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

《诗经》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兴句与之后所咏之词没有意义关联?

一)先秦至两汉文学
首先介绍文学史的学科性质及中国文学史的基本特点、学习目标.概述先秦至两汉文学发展的大势.然后依次讲述下述内容:神话与上古歌谣、《诗经》、春秋战国诸子散文,史传散文、楚辞、两汉辞赋、两汉散文、汉乐府诗与汉末文人诗.在本段教学中,着重阐述中国文学渊源久、成熟早、人文精神突出等要点.在教学方法上以揭示文学艺术性为主、同时也根据先秦、两汉文学的特点,较多地采用古汉语的教学方法.
(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学精神的自觉时代,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开始确立以文人文学为主体的时代.本时期的文学发展,阶段性明确,常分为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文学、东晋文学、刘宋文学及齐梁陈文学、北朝文学、隋代文学等专题.在教学上,本段文学的讲授要点为:①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之研究.②文学审美价值的自觉以及文学艺术形式不断发展的趋势.③魏晋南北朝文学之特性及其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
唐代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全面成熟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诗歌艺术达到空前的发展,创造了绝妙的、出神入化的艺术风格.就整个唐代文学的发展来看,又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本段文学的教学,突出大家、名家,尤其是对李作家作品,诗文大家如李白、杜甫、王维、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煜等大家,分别对其生平、思想、艺术各方面作系统的介绍.唐诗与唐文的艺术分析为本段教学的重点.
(三)宋元文学
宋代文学的发展成就是多方面的,宋诗继唐诗之后,另开一代诗风,词体到宋代发展到高峰,成为宋代文学对文学史最重要的贡献.另外文言小说、话本小说、戏曲,在宋代也都有很大的发展.从时间来看,本段又分北宋文学与南宋文学两大部分.本段的教学要点:宋诗风格形成的过程、宋诗与唐诗的关系、宋诗艺术之评价.词与音乐之关系及其演变,词之美学风格.宋代的市民文化与民间词、剧曲.
元代为我国戏曲文学的成熟期,杂剧与散曲都有较高的成就,同时正统的诗、词、散文也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段的教学重点:南北戏曲之发生及渊源、元杂剧兴起的社会背景、杂剧艺术、散曲艺术.
(四)明清近代文学
明代在诗文、戏曲、小说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传统诗文方面,本期文学发展的特点一为复古思想突出、二为流派现象突出.教学内容中将对明代诗文的各流派作系统的介绍.小说方面,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的作者、成书、思想、艺术作全面的介绍.戏曲方面有吴江派、临川派等,对汤显祖及其戏曲艺术成就作全面的介绍.
清代是我国古典文学很辉煌的终结期.清诗、清词的成就,都超越元明,有复兴唐宋诗词之气象.戏曲、小说也堪为元、明戏曲之殿军.本段教学主要内容有:清初诗文、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聊斋志异》及清代文言小说、《儒林外史》与中国古代的科举、文官制度.《红楼梦》的小说艺术.
近代文学为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化的转型期,其主要的性质仍属于古典文学的范畴.一般以龚自珍为近代文学的开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04
“兴”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朱熹解释“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是托“草木鸟兽以见意”的手法。“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兴”是以情寓于意象。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别。
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是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实在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我们诵读时仍然感到情趣、意境、画面、氛围的协调与和谐,似乎有一种隐隐的、意象缥缈着的“无我之境”。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有些“兴”句与之后所咏之词象征意义的关联很明显,是“有我之境”。但由于“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 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兴句与之后所咏之词在意义关联上有的紧密、有的遥远,有的缥缈。或在意在象,或在情在境,或在思在理,或在音在节,或在时在空,不一而足。
第2个回答  2020-02-28
这个问题百度一下就好了,不过通过帮你找答案我也温习了一下赋比兴~
总之“兴”主要是用来起句,调起情绪就可以了,不一定和所咏的事务有所联系。下面是复制过来的,我觉得看完也就懂了。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兴即烘托、衬托,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兼有了比喻、象征、烘衬等的手法,但正因“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第3个回答  2020-02-23
有由于“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一般用于篇章的开头。例如《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诗经•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是不是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2-23
文学历史悠久,很多名人都会写文章,他的那些好的文章流传下来,那就是文学鲁迅先生的文笔非常好,所以说大家非常崇拜他,而且中国的诗经啊,什么都是有古老的遗传下来的,很多年了,有些人特别喜欢,所以说人才能使人萱草文采,使人加像文人一般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