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红气球的旅行》这部剧的人物设定吗?

如题所述

这部法国片被侯孝贤注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他在法国巴黎插入了一个沉迷中国戏剧的大学女教授,一个来法国学电影的中国学生,甚至还有台湾布袋戏大师李天禄。不过更重要是侯孝贤在这部电影中倾注了一种东方式的关怀。朱丽叶心里只有工作,生活中的琐屑让她烦躁不安。她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关注孩子的成长。这样的状态到了电影的最后也没有发生改变。但观众却通过侯孝贤的镜头看到了这一切。生活的快节奏往往让我们疲于奔命,那些我们应该爱的人却都被忽略了。东方人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文化思维展现于此。而关注成长,关注家庭,关注每一个普通人,也是侯孝贤电影中一贯的主题。     在台湾的知名导演中,侯孝贤称的上是一个真正意义的中国导演。杨德昌的电影过于西化,很生硬,在他的电影里可以看到很多西方电影大师的影子。李安的电影则更多的受到好莱坞的影响,他一直寻找着东西方文化的交叉点,事实上,他也找到了。而只有侯孝贤他的表达是中国式的,他真的是电影中的“沈从文”。    

 侯孝贤的电影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受到了安德烈·巴赞等西方电影人的美学理论或创作实践的影响,又带有典型的中国式,民族化的影音风格。由此开创了台湾自我的一种电影风格,着实难能可贵。侯孝贤的写实主义风格并非机械刻板的记录和再现现实世界,而是在写实主义的风格中营造着实情和意境。他的作品,客观,冷静但却又温情的记录着我们的历史和现实。他是一位悲悯而淡定的光影诗人,行走于天地之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05

侯孝贤将自己新片命名为《红气球》,很显然是向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部著名的法国儿童短片致意。尽管在他的电影中也出现了一个红气球和一个孤独的小男孩,但这两部电影却呈现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美学风格。拉摩里斯的红气球是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童话故事,而侯孝贤的红气球则完全是他自己的,这部电影可以恰如其分的列入他写实主义风格的电影序列中。     巴赞在《被禁用的蒙太奇》一文中,高度赞扬了《红气球》(1955)回避蒙太奇,大量采用镜头段落的拍摄技巧。拉摩里斯严守影像空间的统一,使得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真实可信。但是,这部电影事实上并不切合于安德烈巴赞关于“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的美学理论。这个通人性的气球,很显然是超现实的。

而侯孝贤才应该是巴赞真正的知音。他的红气球并没有丝毫的神性,在电影的开头对小男孩的殷勤无动于衷。一个童话里的玩具,是每一个孤独的孩子都会有的幻想。可真正应该关心他的母亲呢?又在干什么呢?这才是侯孝贤的电影所关注的。     侯孝贤的电影,不变的永远是长镜头,定镜拍摄,深焦摄影,空镜头这些招牌式的拍摄技巧,这就像他的签名一样。在电影里,有一个长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坐在公车上的小男孩凝视着车窗上的自己,他轻轻的亲吻自己。这时摄影机始终未动,但窗外城市的繁华通过深焦摄影巧妙的映在了玻璃上,与孤独的小男孩形成了对比。让每一个观众都深切感受到了小男孩成长中的寂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1-05

 如果不会说几句俏皮话,跟孩子相处时简直就是在自我折磨。看到片中Song跟Simon在一起时的沉闷,让我不禁对交流产生了退缩。虽然这只不过是因情节而做的特意安排,但还是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其实Song的法语说得相当好,语音又够纯正,是我自己太受不了不能让孩子笑的人了。久仰侯孝贤的大名,这回是第一次看他的影片。自然的长镜头和舒服的画面颜色,虽然感动度比我预期的要低,但看的过程尚算顺畅。唯一不爽的就是Song在片中出现过高的一句台词”D’accord”,一分钟内说的次数比前两部法语电影加起来都多。

同样的,我也甚是厌恶讲英文时不停地说ok ok,实在找不到词代替就少说几遍好了。值得一提的是片尾曲Tchin Tchin,原曲是《被遗忘的时光》,Camille Dalmais为我们演绎了轻快又略带哀伤的爵士版本。写实的法语歌词为此曲平添了美妙的异域风情。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一次改编,尤其是在中文原版已经非常优秀的情况下,创作者没有使Tchin Tchin变成一首模仿或跟风之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