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三十种障中,无加行,非处加行,怎么解释

如题所述

菩萨从发心到成佛的过程中,有善根等十种净法的生起,有无加行等三十种的障碍。
三十种障的名称是:无加行、非处、不如理、不生、不起正思惟、资粮未圆满、阙种性、阙善友、心极疲厌性、阙于正行、鄙者同居、恶者同居、倒粗重、三余、般若未成熟、本性粗重、懈怠、放逸、著有、著资财、心性下劣、不信、无胜解、如言思议、轻法、重名利、于有情无悲、匮闻、少闻、不修治妙定。
“论曰:如是名为善等法障。”这三十种是善等法的障碍。下面先列出这十种善法:
所障善等其相云何?颂曰:
善菩提摄受,有慧无乱障。回向不怖悭,自在名善等。
论曰:如是善等十种净法。
这十种善法是:善、菩提、摄受、有慧、无乱、障、回向、不怖、悭、自在。这十种善法在修行中生起,并因此成就我们的道业,但却容易被下面所列举的三十种障碍障住。
谁有前说几种障耶?颂曰:
如是善等十,各有前三障。
论曰:善有三障,一无加行,二非处加行,三不如理加行。菩提有三障,一不生善法,二不起正思惟,三资粮未圆满。发菩提心名为摄受,此有三障,一阙种性,二阙善友,三心极疲厌性。有慧者谓菩萨,于了此性有三种障,一阙正行,二鄙者共住,三恶者共住,此中鄙者谓愚痴类乐毁坏他名为恶者。无乱有三障,一颠倒粗重,二烦恼等三障中随一有余性,三能成熟解脱慧未成熟性。障断灭名无障,此有三障,一俱生粗重,二懈怠性,三放逸性。回向有三障令心向余不向无上正等菩提,一贪著诸有,二贪著资财,三心下劣性。不怖有三障,一不信重补特伽罗,二于法无胜解,三如言而思义。不悭有三障,一不尊重正法,二尊重名誉利养恭敬,三于诸有情心无悲悯。自在有三障令不得自在,一匮闻生长能感匮法业故,二少闻,三不修治胜三摩地
能障的烦恼有三十种,所障的善法有十种。每一种善法的生起各有三种障碍。
善,指善根,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善根,必须有善根才能学佛法。过去生中曾经种下善根,今生接触佛法之后,才能对佛法产生兴趣,产生信仰。当然,有了善根,还要有善知识的指引,或生在有佛法的地方,这些因缘也很重要。
善根的产生有三种障碍。第一种障碍是无加行。也就是不肯亲近善知识,或者不肯听闻经教。
第二种障碍是非处加行。这是一种错误的加行。修学佛法,有很多人虽然有善根,也很精进,但却走错了路,跟错了人。被瞎眼阿师甚至邪师带沟里去了。
第三种障碍是不如理加行。也就是不能按照正常的途径以及方法来修学。比如善知识告诉他要一门深入,而自己非要旁摄博收。
“菩提有三障,一不生善法,二不起正思惟,三资粮未圆满。”第二种善法是菩提。菩提的梵语bodhi,意为觉悟,智慧。成就菩提的修行中有三种障:
一是不生善法障,从五戒、十善到六度、四摄、三十七道品,凡是趋向佛果的一切行为,或与佛果相应的一切行为都可称为善法。如果不修善法,菩提道果不能成就。
二是不起正思惟障,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起正思惟的前提是缺乏正见,缺乏正见是因为不闻思经教。不学经教,又不亲近真善知识,正见则无从生起。没有正见,就没有正思惟。现在很多人不愿花功夫学教理,甚至鄙视学教理。有些人则以听闻现代法师的讲法为学习的主要途径,这个也挺可怕的。自不具眼,若是讲法者稍有差池,也许自己的法身慧命被断送都不知道。
三是资粮未圆满障。要成就菩提,先要积聚资粮。比如出门旅行,必需准备干粮,准备钞票。军队作战也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成佛的资粮主要有两种:一是福德,一是智慧。福智二种资粮达到圆满,那就成佛了。所以佛陀是两足尊。
“发菩提心名为摄受。此有三障,一缺种性,二缺善友,三心极疲厌性。”第三种善法叫摄受,也就是发菩提心。修行,首先要知道修的什么,这个目标就是菩提。认准目标之后,进一步要发心。发什么心?发菩提心。在修学佛法的整个过程中,都不能离开发心。发心决定你的去向。假如发出离心,根据这个出离心去修行,将来就有可能自了;假如发人天乘的心,最多就去天界享福。如果想成佛,就要发菩提心。菩提心为什么叫摄受呢?因为能摄受一切善法故。如果没有菩提心,所修的一切善法,将来只会成为一种福报,享受完了就没有了。如果有菩提心的话,所修的种种善法,将会成为修行的资粮。所以菩提心能够摄受善法,使善法和功德法财不被散失。
菩提心的发起有三种障碍:
第一种缺种性障。种性在唯识宗指种子。种子思想是唯识宗特有的。唯识宗认为,世间万物的产生都需要种子。同样,成佛也需要种子。如果想成佛,想发菩提心,就必须有菩萨的种性、成佛的种性。这点非常重要。如果缺乏菩萨的种性、成佛的种性,那么,菩提心根本发不起来。自己曾经混淆种姓与佛性。后来请教善知识才弄明白。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并不是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这里面就有种姓的关系。
第二种缺善友障。缺乏善知识引导的障碍。菩提心有了,但是缺乏善知识的引导也不行。所以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得遇真善知识。但在末法时代,真正的大善知识很少,也不一定能遇到,所以还是要多学祖师大德。
第三种心极疲厌性障。指发心度众生,但麻烦一来,疲厌心生起,菩提种子就退失了。发心不能长久。所以,发菩提心就不能怕麻烦,必需有耐心、长远心。世间尚有如此道理: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则难。所以有句话叫做:初心不退,成佛有余。
“有慧者谓菩萨,于了此性有三种障。一缺正行,二鄙者共住,三恶者共住。此中鄙者谓愚痴类,乐毁坏他名为恶者。”第四种善法是有慧。有慧指菩萨。菩萨的梵语称为菩提萨埵,华语称觉有情,意思是有智慧又能令别人觉悟的有情,就是菩萨。
取得菩萨的资格,有三种障碍:
第一种缺正行障,第二种鄙者共住障,第三种恶者共住障。正行即正道。要想成为自觉觉他的菩萨,就不要与愚蠢之辈以及品行恶劣之徒厮混。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还没有能力去度别人的时候,自己还是泥菩萨的时候,要有这种“分别心”,择善而从,择不善而远之。
“无乱有三障,一颠倒粗重,二烦恼等三障中随一有余性,三能成熟解脱慧未成熟性。”第五种善法是无乱。无乱在修学的过程中属见道位。见道之后才不会颠倒迷乱。因为已经如实地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理。
欲达无乱之境,有三种障碍:
第一种颠倒粗重障。佛陀讲凡夫的四种颠倒──常乐我净。这四倒是凡夫众生对世界颠倒的错误认识。它本身也属于烦恼,所以称为粗重。这四种颠倒是见道的障碍,称为见惑。打破见惑,方能见道。
第二是烦恼等三障中随一有余性。“三障”指烦恼障、业障和报障。这三种障中,随便余下一种都属于见道的障碍。
第三是能成熟解脱慧未成熟性。能够成熟解脱的慧是般若智慧,解脱建立在慧的基础上。声闻讲五分法身,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其中的核心就是慧。所以,持戒修定都是为了成就慧。而慧成就了才能谈得上解脱、解脱知见。所以修慧不足也是见道的障碍。
“障断灭名无障。此有三障,一俱生粗重,二懈怠性,三放逸性。”第六种善法是无障,无障指修道位。修道位要断除两种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从而达到无障的境界。在这过程中,有三种障碍。
第一种俱生粗重障,指俱生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此二障有俱生和分别两种。在见道位时,分别二障已经断除,但俱生二障还在。
第二种懈怠性障。修道是艰难的,如同逆水行舟,又如一人如万人敌。所以,如果不精勤,则不进而退,战死沙场。
第三种放逸性障。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势必增长自己的烦恼和妄想。与修道则不相应。
“回向有三障,令心向余不向无上正等菩提,一贪著诸有,二贪著资财,三心下劣性。”第七种善法是回向。所谓回向,意即把修行的功德回转来,指向某一个目标。前面讲积聚修行的资粮,而回向的意义就是积聚资粮。回向到哪里?回向无上菩提。把修行的所有功德都回向无上菩提。而阻碍我们回向的有三种障。这三种障碍使得你把修行的功德回向到别的地方,而不是回向到无上正等菩提。
第一种贪著诸有障。“诸有”指三界。贪著三界,这是回向的障碍。
第二种贪著资财障。
第三种心极下劣性障。这种人学佛的目标和志向不高,心极下劣,一天到晚只知求佛菩萨保佑。这是心极下劣性障。心量打不开,便无法真正的回向无上菩提。
“不怖有三障,一不信重补特伽罗,二于法无胜解,三如言而思义。”第八种善法是不怖。人怕怖的东西太多,比如怕鬼,但这里是讲对甚深佛法产生一种畏惧。这种怖畏其实来源于贪着,贪着世间幻梦,怕接触“无情”的真相。障碍不怖的有三种障碍:
第一种是不信重补特伽罗障。补特伽罗指有情。这里的“重补特伽罗”不是一般的有情,而是一些特殊的有情。象善知识、高僧、大德、菩萨、佛等,都是属于重补特伽罗的范畴。不信仰重补特伽罗,不可能对佛法产生正确的认识。
第二种是于法无胜解障。“于法无胜解”,对甚深的佛法缺乏胜解。这种胜解不是一般地理解,它是坚定不移地信仰和理解。在学佛修行中,有一个过程叫作胜解行地。资粮位和加行位都是属于胜解行地。胜解行地再进一步就是见道。见道之后就不再是停留在理解之上了。
第三种是如言而思义障。祖师们常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佛陀说法有四悉檀,我们必须根据四悉檀来理解佛法。佛法有方便、有真实,有世间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有显了说、密意说。所以,若是依文解义,则屈杀佛祖。
“不悭有三障。一不尊重正法,二尊重名誉利养恭敬,三于诸有情心无悲悯。”第九种善法是不悭。不悭吝佛法,广行法布施。然而有三种障碍,令我们无法做到不悭。
第一种不尊重正法障。如果对佛法有足够的尊重,则就不会悭贪。因为尊重法故,必然对住持和弘扬佛法会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没有这种责任与使命感,则不能说不悭。
第二种尊重名誉利养恭敬障。这是吝法的另一个因素。有供养就说法,没供养就不说。这种人应该也不能够说出什么正法。
第三种于诸有情心无悲悯障。缺乏慈悲心,麻木不仁,自然也不会有济度群品,弘法利生的愿心。则亦堕悭吝。
“自在有三障令不得自在,一匮闻生长能感匮法业故,二少闻,三不修治胜三摩地。”第十种善法自在。这里指的是于法自在。学习佛法,要做到于法自在。即便此生不能象佛菩萨那种程度的于法自在,但最起码要能应对一般的信徒,要能酬答他们的各种问题。当然不能是忽悠人家,而是要通透确凿,如此亦可称于法自在。当然,真正于法自在的只有三界导师世尊佛陀。
妨碍我们于法自在的有三种障。第一种匮闻障,意指从未听闻到佛法。过去生中,没有造下接触佛法的因缘,所以今生就匮于闻法。
第二种少闻障。虽然接触听闻了一点佛法,但以少为足,此亦是很大的障碍。
第三种不修对治胜三摩地障。要想于法自在,不是光凭脑子好使,嘴巴好使,能够辩才无碍,重要的是实证。觉悟是靠实证。离开禅修的教理学习,只不过是替他人数宝而已。
以上便是十善所对应的三十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22
方便法,不学也罢
第2个回答  2018-06-21
密宗的么?问密宗的上师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