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驱动因素分析

如题所述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也就是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安全。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土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技术、政策、人等生态因子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系统中的任何一种因子的变化都会使自然界原有的土地生态平衡被打破,影响着土地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状况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状况。尽管土地生态系统自身具有一定的恢复功能,但这个功能是有其自身的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将不能恢复,或者说,超过了一定限度,土地生态系统就是不安全的。因此,在构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之前,研究和深入理解影响土地生态系统或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各种因素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体来讲,影响土地生态系统或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各种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整个土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流动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或立地条件,自然条件是影响土地生态系统安全的内在因素;而人文因素或人的活动则是影响土地生态系统安全的外在动因,二者共同作用促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动态变化。

6.1.1 自然驱动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与土地资源条件直接影响着土地生态质量,进而影响着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象气候、地形条件、水资源条件和植被条件等。

6.1.1.1 气象气候

河南省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交错的边缘地区。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2.8~15.5℃。年降水量从北到南在550~1295mm之间。气候变化异常,较常产生干旱、冰雹、霜冻、洪涝、大风等各种气象灾害。这些灾害在豫西山地丘陵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尤其是豫西南地区降雨量大,年内分布不均衡,60%以上集中于汛期,暴雨集中,历时短,入渗有限,地表径流量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化,从而降低了生态环境的安全度。总体来说,气候适宜,土地质量高,土地生态的安全性就好。

6.1.1.2 地形条件

地形条件是影响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条件之一。河南省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东部黄淮平原地形条件好,水土流失少,土地质量相对高,土地持续利用的可能性大,安全性高;反之,诸如豫西、豫西北山地、黄土丘陵区地形条件不好、坡度大的部分区域,土地质量差,土地利用受到的限制大,在利用过程中容易造成土地质量退化,生态安全性就差。

6.1.1.3 水资源条件

水资源为既是资源又是土地利用的基本用地类型。水资源总量的多少、时空分布以及水资源质量状况对土地利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河南省地表水资源并不丰富,且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分布极为不均。其分布与降水的总趋势大体一致,径流的高低值区与多雨、少雨区彼此相应。基本上是南部大于北部、山区大于平原,且由西至东递减。地表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土地及人口分布组合很不平衡,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很容易引发一系列水资源生态问题。

6.1.1.4 植被条件

植被条件通过土地表层覆盖度直接影响着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植被多样化、覆盖度较高的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相对较好,能够较好地起到保水保土作用,生态防护性能和土地生态安全性就高。

6.1.2 人文驱动因素分析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进行各种开发利用活动的载体,同时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土地生态环境状况反过来也受着人类活动———例如,经济、技术、社会以及政治等的重大影响。长期以来,尤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粗放型经营利用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地威胁着包括土地在内的各类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些社会、经济行为和技术政策条件就是人文因素。在自然资源越来越稀缺的状况下,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越来越多地受到人文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人文因素,主要包括区域人口因素、经济发展状况、土地利用方式和技术等。

6.1.2.1 人口因素

人口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人构成、人发展、分布和迁移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人口因素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土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变化起着影响和制约的作用。最早环境安全的由来便是考虑到人口因素对自然的影响之多。美国著名环境专家Lester.R.Brown于1981年出版的《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中指出“目前对安全的威胁来自国与国关系的较少,而来自人与自然间关系的可能较多……土壤侵蚀,地球基本生物系统的退化和石油储量的枯竭,目前正威胁着每个国家的安全”。

随着人类数量的增长,人类对资源的占有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森林减少、工业“三废”、环境污染等,导致了生态平衡的失调,越来越强烈地干扰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表现在土地生态系统上,人类过度垦殖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大量耕地和基本农田被占用,打破了原来比较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过度消耗土地生态系统的产品,增加了对土地系统生产力的压力,对生态安全性造成不利影响。总之,人口因素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力。

6.1.2.2 经济因素

经济的粗放式扩张将消耗大量的资源,也会有一定的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对于环境承载力是一个严峻考验;人类为了尽快地实现经济的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就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加速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使得各地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严重失衡。在我国,20多年的时间内就集中出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才会出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两种重要过程。它们通过人口、产业集中、地域扩散占用土地,使土地利用非农化;通过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扩散,改变原来土地的利用结构。在此过程中,农耕地向非农业用途转化尤为突出。城市用地迅猛地挤占周围的农用地,使部分区域的农业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很难维持。

6.1.2.3 土地利用方式和技术

土地利用方式和技术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技术的提高,对土地资源的保护能力和技术也不断提高,可以维持和提高土地的质量和生态功能,例如,生态退耕、沙地治理、提高林地和湿地面积等等对土地生态环境都有改善;另一方面,如果土地利用方式由于技术的提高,增加了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如果不加以防范,可能会造成土地退化,对生态安全造成影响,例如,过度耕垦、不合理规划、生态退耕和沙地治理存在忽视植被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等现象,都会导致土地资源总体生态服务功能的相对下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