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火烧圆明园后,还有那些耻辱?

如题所述

很多啊,整个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火烧圆明园后,比如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1900八国联军再次攻陷北京,次年签订辛丑条约,袁世凯时期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太多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08
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
第2个回答  2020-02-08

咸丰十年(I860年)10月18日夜里,一向静谧的北京西郊却颇不平静。圆明园一 带火光冲天,烈焰飞腾。在火光的照耀下,影影绰绰看到无数太监宫女哭声震天,东奔 西走,试图躲避回禄之祸。大火彻夜不息,足足燃烧了两天两夜,甚至深秋时节凉爽的 空气也被大火烤得干燥而灼热。当笼罩在圆明园上空的滚滚浓烟逐渐散去,只剩下余火 在废墟上毕毕剥剥地发出微响,住在附近惊恐万分的老百姓才敢悄悄从家中出来一探 究竟。他们惊讶地发现,昔日戒备森严的皇家禁地,已经是墙倒屋塌,宛如人间地狱一 般。此时在北京城内,得知此事的恭亲王奕圻,早已经面色发白,两腿发软,如一滩烂 泥般瘫在军机处的地上……

“火烧圆明园”,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永远都是耻辱的一笔。

众所周知,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中国,光天化日之下就对圆明园进行大肆的抢掠,最后竟然还一把火烧了圆明园。在这场抢掠放火的行动中有很多我们都不知道的细节,但是有几个错误必须要纠正。

第一就是法国仅仅只是参与了抢掠圆明园,并没有放火烧掉它。众人常说是英法联军烧掉了圆明园,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说法。在很多的书里面都写着抢掠圆明园的是英国和法国,但是烧掉圆明园的却只有英国而已。

其实,在抢掠完圆明园后,英国和法国就要不要烧掉圆明园的这个问题发生了争执,英国坚持要烧掉圆明园,而法国却不同意。法国认为没有烧掉圆明园的必要,所以多次劝说英国,然而英国却一意孤行,最终还是烧掉了圆明园。

在清代的时候,外国使臣到中国进行谈判、通商、旅游以及想要建立外交关系的的时候,可以驻中国使领馆,但是按照中国的礼节,所有的番外使臣见到皇帝都必须行磕头礼。

1856年,英国使臣代表巴夏礼率领39位使臣一同进入中国进行外交谈判,并提出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清政府都同意签约。但是却不能容忍英国使臣不行跪拜之礼,且就跪拜皇帝的问题上,双方僵持不下,巴夏礼果断的拒绝这个要求,并且没有给清政府商量的余地。皇帝不满,于是将英国的39名使臣全部逮捕扣押,且满清皇帝下令对这些使臣进行残忍的凌虐,百般拷打。尽管最后使臣代表巴夏礼并未被处死,但在一个月后,满清政府被迫释放这些英国使臣的时候,39人中已经有21人被凌虐致死。

1860年,英国为了报复满清政府这一行为,派遣英国全权大臣英国额尔金伯爵攻打北京城。且额尔金伯爵认为圆明园是咸丰皇帝最为喜爱的园林建筑,他认为咸丰皇帝将圆明园视为圣地,所以他认为只有烧毁圆明园才能达到对满清政府的报复,才足以泄愤,于是下令火烧圆明园。

咸丰十年八月二十四日,英法联军进军圆明园,先是抢一些珍贵的宝物,后一把大火开始火烧圆明园。这个时候还留在圆明园的常嫔赫舍里氏因受惊吓而死,享年53岁。

常嫔赫舍里氏死后,咸丰帝得到了这个消息,非常的气愤,但因时局动荡,也是没有办法,再加上当时的英法联军还在圆明园烧杀掠夺,留京办大臣无法进到园内安置这位道光帝的遗孀,只能任由大热天的常嫔赫舍里氏陈尸园中,不能入殓。咸丰帝也是很无奈,最后下旨一切从权从简。

这位道光时期的常贵人,这个一生没有生育子嗣的可怜女人,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惊吓而死,死后因为时局关系,不得已陈尸园中。后在咸丰帝的旨意下,从简办理她的入葬。

据史料记载:咸丰帝一筹莫展,下谕旨曰:“从权将就,断不准迹涉铺张,致滋他变。”承办人员哪还敢铺张,连工部都没有知会,便雇了几十名人夫,也不设仪仗,只用大红蟒缎罩住彩棺,匆忙入殓。然后,用32人夹杠,乘着夜色,抬到田村暂安处,草草掩埋。

如果这位常妃赫舍里氏死于太平时期,葬礼再简朴也不至于草草掩埋。她一生除过道光帝在位时期做贵人的几年间,到咸丰帝继位,虽然咸丰帝晋尊她为皇考常嫔,但因为她一生无子嗣,都在后宫中默默无闻的熬着日子,后又因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被惊吓而死,这个女人也算是一个不幸的可怜人。死后,因为英法联军还在圆明园大肆的烧杀掠夺,不得已咸丰帝下旨草草的将她掩埋。

如果不是与圆明园扯上关系,这位常妃赫舍里氏与道光帝的其他不得志的嫔妃一样,会寂寂无闻的随历史而消失。可见圆明园让她命丧于此,也让她被历史记载,永远的留在这段历史中。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清朝最伟大诗人的龚自珍,但是他的儿子做了一件令他遗臭万年的事。他的儿子龚橙,也叫龚半伦。引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之后有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相传,他的父亲龚自珍由于和某位王爷的小妾有私情,被人用毒酒毒死,死前告诉龚橙是满人害死了他,所以龚橙对满人有着怨恨,对于火烧圆明园的事就没什么客气奇怪的了。

将龚橙与火烧圆明园联系起来,有一个演变过程。最早记载有汉奸引洋兵入圆明园的是王闿运,他记云:“夷人入京至宫闱,贵族穷者,偶率奸民,假夷之名,遂先纵火。”但他未明说“贵族穷者”及“奸民”是谁。后来,刘成禺在《世载堂杂忆》中说;“龚孝拱,字橙,号匏叟,仁和龚自珍子,英人攻天津,广州,威妥玛尊为谋主,多用其策。”于是,龚橙因威妥玛“多用其策”,落下了汉奸之名,但与火烧圆明园还无甚关系。至刘叔问为《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写跋文时说:“初有奸人龚孝拱者,至庚申京师之变,乃乘夷乱,导之入园,纵火肆掠。

从此,龚橙就成了引英军入圆明园的元凶了。但是,这一重要的史实,在最初的记载中却完全找不到根据。首先,是当年的侵略者的回忆录中没有提及,如英军书记官斯文侯记叙说:“当夕阳西下时,有联军想进园,被门监多人所阻,乃格斗,杀门监,一哄而进。”

第二,清廷留在京城的大臣如恭亲王奕欣、僧格林沁、瑞常等在火烧圆明园之后给咸丰帝的奏折中,也未提到龚橙引洋兵入园之事。

第三,当时的清人著作中亦未言“奸人引洋兵”,如陈康祺《郎潜纪闻》:“咸丰庚申,西事孔棘,津门被兵,付之回祝。”第四,当时留京的官僚的日记中,详细地记载北京城里对火烧圆明园的传闻,也未提及龚橙引洋兵事,如翁同和《翁文恭公日记》、李慈铭《越缦堂日记》。日记是自己看的,应是有闻必录,未记龚橙,说明后来所说龚橙引洋兵入园事值得怀疑。

其实,在三四十年代,已经有人为之雪冤。有说洋兵是按地图进入,并无“奸民”引导,有人说,确有奸民作伥,但系无名之辈,并非龚橙。

这位下令放火的英军指挥官额尔金是什么人呢?他是英国声名显赫的布鲁斯家族,第八代 “埃尔金伯爵” 詹姆斯·布鲁斯。他的父亲是第七代埃尔金伯爵托马斯·布鲁斯,以劫掠希腊帕特农神庙而臭名昭著。

1841年,老伯爵托马斯去世,时年三十岁的儿子詹姆斯继承爵位,就是咱们中国人口中称为的 “额尔金”。额尔金毕业于牛津大学,先后担任过英属牙买加、北美、印度等地的总督。咸丰七年(1857年),额尔金出任英国驻中国的全权代表,次年五月,他率领英法联军北上炮击大沽口,逼迫清朝签订《天津条约》后回了英国。咸丰十年(1860年)二月,额尔金以英国驻华公使身份重返中国,并制造了洗劫、火烧圆明园的举世大案,使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世界上最豪华的皇家园林遭到彻底的毁灭,随后额尔金和法国全权代表葛罗又胁迫清朝签订《北京条约》。

咸丰十一年(1861年)初,额尔金率英军 “凯旋” 归国,维多利亚女王对其进行嘉奖,随后委任其为印度管辖区总督。但在额尔金就职仅一年多,就突然暴亡。英国出版的《詹姆斯·额尔金评传》记载:“额尔金死于印度喜马偕尔邦的达兰萨拉镇,这是印度北部一个雷电多发的地区,一日他居住的房间突然被雷电击中失火,额尔金情急之中心脏病复发,来不及逃生,便葬身于火海之中。”

额尔金的这个不得好死的下场正应了中国古老的谚语:“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他一生虽然只有短暂的五十二年,但却罪大恶极,如此收尾也算是罪有应得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