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饶人处且饶人讲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08

春秋时,楚庄王励精图治,国富民强,手下战将众多,个个都肯为他卖命。楚庄王也极力笼络这批战将,经常宴请他们。

一天,楚庄王又大宴众将。君臣喝得极其痛快,天色渐晚,楚庄王命点上蜡烛继续喝酒,又让自己的宠姬出来向众将劝酒。突然间,一阵狂风吹过,把厅堂里的灯烛全部吹灭,四周一片漆黑,猛然间,楚庄王听得劝酒的爱姬尖叫一声,楚庄王忙问何事。宠姬在黑暗中摸过来,附在楚庄王耳边哭诉:灯一灭,有位将军不逊,将手伸向妾身来抓摸,已被我偷偷拔取了他的盔缨,请大王查找无盔缨之人,重重治罪,为妾出气。

楚庄王闻听,心中勃然大怒,自己对众将这般宠爱,竟有人戏弄我的爱姬,真乃无礼之极!定要查出此人,杀一儆百!他刚要下令点灯查找,但又转念:这帮战将都是曾为我流过血、卖过命的,我若为了这点小事杀人,其他战将定会寒心,以后谁还会真心诚意地为我卖命呢?失去这批战将,我将凭什么称霸中原呢?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还是放过这等小事,收买人心要紧。主意已定,他低声劝宠姬道:“卿且去后堂休息,我定查出此人为你出气。”

等那宠姬离开厅堂,楚庄王便下令说:“今日玩得甚是尽兴,大家都把盔缨拔下来,喝个痛快。” 大家在黑暗中都不知原委,不明白大王为何让大家拔下盔缨。但既然大王有令,就只好照办了。那位肇事的将军在酒醉之中闯下大祸,听到庄王宠姬尖叫,才吓醒了酒,心想这次必死无疑。等庄王命令大家拔盔缨时,他伸手一摸,盔缨早已没有了,才明白楚庄王的用心。等大家都拔去盔缨,楚庄王才下令点上灯烛,继续畅饮。肇事的战将暗中望着楚庄王,下定了效死的决心。

自此以后,每逢战斗,都有一位冲锋陷阵、拼命地出击作战的战将,楚庄王细细查问,才知道他就是那位被宠姬拔掉盔缨的肇事者。

战国“四公子” 之一的齐国孟尝君田文,门下养了许多食客,其中有一个门客与孟尝君的爱妾私通,早已为外人发觉。有人劝孟尝君杀了那个门客,孟尝君听后笑着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异性相见,互相悦其貌,这是人之常情呀!此事以后不要再提了。”

过了近一年,一天,孟尝君特意将那个与自己爱妾私通的门客召来,对他说:“你与我相交已非一日,但没有能封到大官,给你小官你又不要。我与卫国国君的关系甚笃,现在,我给你足够的车、马、布帛、珍玩,希望你从此以后,能跟随卫国国君认真办事。”

那个门客本来就做贼心虚,听孟尝君召唤他,以为这下大祸临头了,却想不到孟尝君给他这样一份美差,激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只是深深地、怀着无限敬意地向孟尝君行了个大礼。

那个门客到了卫国后,卫国国君见是老朋友孟尝君举荐过来的人物,对他也就十分器重。

没过多久,齐国和卫国关系开始恶化,卫国国君想联合天下诸侯军队共同攻打齐国。那个门客听到这一消息后,忙对卫国国君说:“孟尝君宽仁大德,不计臣过。我也曾听说过齐卫两国先君曾经刑马杀羊,歃血为盟,相约齐卫后世永无攻伐。现在,国君你要联合天下之兵以攻齐,是有悖先王之约而欺孟尝君啊!希望您能放弃攻打齐国的主张;如果大王不听我的劝告,认为我是一个不仁不义之人,那我立时撞死在国君你的面前。”话刚说完那个门客就准备自戕,卫国国君赶忙制止,并答应不再联合诸侯军队攻打齐国了。就这样,齐国避免了一场灾难。

消息传到齐国后,人人都夸孟尝君可谓善为人事,当初不杀门客,如今门客为国家建下了奇功。

汉文帝时,袁盎曾做过吴王刘濞的丞相,他的一个从使与他的一个侍妾私通。袁盎知道后,并没有泄露出去,也没有责怪那个从使。有人却说了一些话吓唬那个从使,说袁盎要治那个人的死罪等等,结果把那个从使吓跑了,袁盎知道后,又亲自去把那个从使追回来,对他说:“男子汉做事要顶天立地,既然你这么喜欢她,我可以成全你们。”将那个侍妾赐给了从使,待他也仍像从前一样。

到了汉景帝时,袁盎到朝廷中担任太常要职,后又奉汉景帝之命任职吴国,当时,吴王刘濞正在谋划反叛朝廷,决定先将朝廷命官袁盎给杀掉。就暗中派五百人包围了袁盎的住所,袁盎本人却毫无觉察,情况十分危险。

在这五百人的包围队伍中,恰好有一位就是当年袁盎门下的从使,此人现已任校尉司马一职。他知道袁盎情势十分危险,随时都会有性命之忧,心想,这正是报答袁盎的好机会。兵临城下,如何营救恩人?那个从使灵机一动,就派人去买来200坛好酒,请500个兵卒开怀畅饮,并说道:“大伙好好喝个痛快,那袁盎老头现在已是瓮中之鳖,跑不掉了!” 士兵们一个个酒瘾发作,喝得酪酊大醉,东倒西歪,于是成了500个醉鬼。

当天夜晚,那个从使悄悄来到袁盎卧室,将他唤醒,对他说:“大人,你赶快走吧,天一亮吴王就要将你斩首了。”

袁盎揉了揉昏花的老眼,忙问他:“壮士,你为什么要救我?” 原来当年的从使现在已穿上了校尉司马服,加之又过去了多年,在昏暗的灯光下,袁盎仓促之间,根本认不出当年的他了。

校尉司马对袁盎说:“大人,我就是以前那个偷了你的侍妾的从使呀!”

袁盎大悟,在那位校尉司马的掩护下,他连夜逃离了吴国,摆脱了险境。

历史上这些宽以待人、懂得脸面之道的人,不是成就了大业,就是在关键时刻得以避祸全身。可见脸面尊严在为人处世、成就前途中的重要性。对犯错误的人不应总是凶狠责罚,而应换一种态度和面孔,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样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戳人脸面惹大祸

有时,看似不经意的言行会让人颜面尽失甚至后果更严重。遇到心胸开阔一点的,他只是内心不快而已,或许不会有什么极端的行动;而若是心胸狭窄之人,他心中就会产生怨恨,而这种怨恨极有可能会转化为报复行动。这种以“小事” 而惹大祸的例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战国时有个名叫中山的小国。有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名士。当时正巧羊肉羹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没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马子期,就此怀恨在心,偷偷跑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楚国是个强国,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国王逃往国外。他逃跑时发现有两个人手拿戈一直跟随他,便问题:“事到如今,你们为什么还跟着我?” 两个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获得您赐予的一餐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就是他的儿子。我们的父亲临死前嘱咐,中山无论有任何事变,我们都必须竭尽全力,要不惜以死报效国王。”

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给予不在乎数量多少,而在于别人是否需要。结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我因为一杯羊羹而亡国,却由于一餐食物而得到两位忠诚的勇士。

这段话道出了人际关系的微妙。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少许金钱,尚不至于恼羞成怒,而一旦自尊心受到损害,就无法预测他的行为了。金钱上的损失犹可补偿,而心灵受到伤害,却非轻易就可弥补的。有时候,本身并无存心伤人之意,却会因为某句无意的话伤害到别人,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甚至可能因此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敌人。中山国王因“一杯羹”而失国的故事,对我们应该有深刻的启示。

《韩非子?内储说》载有一个故事:有一次,齐中大夫夷射在王宫里参加酒宴,喝得酩酊大醉,靠在回廊门上。有一个仆人刖跪请求说,把您喝剩下的酒赐我一点可好?夷射对他叱骂:“滚一边去,下贱的仆人也敢向贵人要酒喝!”刖跪急忙跑开了。等夷射走后,刖跪就在回廊门处洒了点水,好像有人撒了尿一样。第二天,齐王出廊门看到了,问题:“是谁在这里撒尿?”刖跪回答说:“我没看到,不过昨天中大夫夷射在这儿站了一会儿。”在当时,在宫内做下这种不规矩的行为是要受惩罚的。齐王因此把夷射处以死刑。

在这里,刖跪因为夷射羞辱了他而怀恨在心,因此设计陷害,而酒醉中的夷射恐怕一直到死也没搞清楚自己的杀身之祸竟是因为得罪了一个自认为无关紧要的“下贱的仆人”。而正是这个“下贱的仆人” 认为他自己的“面子问题”是件大事,丢了面子就要强烈报复,因而使夷射身首异处。

春秋时期,郑国的大臣子公在上朝的时候,食指突然动了起来。他便开玩笑似地对其他大臣说:我的食指一动,就能尝到非同一般的美味。这话让国君郑灵公听见了。正巧楚国献给了灵公一个特别大的鳖,灵公准备用它来大宴群臣。结果听到子公的话,在鳖宴上就故意不给他分鳖肉。子公羞愤交加,就径直走到烹鳖的大鼎前,把食指伸到汤里捞肉。这就让灵公十分难堪,结果双方都感到丢了面子,只好翻脸,灵公欲杀子公,而子公抢先发动政变,杀死了灵公,并以“灵” 给他作谥号,这足以让灵公永远没有面子。

这种君臣之间为面子而起的争斗近乎玩笑,但不能不看到,“面子问题” 正是这种倾国覆权的重大事件的“导火索”,并且在事件结束之后还以近乎残忍的喜剧式调侃为故事拉上帷幕。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详情
    官方电话
第2个回答  2020-11-13

得饶人处且饶人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dé ráo rén chù qiě ráo rén。指要宽容、体谅别人,尽量宽恕别人;还指做事不要做绝,须留有余地。出自《唾玉集·常谈出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