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环境概述

如题所述

1.古近纪—新近纪古植物更替与古气候演变

库木库里盆地古近纪―新近纪孢粉可分为7个组合带,所表现的植被更替与气候演变可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渐新世(石马沟组)

第1,2孢粉组合带,由早到晚(由下到上)以草原植被为主,同时存在针阔叶混交林,为稀树—森林草原植被。森林由松、云杉、冷杉、雪松、铁杉等针叶树种和少量榆、桦等阔叶树种混合组成。草原由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以藜、蒿、菊科为主,其次有禾本科、豆科、蓼科、柽柳科、石竹科和麻黄科等植物。松科的松、云杉、冷杉、雪松、铁杉均为常绿乔木,多产于北半球温带;铁杉喜暖,现分布于秦岭及长江以南;桦科为北温带森林的重要组成树种;榆树喜暖;藜、蒿、菊科、麻黄科等植被为典型耐旱树种。花粉浓度比较高,植被覆盖率较高。从孢粉植物群的生态看来,这一阶段植被景观反映本区当时气候温暖干燥,属北亚热带半干旱型。

第二阶段:中新世早期(石壁梁组下段)

第3孢粉组合带植物群,属森林植被。裸子植物松、云杉、雪松、铁杉等针叶树种占99%以上,无阔叶林,被子植物蒿、菊科、柳科、白刺粉属总含量小于0.5%。针叶树中松树占90%以上,云杉占9.2%以下,雪松、铁杉总含量小于1.1%以下。该阶段花粉浓度高,植物茂盛。因此,第二阶段植被景观反映温暖潮湿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型。

第三阶段:中新世(石壁梁组上段)

第4孢粉组合带植物群,仍以草原为主,同时存在针叶林,为森林草原植被。森林由松、云杉、冷杉、雪松等针叶树种和少量桦树组成。草原由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种类比较单调,以藜、蒿、菊科的管花菊为主,其次有很少的禾本科、毛茛科和麻黄科等植物。花粉浓度很低,植被覆盖率低,乔木以喜寒的云杉等针叶树种为主,草本植物主要是耐旱的藜、蒿、菊科、麻黄科植物,从孢粉植物群的生态看来,气候较寒冷干燥,属温带半干旱型。

第四阶段:上新世(红石梁组下段)

第5孢粉组合带植物群,以荒漠草原为特征。草原由旱生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主要成分除藜、蒿、麻黄、菊科外,尚有柽柳、蓼、禾本科、毛茛科等耐旱耐盐植物。在盆地外围的山地有松、云杉、冷杉、桦、榆组成的针阔叶树稀疏分布。花粉浓度极低,植被覆盖率低。从孢粉植物群的生态来看,这一阶段植被景观反映本区当时气候炎热干燥,属温带干旱型。红石梁组下段所含的巨厚层石膏、石盐等蒸发盐类矿产也证明当时气候非常炎热干燥。

第五阶段:上新世(红石梁组上段)

第6、7孢粉组合带植物群,以草原植被为主,同时存在针阔叶混交林组成的森林草原-稀树草原植被。森林由松、云杉、冷杉、雪松、铁杉等针叶树种和榆、桦、鹅尔枥、柳等阔叶树种混合组成;草原由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以藜、蒿、菊科为主,其次有禾本科、豆科、茄、柽柳科、石竹科、白刺和麻黄科等植物,此外尚有少量莎草粉属、香蒲粉属湿地植物。喜寒的云杉、冷杉等暗针叶树种占3.6%~45.4%,反映本区当时气候寒冷干燥,属北亚热带干旱型。

库木库里盆地古近纪―新近纪由早到晚气温表现为暖→冷→暖→冷交替,生境表现为半干旱→湿润→半干旱→干旱→半干旱演化(1∶25万阿牙克库木湖幅)。

2.第四纪更新世植被与古气候

我国第四纪时期古植被演替总的特点是东北区、西北区和东南区变化较小,而华北区与青藏区变化较大。究其原因,前者是由于东北区受西伯利亚寒冷气团强烈影响,故主要为温带针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西北区在西伯利亚寒冷气团和西亚旱化影响下,基本上为草原和荒漠;东南区在东南季风强烈影响下,为常绿阔叶林,或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而后者华北区是由于处在南北交界区,第四纪早期秦岭还较现今低,其屏障作用不甚显著,南方暖湿气候和北方冷干气候均对本区有一定影响,气候上呈现出明显的南北过渡性质,故在早更新世的寒冷期,植被中仍可以含有一定种类的亚热带树种,到中更新世后期,由于秦岭进一步抬升,阻挡南方暖湿气流北上,加之早更新世寒冷的影响,热带植物种类减少。青藏高原第四纪植被变化较大,高原北部从更新世早、中期具有较多森林,到晚更新世后森林几乎绝迹,出现与前迥然不同的高山草原、草甸景观,这显然是由于第四纪以后,该地区地势强烈抬升,使印度洋季风不能深入,而大陆性气候日益加强引起的结果(周昆叔等,1984)。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