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理发店找不到“女Tony”了?

如题所述

36氪 2022年5月29日12:52 36氪官方账号 关注复古与摩登,“两头”走红的女Tony
理发店里总能找到顶着总监、设计师头衔的阿杰或者Kevin老师。大家常常调侃的Tony老师,也是男性的英文名。
女Tony都去哪了?
似乎她们的印记只留存在于后浪们的童年——开在家附近的理发店里,总有那么一位和蔼可亲的阿姨,触摸、剪短、打薄过你的头发。
49岁的冉素丽便是其中之一,仍在营业着的阿姨级别理发师。
冉素丽的便民理发店,在北京西城区里仁街上的平房区里已经开了15年。这类藏在居民楼底、胡同中间的理发店,你很难在点评网站上找到,老板大多就是理发师本人,她们上了年纪,并不爱打扮,普通得你难以辨认她们的职业身份,甚至可能就是你在菜市场买菜擦肩而过的阿姨。
来店里的,原本大多是小区里的老顾客,常光顾的都混成了熟人,小区邻居们,谁的头发这几年白得厉害,冉素丽恐怕是最知情的人。
但这一年,来店里的年轻姑娘们渐渐多了起来。小红书上的走红,给冉素丽的店带来了新顾客。
"就是去年一个美女给我说,阿姨,我把你发到小红书上面了,好多人点赞哦。我当时就问她,美女,什么是小红书啊,你还写书吗?"冉素丽这么讲起自己走红的经历。
许多女孩想烫复古卷发,而这家老店"有那个年代的味道",特意来打卡。早上9点半,是冉素丽的开门时间,不到10点,便会有网上预约的顾客上门。
"我就是蛮喜欢和你们年轻的姑娘在一起,这个屋子都变漂亮了。"冉素丽厚道、活泼,总能和顾客打成一片。午饭时刻,她还会为店里的顾客订餐,贴心的照顾对方的口味,问上一句,"美女,你吃不吃辣呀?"
这间便民理发店,只有三个座位,摆了一张约1.5米长的小沙发供顾客等待,洗头的区域只放了一张凳子,顾客需要弯下腰去。这间上了年纪的老店平日里只有冉素丽和另一位理发阿姨工作,周末她会找熟人来帮忙。这家店的主营业务就是普通剪发和烫发,普通剪头男士30元,女士38元,烫发则分为280、300、380几个档位。
小店从头到脚都谈不上时髦,冉素丽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Tony,她不好意思的笑笑,"阿姨都是老古董了,不懂你们年轻人说的东西。"
不过,时髦的秘密藏在冉素丽的手机相册里。她积攒了几百张为女顾客拍摄的照片,这是她在做完造型后拍下的头发的形态,浓密绽开的小卷,颇有上个世纪的复古风情。这些照片成了她每次开始烫发之前给顾客的参考,“你想要什么样的,我这里面都有了。”
与有着近三十年理发经验的冉素丽相比,在七个月时间内速成了理发技术并开了一家理发店的唐馨,绝对是理发界的萌新了。
唐馨的店在深圳坂田,叫未来·Hair Salon,4月16日刚刚开业,开在了学校和小区三岔路口上。大概二十平米的店面,三个剪发位,两个烫发位,客人面前的镜子里,嵌入了白色的灯泡,灯亮起来,映照得每个人的脸都亮堂堂的。
这间新店面向年轻人,极具摩登气质,店里的发型老师们也精通于时下最流行的发型,八字刘海、公主切、纹理烫、法式烫......他们都能依照对照片的感知和学到的手法满足顾客的要求。
客人就没有断过,因为太忙了,新店的墙纸还没贴完就正式营业了。新店开业的同时,作为老板的唐馨正在一个美发学校刻苦学习,备考中级美发技术资格考试。
一年前,她还是深圳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程序员工作给了她不错的薪资,有了一笔还算充足的积蓄,但唐馨就是觉得自己"坐不住了"。她认为自己不适合长时间在电脑面前坐着干活,现在也没有赚钱的压力,"想更自由地去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
2021年9月,做了4年前端工作的唐馨决定辞职换行,当时她的想法是,去做幼儿教师或者小学教师,但在仔细考虑之后,她认为自己更适合服务类的工作,就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美发行业,"想让每个男孩女孩找到最美的自己"。
接连报了零基础培训班和总监课程班,一把好点的剪刀也要花上一百多,她至今已在美发培训上投入了两万左右。
唐馨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转行的经历,得到了超过4000次点赞。
一位是拥有时代感的复古,一位是半路出家的摩登,冉素丽和唐馨正是代表了在社交网络上受欢迎的女理发师的两头——
老一辈的女理发师,为了养家糊口学一门手艺,在发型审美并未爆发多元需求的年代,以便宜的价格吸引顾客;而年轻一代的女理发师,进入行业多半抱有对"美"的执着,学习的技术花样变多,还要掌握在社交媒体上经营的本事。
但在今天,美发行业的男女比约为9:1。有人在唐馨的社交账号下评论,“我特别需要女理发师,现在的理发师基本都是男的……”这条留言得到了72个点赞。在微博,也常常有用户分享理发失败的吐槽。一位女网友被男理发师剪错刘海之后,认为男生很难get到自己的审美点,发出了哀嚎,她写道:"世界需要女Tony!"
碰见女理发师的概率太低了
作为有近30年理发经验的老理发师,冉素丽也感受到了行业里"好像女孩子越来越少了"。
来自重庆酉阳山区的她是最早的那一批北漂。1989年,16岁的冉素丽听说政府有扶贫帮助,提供去北京打工的机会,就跟着一批年轻人离开了山区。"那个年代出来,转了不知道好多趟船和车,也不知道过了多少天,稀里糊涂就来了北京,感觉像被人贩子卖了一样。"
来到北京后,她开始找工作,在厂里做零件,餐馆端盘子,批发卖服装,攒些钱后开了玻璃雕刻厂,但因为没有文化,"被人骗嘛",厂子也没能开下去。后来,她打算学一门技术,1995年,她用所有的钱去报了美容美发的班,一共6000元。她选择了把理发当做谋生的手艺。
半年后,冉素丽技术学得差不多了,她找到了一位"师傅",开始做学徒,那个年代,学手艺都要非常虔诚,"我得给他做好吃的,天天都哄着他,还得跟他交钱。"
在90年代,冉素丽想要混出来,得承受巨大的行业压力。"一起学的人很多,但最后开店的不多。那时候理发名声也不太好。"那个年代,理发师不算是一个体面的职业,而对于女性来说,她们还要额外承受"发廊妹"的偏见和暧昧揣测。
好在冉素丽活泼开朗,也能吃苦。在理发店打工不到一年,店老板看她干得不错,把海淀区一家做不下去的理发店盘给了她。冉素丽生意做得不错,但不到一年,这家店就拆迁了。"拆迁让我手里有点钱了,然后就从海淀那边开到这边来了。"冉素丽后来招过四五个小工,只招女性,与她们同吃同住。到现在,还有一位也来自重庆的阿姨仍在跟着她干活,冉素丽也包吃包住——这也是那个年代延续过来的规矩。
冉素丽的店里只有女性帮工,都是那个年代学理发认识的好姐妹。她们中间,有人已经不做理发行业了,但手未生疏。"她生了孩子之后,就有几年没做剪发了,现在做美容了。"冉素丽介绍店里一位周末常来帮忙的阿姨,她在店里利落地为男士剪发,15分钟就已经剪完三位顾客。她没有系围裙,只身着一身常见的粉色的美容院工作服,看得出眉毛纹过的痕迹,嘴上还涂了深色的口红。
因为结婚生子,许多女性暂时退出或者不再做理发师,这种情况在行业里非常普遍。
今年20岁的林杰,初中毕业就开始学美发,当了6年理发师的他,见过的年轻女性理发师屈指可数。他读的职高美发班里,一共三十多个学生,只有四个女孩子。按照正常的晋升路径,从进入行业开始,要经历学徒—助理—发型师的过程,在中间,快的一年,慢的需要三四年,而一开始基础学徒能做的就只有洗头。他在职高的女同学们会选择上手周期更短,也更为轻松的美甲、美容行业。
"药水、染发剂,会对女生有点伤害。而且再比如说一个女生她到二十七八了,她已经做到了开店这一步,她得结婚、生孩子,这种情况下她就得回家,待一年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