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

如题所述

1、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每一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都逐渐地、持续地发展着,由较低水平到较高水平。

2、心理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即整个心理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个别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顺序。如儿童的思维总是从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

3、心理发展过程呈现出许多阶段,前后相邻的阶段有规律地更替着,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准备了条件,从而有规律地过渡到下一阶段。

4、各个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的发展速度不完全一样,它们达到成熟的时期也各不相同。

5、心理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如儿童知觉的发展是记忆发展的前提,而记忆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知觉的发展。

6、心理发展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心里发展的基本理论:

1.心理发展学的演变

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在个体的一生中,其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不断变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变化都可以叫做心理发展。例如,身体一时有病或疲劳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偶然变化,就不能称之为心理发展,只有在个体身上发生的那种有规律的心理变化,才能称之为心理发展。

2.个体心理发展与种系心理发展

科学已经证明,动物有机体在进化过程中,随着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即活动的发展,动物心理就由感觉阶段发展到知觉阶段,最后发展到思维萌芽阶段。具有思维萌芽的古代类人猿的一支,由于劳动和语言的作用,就逐渐转变成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具有意识的人类。人及其意识在形成以后的一、二百万年间,由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阶级斗争的进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心理不断地向前发展;反过来,人类心理的发展又推动实践的前进,改造客观世界和人的自身,创造出日益进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改善人体的结构和机能。K.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

3.心理发展与生理成长

发展与成长虽然经常混用,但严格说来二者有所区别,成长是指个体生理上的变化,而发展则指个体心理上的变化。然而,这两种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在个体的一生中,整个身体所有的系统、组织、器官的结构和机能,有一个生长、成熟、衰退的变化过程。个体生理上的成长,沿着由头至尾、由躯干至四肢的方向进行。个体的形态与身体各部分比例的改变有力地表明了这一点。 身体是人的物质实体,脑是心理的器官。所以,生理上的、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的成长变化,对于心理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儿童脑的成长很快,脑量增长十分迅速。个体出生时,其脑量只及成人的四分之一,九个月时为成人的二分之一,到两周岁就已达到成人的四分之三,而到七岁时则已是成人脑量的十分之九了。个体生理成长为其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随着儿童的身体特别是脑的成长,他们的学习、记忆、思维的能力就日益增进,其兴趣、态度等亦在不断变化。

4.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般的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主要的是表现在受教育者智能和个性品质的发展两个方面。智能主要的是指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它表现在受教育者的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如认识客观事物的敏捷、正确、深刻和完善的程度,概括和抽象水平,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一个人的智能发展虽以脑的发展、成熟为自然条件,但主要的是在生活条件特别是在教育条件下实现的。教育在智能发展中是起主导作用的。教育影响智能的发展是以掌握知识、技能为中介的。掌握知识、技能是智能发展的主要的和必要的条件,但智能发展不等于掌握知识、技能。智能发展是指心智活动本身所发生的质的变化,它有其本身的特点和过程。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智能的发展,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在不断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相应的心智活动方式不断地改造和完善,才能达到心智活动的质的变化,达到智能的发展。在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上,教育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受教育者的个性品质的发展过程,也和智能发展过程一样,主要是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逐步实现的。

5.心理发展的动力

个体的心理是在其生活、活动、实践中,即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客观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不能机械地、直接地决定心理的发展,它们是在人的积极活动中,通过主体的内部条件而起作用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心理发展同所有事物的发展一样,它的根本动力是其特殊矛盾、内部矛盾。但是,由于心理现象的特殊复杂性,在什么是心理的内部矛盾的问题上,则有不同的看法。苏联一些心理学家,如Г.С.科斯秋克等从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的原理出发,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特殊的,这个过程不能直接地从外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中引导出来,好像行为主义的代表者们所做的那样。环境和教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其心理发展的源泉则是他们所固有的内部矛盾。产生于儿童生活中、他的活动中、他和周围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的内部矛盾,即由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这个发展的原动力。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谈论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就会掩盖心理发展的外部和内部条件的统一,从而会容许对心理规律作非决定论的解释。

6.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心理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它是通过量变而达到质变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新质否定旧质的过程;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的过程。个体心理发展表现出一些带普遍性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每一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都逐渐地、持续地发展着,由较低水平到较高水平。②心理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即整个心理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个别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顺序。如儿童的思维总是从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③心理发展过程呈现出许多阶段,前后相邻的阶段有规律地更替着,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准备了条件,从而有规律地过渡到下一阶段。④各个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的发展速度不完全一样,它们达到成熟的时期也各不相同。如感知觉、机械记忆等早在少年期之前就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而逻辑思维则需至青年期才有相当程度的发展。⑤心理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如儿童知觉的发展是记忆发展的前提,而记忆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知觉的发展。知觉为思维提供具体的直观材料,这是思维发展的基础,而思维的发展又完善了知觉,使之成为有目的的观察。⑥心理发展有明显的个别差异。由于人们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不尽相同,遗传素质也有差异,所从事的活动也不一样,心理发展的速度和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也是因人而异的。这就造成了同一年龄阶段上的不同儿童在心理上的差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