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工作”用文言文怎么说

如题所述

“工作”用文言文的表达:

1、”劳作“

劳作的意思就是在干活,如辛苦劳作。现在和过去对劳作的理解不尽相同。旧时“劳作”指的是小学生上手工课或进行简单的体力劳动。现在泛指体力劳动操作。

如:李大钊 《由纵的组织向横的组织》:“凡是劳作的人,都是高尚的,都是神圣的。”

2、”谋生计“

这句话出自《鬼谷子》谋篇第十。“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这句话解释:所以,变化产生事端,事端引出谋略,谋略需要计划,计划需要议论,议论导致辩说,辩说就有采纳。采纳就生摈弃,于是就形成制度,用来制约事端。

3、“谋事”

“事”指的是职业,谋事指的是找职业。

比如“舞阳侯樊哙者, 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史记》”

这句话解释: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事在这里等同于名词“职业”。

4、“差”

差遣——被分配一个工作岗位。

差人——意味差遣某人去做某件事。

差役——被官府指派到某个工地服劳役。

差使——在工地上被工头使唤。

出差——离开工地单独去办事。

5、“业”

古代文言文中“业”也可以解释成“职业”的意思, 又有“使从事于,以?为职业。”的意思。

具体可以参考“民卖茶资衣食,与农夫业田无异。——脱脱《宋史》”

这句话解释为:百姓靠卖茶来养活自己,和农夫耕田养活自己是没有区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工作 (汉语词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12

工作一词,在文言文里是说劳作,形容动词,意思就是在干活,如辛苦劳作。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例如:农民辛苦的劳作,只为个好收成。只有劳作才能得到收获。大家辛苦的劳作换来了成功。看到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是我明白粮食要爱惜,不能浪费。

    20世纪之后,在中国,文言文的地位逐渐被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语的资格。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当代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在“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包含了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