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题所述

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是其语文思维能力的基础,积极思维的前提条件是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对学生的培养也必须贯穿在这一过程中,并力争让学生理解语文的思维方法。本文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展开探讨。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主体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思维训练、技能训练和展示自我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演、表现自己,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变接受者为参与者,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上的角色定位,采取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应当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可以帮助教师抓住启迪学生思维的契机,引导学生的思维走进一个体验、探究、发展的世界。老师不能怕学生回答不对,应多给学生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然能得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兴趣为前提,大脑才能处于极度的兴奋之中,才能更好地挖掘人的思维潜能。因此,我们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参加知识的获取过程。我认为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精心设计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要实施导学,将学生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目标上来。成功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时机。课堂上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如故事导入、歌曲导入、实物导入、图片导入等等。比如,我在《怎样写好细节描写》的作文课上是这样导入的:东晋画家顾恺之为裴楷画像。裴楷脸上有三根又长又黑并且还很粗的毫毛,一般画家为他画像时,谁也不曾画上。顾恺之则不然,他不但画上了这三根毫毛,而且画得异常突出,使裴楷粗犷豪爽的神情跃然纸上。裴楷脸上的那三根毫毛是别人所没有的。顾恺之正是抓住对象形体上的特点,画出了人物的神态、性格.这恰恰是他绘画的高明之处。这种画法实质上就是抓住典型细节描绘人物。写作也是这个道理,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这样自然的引入课题,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单一的教学形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应多动脑筋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感到每节语文课都有新鲜感。比如,自读课可以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让学生提前备课,然后安排一名学生讲课,这样既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可以开展竞赛的形式。如:朗读比赛、演讲比赛、故事大赛、知识竞赛等,获胜的同学给予奖励。语文学科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比其他学科更有利于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教师要有“大语文”的意识,多想办法,丰富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的使用
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时代已经过去,观在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进行教学,依据教学内容,借助幻灯、录音、录像、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音乐、影视、图片等艺术资料,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在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的奥秘”这节课中,我利用电脑下载了许多月球的图片让学生看,还给学生播放《水调歌头》的多媒体视频文件,让学生轻松愉悦的掌握了月球知识并积累了许多关于月亮的古诗词。
4.学会赏识教育
赏识是兴趣的最佳养料。老师对每个大胆的质疑,每个新颖的发现大加赞赏,对学生思维、语言的独特性给予热情的肯定,尽量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因得到老师的肯定,往往会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这样会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大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宋代大学者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疑”的重要性。而实际上很多老师剥夺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权利,只是老师把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抛向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缺乏自主探究意识,更不用说创新意识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要努力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会提问题,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新问题的能力。如开始学生质疑往往只能在文章字词的表面,这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把文章的前后文、不同段落联系起来思考,提出一些深层次的疑问,然后,再拓开思路,要求把课外阅读、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思考,步步引导,最后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并根据自己的见解进行有创意的发言和叙述。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在讲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9
【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深度,它集中地表现在是否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遇见事物的发展和进程。
(2)思维的广阔性:是指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依据,从事物各个方面的联系上看问题。
(3)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即人们在短时间内当机立断地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决定、迅速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4)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随机应变程度。
(5)思维的独创性:是否善于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6)思维的批判性:善于批判他人和自己的思想与成果。
(7)思维的逻辑性:是指考虑和解决问题时思路鲜明,条理清晰,严格遵循逻辑规律。【中心环节】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强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