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为什么会改成安徽的省会?

以前安徽的省会是安庆,是什么样的局面使省会变成合肥的。

1949年合肥解放时,由于安徽巢湖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还未完全解放,中共中央临时在合肥设皖北行署,之后渡江战役总指挥部也就设在了肥东。芜湖解放后, 中共中央又临时在芜湖设立皖南行署,1952年中央决定合并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复建安徽省,同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地合肥。

尽管在建国初期,安徽曾被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列为沿海省份,但不可否认省会由沿江的安庆迁至内陆的合肥,使安徽在政治心理上由一个通江达海的沿海省份变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内陆省份,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航空运力几乎为零,而铁路运力极其有限的状况下,作为”中国第一大水系”的长江对于安徽意味着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而合肥虽然位于安徽地理之中心,但却远离长江和淮河这两大贯穿安徽的主要水系,因此,交通相对闭塞。再则,合肥在解放之前只是一个人口不足5万的小县城,连两层以上的楼房都很少见,各方面条件相当简陋,很多基础设施都要从零起步。因此,使得安徽发展的眼光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主要局限于合肥的周边。但是合肥发展了这么多年,所辖三县依旧后,长丰还是国家贫困县。而合肥的周边城市,如六安、巢湖、淮南也没有在合肥的带动下富起来。过几十的努力,合肥的经济总量到1984年才超过芜湖,而到1989年才超过安庆。到2005年“十五”计划末,合肥的经济总量仅为850亿,再来看看周边的其它省会城市:2005年,杭州的经济总量为2900亿,南京的经济总量为2400亿,武汉的经济总量为2200亿,郑州和济南的经济总量已2000亿,而南昌的经济总量也有1100亿了!现在,只要是有点儿经济常识的人都能明白,把一个原本是县城的地方建设成一个省会要比把一个原本就是城市的地方建设成一个省会所花的经济成本大得多!不可否认,合肥从20世纪40年代末的一个小县城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就其自身而言,却是创造了“奇迹”,但这种“奇迹”却是以过度耗费安徽的“元气”为代价的!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安徽的不少省领导都感觉到了合肥的诸多局限性,有把省会迁到条件较好的沿江城市芜湖的想法。为了“断绝”这种想法,使安徽的领导们安心建设合肥,1958年,毛主席利用视察安徽和为新建立的“安徽大学”题校名的机会,以书信的形式向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曾希胜明确了他不同意把省会迁到芜湖的态度!(这封信现雕刻于安徽大学校本部南门背面的墙上)。毛主席之所以执意要将省会留在合肥,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建国之初,长江以南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有匪患,西南地区尚未平定,再加上台湾岛上的国民党蒋氏集团一直叫嚣着反攻大陆。安徽地处长江咽喉地带的战略要冲,把省会放在一个长江边上的城市有着很大的战略安全隐患,如果像武**南京这样的沿江战略重镇失守,敌人依靠长江便利的交通条件,顺水而至,极有可能在一天之内拿下两个省会城市。而合肥周边三百公里的方圆内,东,南,西都是山区,向北是平原地带,也就是说,如果军队东进,西进,南下设置集结点,合肥是最理想的地区,它是山区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地形能够缓冲敌军的进攻,容易展开反攻和推进前的物资和人员的准备。合肥是作为军事价值存在的, 把省级机关和企业设在合肥,把其它地方的资源向合肥集中并在周边县市发展军工基础企业都是为了这个军事上的目的,安徽整个省就如同是一个军事泄洪区和军事缓冲区。从一定意义上说,合肥能成为安徽省会主要是“军事政治”的产物,而没有多少经济发展上的考量!


安徽,简称“皖”,省会合肥,位于中国大陆东部,属于华东地区,介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安徽得名于“安庆府”与“徽州府”之首字。

安徽襟江带淮,沿江通海,经济繁荣,教育发达。地跨长江、淮河南北,新安江穿行而过,与江苏、浙江、湖北、江西、山东、河南接壤,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辖境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1.45%。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组成,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 徽商是中国古代三大商帮之一,明清时期,安徽商人就将贸易拓展到了东南亚、日本以及欧洲,留下“无徽不成商”的美名。安徽自古重视科研教育,拥有敢闯创新的精神基因,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中心、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安徽与江苏、上海、浙江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2014年,获得中国最幸福的省份荣誉,被列入中国首个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2015年,安徽省正式迈入中等偏上收入的快速发展阶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