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水用是什么制作出来的?

如题所述

  墨水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染料:染料的作用是赋予油墨足够的颜色深度。
  2、稳定剂:加稳定剂的目的,主要是消除墨水的沉淀,以免书写时发生断水现象。常用的稳定剂有硫酸、草酸、甲醛溶液。
  3、抗蚀剂:为防止腐蚀,常加抗蚀剂,使它和铁质结成薄膜,降低硫酸的腐蚀作用 90%。使墨水中的含铁量不会因腐蚀笔尖而增加,从而增加了墨水的稳定性。
  4、润湿剂:为防止墨水中的水份蒸发,造成书写不便,在墨水中加入不易挥发,且有吸水性的丙三醇,使笔尖保持湿润,以利书写。
  5、溶剂:主要为经过处理的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7
墨水是一种含有色素或染料的液体,墨水被用于书写或绘画。人们想到墨水一般首先想到钢笔或毛笔的墨水,但实际上用得最多的是印刷用的墨水。

最早的墨水有使用金属、胡桃壳或种子制作的染料或使用鱼、章鱼等海生动物的墨汁。中国的墨是碳墨。

用色素制造的墨水一般参有其它物质来防止色素被擦掉。这样的墨水一般不渗入纸内,因此在印刷时使用的墨水可以降低印刷的成本。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07
ī
第3个回答  2013-11-07
中国考古发掘出来公元前14世纪的骨器和石器上已有墨迹,还从湖北云梦县发掘出来战国时代的墨块。《庄子》中有“舔笔和墨”句,说明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开始用用毛笔和墨水了。
《述古书法纂》载: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古代写字,以竹挺点漆,后磨石炭为汁而书,叫石墨。秦汉多用松烟、桐煤制墨。现知最早的烟墨,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和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发现。当时的墨,是一些小圆块,没有模制成锭。魏、晋、南北朝墨的质量不断提高。北魏贾思勰著有《齐民要述》,其中写下了我国最早一篇讲制墨工艺的《合墨法》。唐代制墨名工奚超、奚廷珪父子,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好墨。宋代墨工潘谷是造墨高手,苏东坡、黄山谷等书画家极为推崇。明代邵格之、程君房、方于鲁等各树一帜,歙县与休宁两派制墨,争奇斗胜,所制精品,距今三百余年,仍彩色焕发。清代制墨,主要向“精鉴墨”(专供鉴赏的墨)和“家藏墨”(多作收藏或馈赠亲友之用)两方面发展,成为精美的工艺美术品。
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最早纪述制墨的方法。 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一书卷十六《丹青》篇的《墨》章,对用油烟、松烟制墨的方法有详细的叙述。墨烟的原料包括桐油、菜油、豆油、猪油、和松木;其中以松木占十分之九,其余占十分之一。
烧油取烟法
*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引苏东坡诗《欧阳季默以油烟墨二丸见饷各长寸许戏作小诗》
“书窗拾轻煤,佛帐扫余馥。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玉”,解说是扫灯烟制墨。
*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有一段文字记载烧桐油制墨法:“迩来墨工以水槽盛水,中列盆碗,燃以桐油,上覆以一碗,专人扫媒,和以牛胶,揉成之,其法甚快便,谓之油烟。或讶其太坚,少以松节油或漆油同取媒,尤佳。”(《云麓漫钞》卷第十)。
* 明《天工开物》记载的烧油取烟法:将桐油、清油或猪油放入油灯中点燃,油灯上方有铁盖收集油烟。每一位熟练的工人可以掌管200盏油灯,动作要敏捷,否则油烟过老。然后用鹅毛刷轻轻将铁盖表明层的油烟刷入纸片上,这是上等油烟,造出的墨精美有光泽。铁盖里层油烟,必须用力刮下的是次等油烟。每斤油可刮取约一两上等油烟。
烧松木取烟法
在地上搭长十几丈(1丈=3.3米)长的竹棚,用纸和草席密封,竹棚和地面联接处,用泥土密封。竹棚上每隔一段开一个烟孔,竹棚内用砖铺通烟道。
斩取松木必须将松树干底部钻洞,点火烤树干,让松香流净,即便残留一点松香,烧出的松烟,质量不好。将松木斩块堆入竹棚,从竹棚前端点火,连烧几天,松烟从竹棚前端向竹棚后端弥漫,待冷却后便可以入竹棚刮取松烟。从竹棚后段刮取的松烟叫清烟质量最好,供优质墨料,中段刮取的是二等松烟,叫“混烟”,用做普通墨;前段刮取的松烟叫“烟子”,供印刷用。
墨烟处理
明代文献中通用的有两个方法:
* 筛选法:用细绢筛将油烟或松烟筛选出细净均匀的墨烟。
* 沉淀法:油烟或松烟放入水池中,久浸沉淀,上层细而匀是精料。
配料
制墨的配料各家不同,常常秘而不宣。通常包括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 如丁香、紫草、秦皮、苏木、白檀、苏合香、珍珠等。各种配料有一千种以上。
捣练
将烟料和配料和成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或用铁锤锤击烟料团一万次成为墨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