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临死前曾说,满足一要求便投降,可忽必烈为何还下决心杀之?

如题所述

因为忽必烈恐惧文天祥的影响力,文天祥不死,抗军难以平复。

文天祥率领军队抗元,与元军激战数日,米水未进。结果在休息吃饭的时候,被张弘范的手下给擒住,做了俘虏。在关押期间,文天祥想到了自杀,保住自己的名节。他服用毒药,但是万万没想到却没有死成。

这期间张弘范前来劝降,张洪范对待文天祥非常客气,把他带到崖山,让他写信劝降张世杰。结果文天祥就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发现以后,就明白文天祥是个忠臣,就劝他说“南宋已经亡了,你又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报效元朝你必受重用”。文天祥说道“国家已经亡了,那么我身为宋朝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张弘范只有把他押解起来,准备送往元朝首都,交由元朝皇帝处置。在送往元朝首都途中,文天祥又想到了自杀,他开始不吃不喝,但是七天也没有死掉。当再次关押到大牢的时候,已经投降元朝的官员过来劝他。让他效忠元朝,必定可以荣华富贵,飞黄腾达。

文天祥终于松口说道“希望忽必烈放了我,我愿意去做道士,从此不理尘世,忽必烈在治理国家方面有问题,我会给出意见“。但忽必烈害怕如果把文天祥放了,他再起兵抗元就不好处理。所以依旧把他关在大牢,一关就是三年。忽必烈畏惧他在抗元军队心中的地位,于是就把他杀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在宋朝的末年,蒙古的铁骑将这个汉人的政权所征服,大宋面临了再一次的亡国之辱,而在这个时候,有一位大臣很是坚定的想要和蒙古继续死磕,而这个人便是我们都较为熟知的爱国人士——“文天祥”。

在后来文天祥还是被忽必烈抓住,因为这位皇帝欣赏他的爱国之情,皇帝决定想要劝降他归顺自己,但是文天祥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异常的坚决,他明确了自己生是宋朝的人,死是宋朝鬼的决心。

自古以来,很多朝代的第一位君王,都会想要招降被自己打败朝代的臣子,因为这样的人往往在那个时候,对于这个国家的人民起到了一种“表率”的作用,就对一些人而言,自己的国家亡了,但还是有一些前朝的臣子在,他们对于故国的信仰就还在,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清朝年间的朱三太子,可以将这个已经几乎是稳定下来的朝代,弄的是焦头烂额,这是因为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还是对前朝拥有相对的感情,这就更别说在当时汉人被蒙古打败,将要接受被奴役的生活一样。

所以忽必烈能够招降他,等于是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汉人百姓对于故国的思念,对于故国的向往,他在招降这个宋朝名士后,一定会在外大肆的宣扬,并且对其提供更多优待的条件,为的就是让众人看到,在他元朝做官,比他在宋朝做官要强个千倍万倍,从而蛊惑和扼杀了一些民众的反抗之心。

在他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后,身为元朝的统治者是一定会料到的,因为如果他很简单的就被招降,那也就看不出这个人所带来的价值了,所以忽必烈也在慢慢的和他玩心理战,他想要从心理上将这个人击垮,然后再将其笼络到自己的麾下,因为在他以往的经验来看,这些文人学者,不过是在利用这样的方法来捍卫自己的忠心,作为一代文人,他们看重的是气节,所以一、两次的推脱是正常的。

于是在忽必烈再一次劝他投降的时候,他害怕自己的死板会惹怒这些人,于是便和他们玩了一玩文字游戏。他对蒙古统治者说:自己投降可以,但是我投降能不能不在你的朝中做官,让我剃度出家,为元朝尽一份自己别样的力量。

其实,就文天祥开出的这样一个条件,在我看来是值得玩味的,因为我们可以看出他绝不是一个死板的人,而且也不是那种只会骂侵略者的愚忠,他明白自己性命的作用,他想要利用这样的方式,让元朝的统治者对自己放松警惕,这样既能保护住自己的命,而且又能从一定程度上保住自己的气节,更重要的是,一旦他能够活着出家,他就有了一定的资本去谋他的复国大业。

所以元人统治者们看出了他这样的把戏,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一个名士,一定不会甘于出家,安安心心的在我们的统治下过活,他之所以这么说,只是为了能在一定程度上保住自己的性命,而他之所以要保住自己的性命,其实就是为了在后来能够找到机会对付我们。

所以在后来,元人自然就没有满足他的这些条件,因为他开出的这些条件,虽然看起来没有任何威胁和隐患可言,但是却有着很深的反噬作用。所以放掉了他,饶了他的性命等于是一种放虎归山,要知道当时即使在宋朝中央已经同意投降了的时候,这位人臣还坚决的想要和他们进行抗争,所以对于这样的人,元人只会给他两个选择,要么归顺在朝中为官,要么就取了他的命。

第2个回答  2020-09-18

文天祥最著名的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每朗读《过零丁洋》这首诗,总能从中感受到文天祥的无奈,同时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视死如归的精神,然而就这样一个人,在临时前却说“只要你(忽必烈)满足我一个要求我就投降”,然而忽必烈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将其杀害,这又是为何?

文天祥作为南宋末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以及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三人并称“宋末三杰”。

公元1279年,忽必烈率军攻占襄阳,南宋危在旦夕,然而此时已然有人变卖家产抗击元兵,此人正是文天祥,然而南宋早已积贫积弱,大势已去,文天祥在五坡岭战败之后,被元军俘虏,当时张弘范在押送文天祥前去厓山之时,敬佩他的为人,多次劝说他投降元军,然而文天祥皆以“深受宋朝恩德,身为宰相岂能侍奉二主为由”直言拒绝。

而张弘范依然劝说,文天祥最终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气节很多人说在此之后除了谭嗣同再无他人,之后文天祥被押送至燕京,在监狱中度过三个春秋,在这期间也有无数好友前来相劝。

最后文天祥声称,只要忽必烈答应自己一个要求便可投降,文天祥当时是这样说的:

《宋史·文天祥传》记载:“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这句话也正是他的要求,其中暗示忽必烈,就是自己归隐故乡,做个清闲自在的道士,而之后元朝若是还要自己上朝为官再召见自己即可,其实文天祥的意思应该是大宋刚灭,你就让我投降元朝,这样着实不妥,完全可以等自己归隐几年之后,再做做元朝的顾问什么的官职还是可以的。

然而忽必烈可不在意这些,他想的是你要投降便投,不投降就赴死,他并不喜欢一个人不够果断,做出这样模棱两可的决定,所以忽必烈还是下定决心杀了文天祥。

然而正是这段历史记载,一直遭受后世人的怀疑,文天祥怎么可能提出这样的条件,杀身成仁的文天祥难道也有怯懦的时候吗?因此很多人怀疑是元朝人修撰了《宋史·文天祥传》,是故意诽谤侮辱我们的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事实上文天祥最终并没有逃避,而是大义凛然、从容不迫的走向断头台,被斩杀时,文天祥对身边的吏卒说“我的心愿已了,毫无牵挂”,之后便向南跪拜而是,他的妻子在收尸之时还在他的衣服上发现了他留下的《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日取义…………庶几无愧。”

从这些话可以看出,文天祥认为自己仁义都已经做到问心无愧,又何来请求一说?

第3个回答  2019-12-11
这是因为他想回到自己的国家看一下父母,然后才回来,所以忽必烈才要杀他的。
第4个回答  2019-12-11
文天祥以当元朝官员的身份被释放,那么他就失去号召义士的公信力,也就不能号召义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