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辽西会拥有如此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

如题所述

‍‍

辽西是辽宁省欠发达地区,但是辽西的古生物化石近年来却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走红世界。那么辽西的古生物化石有哪些特点呢?辽西化石以种类多,数量大,品相好最为突出。辽西古生物化石断代大约在中生代的早白垩纪。时间在1.25亿年左右。这些古生物化石包括了20多个生物门类,可以说囊括了整个中生代的所有生物门类。难怪很多中外古生物科学家把辽西称为古生物化石王国,世界化石宝库,中生代的庞贝城。这些美誉说明辽西化石资源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绝无仅有。被世界科学界公认为20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发现。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科学家根据辽西古生物方面的研究和发现,在美国,英国的《自然》和《科学》两个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就达30余篇。成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亮点。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已有美、加、英、法、德等50多个国家500余名生物学家前来考察,国内专家达数千人次。辽西已成为全球古生物研究中心。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很多古生物研究成果问世。辽西古生物如此丰富的首功要归功于辽西地区中生代所处的地理位置。许多研究证明2.5亿年前,地球刚进入中生代时,古代的各大陆位置松散的处在赤道的位置上。从那时开始各大陆板块开始漂移,但是漂移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首先是南极板块、印度洋板块,大洋洲板块原来结合较紧密在一起的,向南漂移,而亚欧板块却漂移较慢。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1.25亿年前,即中生代早白垩纪的时候,辽西地区仍在赤道附近,最起码也在北回归线以南的位置,而不是今天的北纬40度的位置。而在1.25亿年到0、65亿年这段时间亚欧板块却漂移较快,这主要是由于印度板块离开极板块和大洋洲板块背上激烈撞击亚欧板块加快了亚欧板块的运动速度,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也就是那时形成的。而到了0.65亿年,即中生代白垩纪结束时大陆漂移终于结束,辽西地区也终于定格到今天北纬40度的位置,成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中纬度地区。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出1.25亿年前的辽西地区气候温暖潮湿,雨水丰沛,湖泊连接,植被发育较好,当时的生态环境比起今天的亚马孙热带雨林也毫不逊色。笔者就曾经在这里捡到过0.7米长的热带海洋生物砗磲的化石。这就是辽西地区古生物化石富庶的最重要的原因。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23
‍‍

我们在中学地理教材上说道辽西地形特点时总是说辽西地形是以起伏较小,海拔不高丘陵为主。那么这些丘陵地形的形成一定早于中生代,博主在这一带也曾发现二叠纪生物化石。这些丘陵地形也有力的印证了许多科研人员的早中生代时的辽西自然环境‘淡水丰富,河湖密布’的说法。我们从中可以分析出,辽西的淡水丰富并不是像长江流域五大湖那样水面平坦,一片汪洋。而是被这些小山丘分割成许多湖泊和河流。而这些起伏不大的小丘陵高处就露出水面,这颇有点水上小洲的意味。由于那时温度和水分非常适宜,这些高出水面的陆地植被非常好,苔藓、蕨类,苏铁,松柏银杏等遍地都是,非常茂盛,被子植物也开花结果,崭露头脚。这就为恐龙等动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当然,说是小洲,许多地方的水位并不是很深,大多数动物完全可以从这个小洲迁徙到另一个小洲上去。 到此我们可以看到,辽西地区早中生代繁荣的生物群与辽西的丘陵地形是密不可分的。而辽西发达完整陆相地层与这一点也是密不可分的。 

‍‍
第2个回答  2018-01-23
‍‍

单从辽西地区的纬度方面来说明辽西古生物群繁荣丰富是不够的,因为与辽西处于同一纬度的地方很多。那么这第二个因素就应该是地理位置和地貌状况。有学者认为中生代白垩纪前许多大陆都淹没在海洋里,而辽西地区首先浮出水面,而且辽西地区有丰富淡水资源。我觉得这种说法未必全面。难道那时辽西地区地势最高吗?其他地区淡水资源不够丰富吗?还是辽西地区具备上述两个因素,其他地区只具备一个因素?我觉得加上辽西地区的地貌状况说服力才更强一些。其实辽西珍贵丰富的化石资源主要集中在朝阳市的五县二区和锦州的义县、葫芦岛的建昌县这个范围内。我们认真仔细一看不难发现,这个范围的东面和南面是辽西走廊至渤海,显然地势不高,而西面和北面主要是内蒙古高原,地势越来越高,逐渐向内陆过度,很多资料显示当时的辽西走廊还淹没在渤海之中,建昌和义县以东很少发现恐龙类的爬行类动物化石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可以看出这一地区海洋性气候明显,而东部北部则逐渐过渡到陆地气候。而且这一地区正处在渤海湾内,高纬度的急剧气流和海洋上的急剧气流影响较小,长时间保持在一个相对优质的小环境内。在这样的环境内生物不繁荣生长才怪呢。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