、灵活性等方面大大优于步兵,能赢就灵活作战,如果失败也能快速撤退。但随着具备高杀伤力和不需要近身搏斗的热武器的运用,战场形势对骑兵来说几乎已经没有优势,举个例子,就拿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八里桥之战来说,英法联军的炮兵在火力布置上远近结合,对远处的清军进行了密集的炮火压制,对近处的清军就使用步枪攻击。

为了使攻击清军的火力不中断,英法军队前后布置了三排火枪手,互相协助装弹,轮流开火,大大提升了英法联军的作战能力,让曾经在战场上起着重要作用的蒙古骑兵毫无抵抗之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战争机械化时代开启,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骑兵不仅在进攻上没有了胜算,防御能力匮乏,就连过去骑兵引以为傲的行动能力也不再有用。随着机枪、坦克等机械化的武器的广泛使用,骑兵很难再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骑兵更多的被用在了敌情次它、侦查等方面。骑兵队如果面对重火力武器依然选择正面攻击,就是在做无谓的牺牲。

《亮剑》是我国一部非常经典的抗日剧,其中大多数人对骑兵连全军覆没那一段的印象尤为深刻,但也引发了很多的质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军骑兵明明可以用枪不却偏要用刀,事实上,只要我们对日本有所了解,就能理解日本的民族所推崇的民族内涵,也就是我们经常能从日本人口中所听到的与其日本民族文化相关的重要内容——武士道精神。从武士道的起源、发展、变革以及其成为了特殊时期的精神支柱等方面来了解,我们就会知道,在日本武士道精神中非常推崇光明正大地战胜对手。因此在面对弹径粮绝的中国骑兵连,并且日军还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的情况下,深受武士道精神影响的日军,不屑于采取这种让他们觉得非常不公平的手段来攻击中军。所以,这样的剧情发展也是非常合理的。

《亮剑》中为什么孙德胜要下令士兵丢掉枪支,拿起刺刀与日本鬼子格斗,既然已经没有子弹了,为什么还要继续死扛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李云龙还没有撤退,孙德胜要为团长争取时间,在日军的这次大规模扫荡中,李云龙为了能够保证部队突围成功,不得不把兵力分散,他与政委赵刚身边只有两个连的兵力,而且都没有什么装备以步兵为主,李云龙和赵刚带领的都是些笔杆子,体力和战斗力都不行,一旦被日军发现,那独立团将会名存实亡。孙德胜为了个李云龙创造突围机会,不得不选择这条路。

我认为,抗日剧是为了让我们记得对祖国的那份热爱,感受中国曾经的艰苦和不易,豪迈而热血的氛围是关键,能让人看的热血沸腾,好比岳飞的那首让人慷慨激昂的词,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剧情我们都知道不是真实的,故事也是演员扮演角色然后展现给我们看的,现在的那些备受诟病的抗日神剧,也就是披着抗日的外壳的恋爱偶像剧罢了,再也不会有那种让人为自己的国家骄傲的情感了,不知道谁还记得,独立团那支为了战友付出生命的骑兵连,是多么的感人肺腑,你也会从中明白为什么我们要纪念烈士,我们的今天是由先烈的生命换来的,致敬经典,致敬亮剑精神,致敬军魂,永远也不要忘记中国曾经过的苦难和那永不屈服的精神。作为继承了先烈精神的新一代人,勇于攀登,不惧艰险的这种勇气和魄力,我们称之为亮剑精神,我们应该学习它,并将它内化为我们自己的力量。

在抗日战争期间,采用冷兵器进行对决是会经常发生的事情。绝大多数的中国军队没有好的装备,只能选择通过近战缩小与日军在装备上的差距,中国军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跨越了在装备和工业上的巨大的差距,直接在战场上同日本人近身肉搏。抗战经历了重重艰难险阻,当时中国军队的整体实力是远远落后于日军的,但哪怕是处于这样的局势下,中国军队依然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保卫了国家主权不受侵犯,捍卫了我国的民族尊严。战争不是儿戏,虽然我军从装备上就落后于人,但是中国军人用鲜血堆砌起了壁垒,让日军不得不接受失败的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8
没有开枪是因为敌军在逼迫骑兵投降,一个活着的人永远比一个死的人更有价值。
第2个回答  2021-03-19
因为骑兵非常的强大,开枪其实是个很不明智的行为,所以敌军不会开枪。
第3个回答  2021-03-19
因为如果擒获战俘是非常重大的功劳,而且还可以从对方那里知道一些消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