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利用现状及分等结果分析

如题所述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的北部边疆,横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区,与8 个省区和两个国家接壤。北与俄罗斯、蒙古国交界;西与甘肃省毗邻;东连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南接陕西、山西、河北三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地理坐标为:东经97 °10ˊ~126 °12ˊ,北纬37 °30ˊ~53 °20ˊ。东西跨经度29 °02ˊ,长达2400千米,南北跨纬度15 °50ˊ,最宽处约1700千米,国境线长4200千米,土地总面积115.51万平方千米,约占我国疆土总面积的八分之一。

1 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1.1 地貌

大地貌由东向西或从南向北呈现平原、山地与高原镶嵌排列的带状分布。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横亘于中部,东部与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相连,西部与南北走向的贺兰山遥相呼应,构成大地貌的“脊梁”及自然条件地域差异界线,把自治区分成山带外侧的内蒙古高原,山带内侧的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特-河套平原,中间山地丘陵地带,岭东丘陵平原区,西南黄河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高原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1.2%,山地占20.8%,丘陵占18.24%,平原占8.5%,河流湖泊水面占1.26%。

1.2 气候

内蒙古主要气候特征一是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热,春温骤增,秋温剧降,寒暑变化剧烈,年较差和日较差大,热量偏低,无霜期短,热量资源能满足一年一熟制的需要;二是降水少而集中,地区分布不平衡,变率大,保证率低,东西部差异明显;三是干旱、风大、沙多,不仅是土地利用和农牧业发展最主要的限制因素,也为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四是雨热同期,秋温和降水有效性高。年日照时数在2500~3400 小时,太阳总辐射量在100~160千卡/平方厘米,气温年较差在34~36℃,日较差在12~16℃之间。主要农业区的年平均气温在2~6℃,大兴安岭北部年均气温低于-4℃,西部地区的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盟年均气温6~8℃。全区≥10℃积温在1800~3000℃之间,无霜期80~150天。大兴安岭北部地区≥10℃积温低于1400℃。境内年降水量在150~450毫米之间,多集中在每年的7、8、9 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75%。大兴安岭东部年降水量在400~500 毫米。岭西大部分地区低于350 毫米,西部地区在150~350毫米,最西端的荒漠区在25~50 毫米。年蒸发量在1000~3000 毫米,是降水量的3~5倍,全区大部分地区冬春盛行西北风,年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大风日数超过15天,个别年份在40天左右。

1.3 土壤

内蒙古土壤分布规律是:东北向西南沿经向依次为:黑土-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呈弧形地带分布;南北沿纬向依次为:褐土-栗褐土-黑钙土-暗棕壤-灰色森林土呈纬向地带分布。此外,还有非地带性土壤,如草甸土、潮土、盐土、碱土、风沙土等分布于全区各地相应的地形部位。

1.4 资源

内蒙古境内水资源分布与地貌、降水条件密切相关,大体上自大兴安岭以东,阴山山脉以南以及呼伦贝尔高原区属外流区域,主要由嫩江、额尔古纳河、西辽河、永定河、滦河、黄河等六大水系组成,流域内河网较发育,水资源较丰富;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阿拉善高原区属内流区域,主要由乌拉盖河、塔布河、黄旗海、岱海等水系组成,流域内河网不发育,水资源短缺,并且有相当面积的无流区。全区境内流域面积大于2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258条;大小湖泊1000多个,多为内陆湖,集中分布在西辽河平原、内蒙古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水面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7个。全区现有地表水资源约370.96亿立方米,在地区分布上具有自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规律。东北部约占总水量的88.6%;中西部地区仅占11.4%。此外,黄河过境水量年均315亿立方米,内流水量19.50亿立方米。按地下水储量和埋存条件,境内大体可分为丰水区和少水区两类。全区地下水淡水净储量为137.89亿立方米。

1.5 社会经济情况

据2000年统计,全区总人口为2372.4万人。其中:市镇人口1001.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2.20%;乡村人口1371.30万人,占57.80%。农业人口1535.4万人,占64.72%;非农业人口837.0万人,占35.28%;乡村劳动人口695.46万人,占29.31%;农业从业人员463.0万人,占19.52%。国内生产总值1401.0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872元,农牧民家庭人均收入2038元;工业生产总值556.28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3.16亿元。粮食总产量1241.88万吨,平均单位面积产量2800千克/公顷;主要经济作物油料产量116.37万吨,甜菜产量141.28万吨,瓜类产量161.68万吨,蔬菜产量759.87万吨。年末牲畜总头数4912.0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43.40万吨,奶类产量82.99万吨,禽蛋产量24.41万吨。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350.25万千瓦,机电井数量28.09万眼,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37.17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75.69万公顷,农村牧区用电量21.30亿度,化肥施用量74.75万吨。

2 耕地利用现状

2.1 利用结构

据2000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统计,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总面积11550.92万公顷,其中农用地9569.58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2.85%;建设用地165.84万公顷,占1.44%;未利用地1815.50万公顷,占15.71%。农用地中耕地759.16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57%;园地7.20万公顷,占0.06%;林地2048.79万公顷,占17.74%;牧草地6660.71万公顷,占57.67%;水面93.72万公顷,占0.81%。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14.65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99%;交通用地33.50万公顷,占0.3%;水利设施用地17.69万公顷,占0.15%。草地是内蒙古的基本土地利用类型,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7.67%,其次为耕地和未利用地,分别占17.47%和15.71%。

2.2 利用特点

2.2.1 土地利用宏观成带性

内蒙古地区土地利用在空间上突出的表现为宏观成带性分布规律,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农牧林界限。山地以东、以南地区为农牧林交错用地类型区,山地以北、以西为牧业用地类型区,西辽河平原、嫩江西岸平原、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为农耕地集中分布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山地及大兴安岭北端为林业用地类型区。由于地貌及地表物质的局部差异,土地利用同时表现出次一级的带状分布。如赤峰、通辽地区以西辽河平原为中心,呈半环状结构;乌兰察布、巴彦淖尔、呼和浩特、包头地区由于阴山东西延伸,土地利用呈现出南北更替的带状规律;鄂尔多斯、乌海地区表现出自高原腹地牧业用地,依次为沙地-丘陵农牧交错用地-沿河平原农业用地的带状分布规律。

2.2.2 土地利用的地区差异性

内蒙古土地利用结构地区差异非常明显,而且用地布局、方式以及生产水平地域间都有较大的差别。就各盟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看,表现为阿拉善盟、乌海市难利用地——草地型,锡林郭勒盟——草地利用型,呼伦贝尔市——林地-草地利用型,兴安盟、赤峰市、鄂尔多斯市——草地-林地-耕地利用型,通辽市、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包头市——草地-耕地-林地利用型,呼和浩特市——耕地-草地-林地利用型6种明显的类型差异。从利用方式和效益方面看,耕地的耕作方式东部区以大田垄作为主,中、西部地区以条播为主;农作物品种东部区以大豆、玉米、高粱、谷子、小麦、油菜为主;中部区以小麦、玉米、马铃薯、莜麦、胡麻为主;西部区以小麦、玉米、油葵、甜菜为主。东部区由于雨水较多,土质较肥沃,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即使旱作产量也较稳定,而且效益较高,成本较低;中部区由于地上、地下水都比较贫乏,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生物产出水平不仅低,而且极不稳定;西部区降水量小,属无水即无农业区,但有得天独厚的黄河过境水,凡有浇灌条件的耕地或人工草地,生物产量高且稳定,可成本相应要比中部区高。

2.2.3 土地利用的农牧林交错性

农牧林交错区位于种植业用地区和牧业用地区之间,是种植业向畜牧业的过渡地带,共有旗(县、市、区)16个,土地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4.9%,耕地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3.4%。这种土地利用的农牧林交错,表现在宏观上由于气候的半干旱性,中观上地貌的梁原性,微观上物质的多样性,以及人口的蒙、汉多民族居住性,由于气候、地貌、土壤、人口、民族构成的交错,决定了宏观-微观的农牧林交错带与交错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斑块分布的特征,即农林、农牧、农牧林多种类型的交错。

2.2.4 牧草地、未利用土地比重大,土地利用表现出宏观原始性

内蒙古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土地利用一直以牧用为主。近一百多年来,虽然农业从不同方向向草原渗透,但由于历史、自然条件及民族习俗等种种原因,目前的土地利用结构仍然以牧草地利用为主,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7.67%,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其次是未利用地,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5.71%,表现出土地利用的原始性。

2.2.5 人均用地占有量的总体富裕性和地区差异性

全区2000年人均土地面积4.8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32公顷,人均林地面积0.86公顷,人均草地面积2.81公顷,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内蒙古土地人均占有量总体的富裕性预示着土地的可开发潜力还较大。从地区看,全区各盟市人均土地可划分出四个数量级,即人均0.67公顷以下,有呼和浩特市、乌海市、包头市;0.67~6.67公顷,有赤峰市、通辽市、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兴安盟;6.67~66.67公顷,有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66.67公顷以上只有阿拉善盟。可见,人类开发土地与人口密度有很大关系。

2.2.6 土地利用率高,土地生产效益低

全区已利用土地为9735.42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4.29%。其中农业用地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2.85%,非农建设用地占全区用地总面积的1.44%,未利用地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5.71%。土地利用率比全区平均利用率(74.2%)高10个百分点,但土地生产效益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土地的单位面积产值,内蒙古为1212.73元/公顷,全国为2516元/公顷,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8.20%。

3 农耕地分等结果分析

3.1 分等结果

据2003年进行的农耕地分等结果,全区耕地总面积为7591634.08公顷,共分为12个等别。其中一等耕地有3529726.56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46.49%;二等耕地有1564225.25公顷,占总面积的20.60%;三等耕地有763148.87公顷,占总面积的10.05%;四等耕地有657021.29公顷,占8.66%;五等耕地有348677.24公顷,占4.59%;六等耕地有308345.82公顷,占4.06%;七等耕地有223104.53公顷,占2.94%;八等耕地有107440.85公顷,占1.42%;九等耕地有59628.15公顷,占0.79%;十等耕地有18468.52公顷,占0.24%;十一等耕地有10622.42公顷,占0.14%;十二等耕地有1224.58公顷,占0.02%。

3.2 等别分布特点

(1)全区四等及四等以上农用耕地面积1734542.40公顷,占农用耕地总面积的22.85%;三等及三等以下农用耕地面积占农用耕地总面积的77.15%。表明自治区农用地总体质量不高,多为中、低产田。

(2)高等别的农用地集中分布在河套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嫩江西岸平原及城郊结合部,以及黄河、西辽河、嫩江及其支流沿岸,占全区七等及七等以上耕地面积的90%以上。是全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力高,水资源丰富,农田基本建设好的水田、菜地和水浇地的集中分布区。低等别的农用地境内分布比较普遍,较集中的有大兴安岭南端山地、老哈河-教来河中上游丘陵台地、阴山南北丘陵台地、准格尔-和林格尔黄土丘陵及鄂尔多斯高原区,主要为无灌溉条件的旱耕地及坡耕地。

(3)从地域组合结构看,东部区农用地总体质量高于中西部地区,灌溉区高于旱作区;大兴安岭—阴山山脉为界,农用地质量东、南旱作区高于西、北旱作区。河套平原、西辽河平原、嫩江西岸平原、土默川平原7~12等耕地面积5924119.93公顷,占全区7~12等耕地总面积的79.64%;城郊结合部7~12等耕地面积27353.81公顷,占全区7~12等耕地总面积的6.51%;黄河、西辽河、嫩江及其支流沿岸地区7~12等耕地面积7370.05公顷,占全区7~12等耕地总面积的1.75%。

(4)从地域组合特点分析,全区好的和较好的耕地集中分布区的基本特点:①地形普遍平坦,土层深厚;②土壤质地多为壤质或偏黏性质,有利于耕作和土壤保肥;③原始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耕性较好,有利于农耕作业;④水资源条件,水利设施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水平较高;⑤农业历史较为悠久,使用者有良好的培肥土地的习惯,使耕地已进入良性循环的使用阶段。

3.3 等别的影响因素

3.3.1 农耕地受土地限制因素的影响

全区农耕地等别限制因素主要有:有效土层厚度、地形坡度、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水利条件等。不同的土壤类型、有效土层厚度、地形坡度、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地势及水利条件等,都是造成农耕地等级差别的因素。

3.3.2 农耕地受自然质量因素的影响

由于全区从西到东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资源差异很大,如土地资源的多样性,气候的逐变、热量递增、水资源占有的不均匀性,都是造成农耕地等别的差异。

3.3.3 农耕地受管理方式和经济水平的影响

分等中有一个重要环节是土地经济系数的计算。土地经济系数是土地投入与产出水平的一个检验,不同的农业生产者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经营方式,因不同的经济生活水平,对土地的投入也各不相同,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文化素质的差异,都是造成农耕地等级差别的原因。

4 农耕地在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农耕地耕作粗放,产量低而不稳

由于自然条件以及沿袭下来的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习惯,所以农用地科技含量较低。主要表现在耕地中旱作地多、低产田多、坡耕地多,由于风蚀、沙化、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肥力低下,耕地产量低而不稳。

4.2 农业生态条件恶化

多年来由于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乱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风蚀沙化加剧,大部分旱地缺乏必要的耕地保护措施。使农田土壤劣质化,水分、养分严重失调,肥力下降。据调查,第二次土壤普查距今20年,土壤有机质、全氮降低30%以上,速效钾降低20%以上。遇灾就减产,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由于土地生产力低而人口不断增加,集约利用水平低,只有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形成了生态和经济的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3 旱地农用投入少,农田基本建设滞后

对农田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偏少,每年施农家肥料的面积约占播种面积的2/3左右,而且亩施用量少,仅1000千克左右,每亩使用化肥8千克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区水资源短缺,90%的耕地无灌溉条件,典型的旱作农业区。长期以来,对旱地农业特点认识不足,在水源缺乏、坡耕地多的旱农区没有把扩大水浇地作为改善生态条件的主攻方向,而忽略了以“蓄水、保土、养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所以大部分旱地没有得到根本治理,农业水利设施条件无明显改善,旱地农业生产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4 种植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多年来种植业内部结构变化不大,粮豆作物和经济作物比例始终悬殊,经营观念不能紧跟经济发展的速度,大部分农民对种植品种、种植技术等新的经营方式不能很快接受,所以对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活跃市场,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5 合理利用农耕地的对策

5.1 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做到近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结合。对风蚀、水蚀严重和坡度在15度以上的坡耕地要合理规划,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保护生态,发展农区畜牧业,突出抓好产业化,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调整产业结构。

5.2 增加农业投入

针对全区农耕地存在的问题,加大投入力度,包括资金、劳力、科技等。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合理利用土地,鼓励农民在培肥地力上下功夫,科学使用化肥,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认真贯彻国家《耕地保护》条例,严禁滥占耕地。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5.3 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在广大旱作区,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挖掘水资源潜力,旱改水;在不具备条件的地区,推行等高耕作种植技术,建设等高田,有效拦截天然降水,努力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化肥利用率,突出解决“旱”的问题。

5.4 发挥区域优势,建设专业化生产基地

根据全区的水域特点分区布局,突出抓好优势作物,一是建立优质水稻基地;二是建立优质马铃薯基地;三是建立优质玉米基地,四是建立优质蔬菜基地。通过对全区农耕地分等,把土地自然和经济两方面属性进行综合评定,目的是为农村地籍管理,农用地的使用流转、确定农用地征地补偿、土地使用税及合理利用农耕地,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为全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5.5 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依据,为农用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提供依据,为城市建设征用土地及其补偿提供合理标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