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教人修心的,但是为什么佛法又否定身心的存在?诚请开示!

如题所述

道友! 因为佛法的修心的心,与世俗所知的心大不相同!

世间人所熟悉的心,是意识,也都以意识作为真正的我,并已意识为自我中心。而这个认知、这个见解,就是佛法中所提到的恶见、我见。

佛法入门的第一步就是要断我见-->即杀除邪见、恶见(白话意思就是否定自我、否定自己的身心),知见清净了,方勘任为道器,才能进入真正的修道位。

但是,以上这麼说,可能太过简略,学人读知恐怕还是不能真的明瞭,那麼,有必要先认识清楚,何为意识? 意识是怎麼出生的? 有什麼功能? 为何众生都以意识为真正的我? 了解清楚後,才能进一步谈佛法中修心的大意。

在阿含经,只是很粗略的说: 意法为缘,生意识。那麼,在大乘经典中,也只是很精简的经文,带过意识的体性,例如楞伽经提到的分别事识、分离识,都是在说明意识的性质,楞严经中的"法尘分别影事"也是指意识之体性。那麼,後学将自己思维整理,略说意识体性如下:

<<何为意识>>

首先、意识只要现起运作时,就会不停的分别,不论是在眼所见、耳所听、身所触、鼻舌所嗅嚐等,都是分别伶俐。这种功能在佛法称为意识的见分---对於五感官接触之境界能够分别、认知。

此外,意识在分别的当下,也能够观察自己处於什麼境界,譬如开车时,可以藉由眼前所见境界而知道自己正在开车,同样的,能知道自己正在吃饭、运动、大小便的,都是意识的功能,这在佛法称为自证分---能证知自己处於什麼样的境界中。

不但如此,意识只要存在的当下,不论处於何种境界,都能反观自己是存在著,知道自己是存在著。这种功能在佛法称为证自证分,能证知自己是存在著。

那麼,读到这边,当你理解在下所打的文字时,能对文字产生理解认知的,就是意识心,同时也是意识的见分在运作。

那接著,你也会清楚知道自己坐在电脑前看著网页,这也是意识的功能---自证分。

你如果这时起了反观,观察自己正在电脑桌前做著看著、自己还是存在著,那这就是证自证分。

由於意识有如上功能,所以当我们这一生出生时,不用父母教导、不用师长教学,就会反观意识自我非常真实,是真正的我。举些例子即能清楚:

出生时,经过产道,挤压摩擦的痛觉很痛、出离产道後,接触冰冷的空气也很刺痛,意识知道痛,这是意识的见分,意识也会认知道自己处於很狭窄的空间、很不舒服的环境,只是当时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只能用哭表示,这也是意识的自证分,那麼,意识也会反观自我是很不舒服的存在著,反观有个我感觉很难过,那这就是证自证分。这些作用,就会直接的让意识去认取: 意识自己是很真实的活在世界中,那麼,这就是我见、邪见的薰习。

<<为何意识不是真实我,是佛法所要否定的心>>

但是意识并不是真实的我,因为意识是无常的,很容易就断灭,每一世的意识都是全新的,今说明如下:

意识於眠熟时、昏迷时、完全死亡时必定断灭,我们可以简单检察,睡熟无梦时,能反观自己正在睡觉吗? 能知道自己躺在床上吗? 能知道自己什麼时候翻身、抓痒吗? 由於意识此时断灭、不存在了,所以一切无知,纵然家人朋友在旁叫唤或恶作剧在脸上涂鸦,一样是无知无觉,除非过程中惊醒了。

昏迷时也一样,不论是药物麻醉、车祸重伤之类而昏厥,期间不省人事,身体被做了什麼事、被偷肾、偷肝浑然不知、被送去急诊室也毫无知觉,这都是因为意识断灭、不存在了,才会无知无觉。

由现前可证知的事实,即知意识无常、时常中断、非真实永恒。

那麼有智慧的人不难去想到一件事,既然意识会时常中断,每夜必断,那麼为何又会继续甦醒呢? 显然心不止一个,意识背後,必然还有能够让意识继续出生的动力。

而这就是佛法要探究的,这意识背後,能令意识中断、又继续令意识出生的心,才是佛法所要探究的心、而这个心也不只能出生意识的这个功能,他一样也有属於他的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只是,要实证这些内函,对一般大众实在太深了,後学只略说如下:

这个心在楞伽经称之为阿赖耶识,简略来说有七大功能---七种性自性,但这里後学只说两种: 大种性自性与集性自性。

阿赖耶识能直接摄取、接触物质,例如在母胎中,决定什麼时候生长头脑、心脏、完成循环系统的,都是由阿赖耶识所主宰,乃至人类、动物们的生长速度等莫不如是。

其次,所谓集性自性就是薰习功用,当我们学习某类技能时,透过反覆的练习、操作,而让该技巧越来越熟练,这即是阿赖耶能薰习种子的功能---集性自性。

而要成佛,就要将阿赖耶所有功能,证知完毕,并且将阿赖耶含藏的烦恼种子,转为清净,即是修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06
佛法修心是方便说,不是真实义。通过修心来契入无心,才是真修行。
我们凡夫没有达到无心的境界,放不下执着。佛有大智慧,善巧方便,教我们从执着入手,把执着贪嗔痴慢、是非人我,改为执着一个心,进而将对心的执着也放下。
禅宗教人放下,其他教下则教人提起,提起就是执着。禅宗接引上上根人,我们没有那个智慧,无法参透。修教下,都摄六根,把心安住在所修的法上,通过对法的深深执着,令烦恼不起现行,心得清净而生智慧,最终心开义解,把所执着的法也放下,明心见性,与禅宗所证得的境界无二无别。
实际上,禅门除了祖师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他也是教人先执着,后放下执着。比如执着一句念佛者是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等,净土宗执着一句阿弥陀佛等。都是异曲同工,依众生根性而起修。

回复 金戈无悔:修行佛法,就是降伏其心的过程。末法众生烦恼太重,心不清净,参禅很难开悟,且没有大德指导,容易着魔。
净土法门,一句佛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令烦恼起现行,最契合末法众生的根性。师兄可以兼诵《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明白净土的道理,帮助修行。
第2个回答  2018-07-06
这个心,可不是肉团的那个心。不要误解。
想真正解释清楚还真不容易,简单理解,可以理解为心灵、思想之类的意思,当然也不太准确。修心,就是通过一些修行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心灵健康程度,或者说是对事物的正确的认识程度。
至于说否定身心的存在,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外显为事相,实相为空性。空性并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说没有固定不变的某某事物的存在。因为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因此称其为空,变化了就不是原来的东西了嘛,只是一个相似体的相续,因此称这个事物为空。这种观点与现代哲学是一致的。现代哲学也认为,一切物质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运动的相对状态,是特殊的运动状况。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0-06
一切都是心性的存在,世界是本质本心的大海。一元一如,所以不能不应另计分别存在与不存在。这是著相。

妄动妄理不是你的心,那是心动,这是认贼为仔。

意识也不是东西,念头也不是东西,都不是本心,都不是实性,它们都只是心动。都不是本心,动性与体性都分不清的人,哪叫懂真理?思想、意识、念头犹如心灵的影子,犹如字,但它们不是树,不是笔。

本心不可见,亦非不见。常见常在。无能离者。非著于相。心不能自见,头不能见头,发狂暴走,只因心迷,心若寂静,自然常在,何用于见?见相即魔。自取影子。

心的存在不用证明,悟者自知,身的不存在不用证明,悟者自知四大无我,本质流失,人相不真,假形必散。本质不合,无有可造。本来无神,本来平等。

心本已得已见已有无形无相,故不可另计有得有取有见有相有证,画蛇添足,执于言说,是未见心,心不可见。故无可说,若不可得,同于不在。

存不存在,此是戏论,从贪而来,若心不贪,此论何益?愚弄弱智。

尔时无尽慧菩萨。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头面礼敬。以众宝华奉散于佛。而白佛言。世尊。所言菩提心者。以何义故说菩提心?菩萨复以几法成就菩提心?云何是菩提心?菩提中,心不可得!心中,菩提亦不可得!离菩提,心不可得!离心,菩提亦不可得!菩提者无色无相。不可言说!心亦无色无相不可显示!众生亦尔。皆不可得!世尊。诸法如是。当依何义而得修行?(菩提即真心,真心即菩提,所谓真心,即无染心,无著心,无想心,无识心,不动心,无念心,诸用不用之心之本体,不可见不可说,有等于无,不取不贪故!无妄动故!当得已得,痴 人不觉)

佛言。善男子。汝今谛听我说。菩提者本无名字言说。何以故。于菩提中。名字言说不可得故。心及众生亦复如是。【若如是知名菩提心。】

菩提者非过去未来现在心及众生。亦非过去未来现在。若知此义是名菩萨。然于其中亦不可得。于一切法都无所得。是名得菩提心。【如阿罗汉得阿罗汉果。而于此中都无所得。】【唯除随俗说言得果。于一切法皆无所得。得菩提心亦复如是。】

为欲【引摄】【初业菩萨】故说【菩提心】。然于其中【无心无心名】。【无菩提无菩提名】。【无众生无众生名】。无声闻无声闻名。无独觉无独觉名。无菩萨无菩萨名。【无如来无如来名】。【无有为无有为名】。【无无为无无为名】。【无现得无当得!】(无所得法,即是如来法,清净自在故。苦与烦恼皆无故)



善男子。若此十种发心修习成就名为菩萨。名为最胜众生。无障碍众生非下劣众生。然以实义不可得故。故于其中无众生无心无菩提。
第4个回答  2013-10-03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其中可归为多个宗派,宗派之间又分为显宗和密宗。例如净土宗要求的是念佛往生,摒弃肉身皮囊。但是修佛的人多,修成的少,果位难得,肉身一灭则缘法灭。所以有了禅宗顿悟成佛的法门,不传文字法,以人世琐事为法门修持,达到了悟佛法。而密宗多为肉身修行法,轮回法等非常人修持。所以佛法不是否定身心的存在,而是要求解脱身心的束缚,达到无有一念的地步。空字法门是菩萨道修行的法门,大众修行先修罗汉果位再证菩萨道才为正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