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在夜空中飞行的物理原理

如题所述

蝙蝠在飞行中能不断发出超声波,这种超声波信号碰到任何物体时,都会被反射回来.蝙蝠正是依靠自己的声呐系统来发现目标,目标的位置和距离的.蝙蝠的这种方法叫回声定位;科学家根据回声定位原理发明了声呐系统。

蝙蝠(学名:Chiroptera)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下的一类动物,是哺乳动物中唯一能够真正飞翔的兽类;除一般哺乳动物的特点外,还有一系列适应飞行的形态特征 。最小的是混合蝠,体重仅有1.9克,翼展16厘米;一些狐蝠的体重可以超过1.3千克,翼展可达1.7米。

蝙蝠全身骨质轻,头骨愈合程度较高,肩带发达,胸骨具龙骨状突起。后肢胫骨、腓骨退化。耳壳发达,常具发达的耳屏或对耳屏。翼膜、耳、唇等处有丰富的感觉毛。颜色多样,大多是褐色、灰色和黑色。

扩展资料

蝙蝠前肢特化,尤其是骨骼有较大的变化。肱骨显著短于桡骨(前臂骨),尺骨退化;除第一指不特别延长,末端有爪,其余掌骨和指骨均特别延长,各掌、指骨间生有皮膜,向后一直与后肢和尾部相连。连接各指间的皮膜称翼膜,前肢肱骨和后肢间皮膜称侧膜,前肢肱骨和前臂骨前的皮膜称前翼膜,连接左右后肢和尾部的称股间膜。

股间膜其膜缘常有距,起支撑股间膜作用,距外侧皮膜称之为距缘膜。后肢短小,大腿部与身体呈直角且位于同一平面。侧膜常止于胫下部、踵部或趾基部。后肢足部完全位于皮膜以外,5趾均具爪,用于钩挂。

蝙蝠前肢特化,尤其是骨骼有较大的变化。肱骨显著短于桡骨(前臂骨),尺骨退化;除第一指不特别延长,末端有爪,其余掌骨和指骨均特别延长,各掌、指骨间生有皮膜,向后一直与后肢和尾部相连。连接各指间的皮膜称翼膜,前肢肱骨和后肢间皮膜称侧膜,前肢肱骨和前臂骨前的皮膜称前翼膜,连接左右后肢和尾部的称股间膜。股间膜其膜缘常有距,起支撑股间膜作用,距外侧皮膜称之为距缘膜。后肢短小,大腿部与身体呈直角且位于同一平面。侧膜常止于胫下部、踵部或趾基部。后肢足部完全位于皮膜以外,5趾均具爪,用于钩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8

蝙蝠在夜空中飞行采用的是回声定位物理原理。

蝙蝠与其能够飞行并进行夜间生活相适应,它们在生理机能上也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通常蝙蝠的视觉较差,而听觉则异常发达,在夜间或十分昏暗的环境中它们能够自由地飞翔和准确无误地捕捉食物,最基本的手段是能够利用回声定位。

扩展资料:

蝙蝠的习性及特点:

蝙蝠是唯一会飞的哺乳类动物。白天他们一般栖息在阴暗的角落,当夜晚来临时,他们会凭借高超的飞行能力与超声波侦测能力,在夜空中从容飞行。

蝙蝠通常为群体活动,一次可达百万只,有些温带地区的种类在冬季前会有迁徙行为。蝙蝠主要栖息于洞穴、树洞、森林中,一年繁殖一次,一次生产一胎。

世界上最大的蝙蝠是翼展长达2米,体重可高达1.5公斤的马来大狐蝠。最小的蝙蝠是仅重2克的猪鼻蝙蝠,也叫凹脸蝠,它也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哺乳动物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蝙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4-15
蝙蝠都是在夜间活动的,一般只是在晚间外出觅食。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没有光亮的情况下,却可以安全地四处飞行,捕食昆虫呢?
其实,蝙蝠在夜间飞行不是靠眼睛看的,而是靠耳朵和发音器官飞行的。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一种尖叫声,这是一种超声波信号,是人类无法听到的,因为它的音频很高。这些超声波的信号若在飞行路线上碰到其他物体,就会立刻反射回来,在接收到返回的信息之后,蝙蝠于振翅之间就完成了听、看、计算与绕开障碍物的全部过程。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回声定位。人类根据蝙蝠飞行识物的原理,制造出了雷达。但蝙蝠身上“仪器”的精确度比雷达要高得多。
次数
做法
结果
1
蒙住眼睛
轻盈敏捷
来回飞翔
2
堵住鼻子
还是飞得
敏捷轻松
3
油漆涂满
还是没有
影响飞行
他们全身
4
堵住耳朵
东碰西撞
跌落地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5-11
蝙蝠在飞行中能不断发出超声波,这种超声波信号碰到任何物体时,都会被反射回来.蝙蝠正是依靠自己的声呐系统来发现目标,目标的位置和距离的.蝙蝠的这种方法叫回声定位;科学家根据回声定位原理发明了声呐系统.。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