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如何看待?

如题所述

所有的圣贤其实都是述而不作的,因为他们知道说多了没有用,要学习圣贤文化就必须从修心开始。要要去实践,而不是说,因为说多了别人不一定会理解,关键的告诉他让他去做就行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29
中国古代士人历来崇尚“三不朽”,即所谓“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孔子道德学问为“万世师表”,但其一生极端慎于著作,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乃不敢轻易立言。所谓“述”者,继承因袭于古人道德学说而不求自我创制、创新,即其一生以文化传承为目的(主要继承周公的礼乐文化)。相反,所谓“立言”者,自我创制以为后世法则圣言也。然而圣哉如孔子尚且“述而不作”,此是何缘故?其中又有何深意?答案在出自孔门后学的《中庸》中其实已经透漏出真实的消息,只不过两千年来我们后人未能认真领会。
《中庸》:“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此段话正可以与《论语•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一句互相参照、相互发明。孔子“述而不作”者,正因其“信而好古”,故其极力批评当世之人“反古之道”创设制度的做法。所谓“述而不作”之“作”即指“作礼乐”,而孔子之所以不轻易制礼作乐,乃是因为孔子“有其德,无其位”,自认其身份既“非天子”(亦被人称为“素王”),故其“不敢作礼乐焉”。反观今之世界,天下熙熙、世人汲汲,“创新”之言盈耳,孔子之意、《中庸》之言或可令人有省矣!
第2个回答  2020-01-13

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历朝代的典章制度也大致继承前朝,再加以少量革新。几千年来,变化不大。还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但是现代就不一样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国家提倡“ 改 革 开 放 ”才是强国之路。

但是,对个人修身养性来说,传统文化是值得学习继承发扬的。

《论语》: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注解:孔子只是复述而不创作,他复述的是天地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自己创立的学说和思想。信而好古就是说他坚信而且热爱比他还要古老的上古的圣人们传下来的教导。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