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有什么名胜古迹

如题所述

西安城墙
在西安市。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为我国中世纪后期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用黄土分层夯筑。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3244米,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墙顶内、外沿筑矮墙(又称女墙),外沿墙有垛口5894个,内沿墙无垛口。城墙外壁四周有马面98个,上建墩楼,马面长12米,宽20米,高与城墙齐。城四角各有角楼一座,近南门东侧有奎星楼一座。城墙外有城壕。城门有四:东名长乐,西名安定,南名永宁,北名安远。每门门楼有三重:阙楼、箭楼、正楼。
鼓楼
在西安市西大街北,东与钟楼对峙。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及乾隆五年(1740年)先后重修,但楼体仍保持原建筑特点。通高33米,面阔7间,进深3间,四面设施回廊,为歇山顶重檐三滴水木构建筑,各层檐下均施斗拱,层次更为分明。楼座为长方形,全用青砖砌筑,座高7.7米,长52.6米,宽38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宽各6米的券门,门洞内路面和基座部分,通用青石条,楼建于基座中心。
钟楼
在西安市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会处。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1582年)重修。基座为正方形,高8.6米,每面宽35.5米,用青砖砌筑。四面各有高、宽均为6米的券形门洞。由地面至楼顶,高36米。楼的整体为重檐覆屋四角攒尖顶的木质结构。每层均施斗拱装饰,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新建巨钟一口。
西安碑林
在西安市三学街。原文庙所在地。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为保存唐开成年间(836-840)镌刻的《十三经》而建立,历代都有增添,规模逐渐扩大,清初始称“碑林”。现有7个陈列室、6个游廊和1个碑亭,共展出碑石墓志1000多块,自汉迄清,荟萃各代名家手笔。特别唐代书法名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阳冰、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智永、李隆基、史维则等人的手笔刻石,最为珍贵。宋、元、明、清的名家墨迹,如米芾、蔡京、苏轼、赵孟頫、董其昌、林则徐等也为人们所注意。
碑头、碑侧、碑座上浮雕、线雕、减地雕的各种花纹,成为美术工作者借鉴的蓝本。碑文内容保存了各种史料,如“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不空和尚碑”以及唐中尼合文的陀罗尼经幢,是研究中外关系的重要实物。114石的《开成石经》,两面刻《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等12部经文,共计65万余字,是一座大型的石质书库。此外,昭陵六骏浮雕石刻等亦移入碑林。
西安事变旧址
在西安市,包括张学良公馆和杨虎城公馆止园等建筑。张公馆在建国路69号(原金家巷1号)。建于1932年,为东西排列三座三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外有围墙。东楼是机要楼,中楼有客厅、会议室,西楼为张学良居室(在三楼)。“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叶剑英率中共代表团来西安,住在东楼。中共代表团与张杨会谈及与南京政府代表谈判多在中楼。止园在北大街青年路。建于1933年。主楼为传统宫殿式建筑,拱顶、飞檐、碧瓦、朱柱。“西安事变”前夕,张、杨在此密商发动兵谏,1936年12月17日,周恩来亲到止园,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86年在张学良公馆建立西安事变纪念馆。
东岳庙
在西安市东门内昌仁里。东岳即指泰山,历代统治者认为山高有灵,修庙祭祀,因之东岳庙遍及全国。此庙建于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明弘治年间(1488-1505)及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先后重修。庙院由大殿、后殿、东西两庑及三门组成,院内有石牌坊一座。大殿建筑宏伟,东西墙面满布大幅彩色壁画,内容为楼阁仕女,超出了宗教题材范围,颇具元、明时代气韵。
广仁寺
在西安市西北角。原为西北和康藏一带喇嘛进北京路过陕西时的住宿地,故又称喇嘛寺。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为西安地区唯一的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供奉藏密宗诸佛。有康熙皇帝御书“慈云西荫”匾额一块。寺前有六角攒尖顶御碑亭。寺内排列著大殿、藏经殿、讲经堂三座宏伟的殿宇。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四、五两日,举行纪念黄教祖宗喀巴大师成道日灯会,游人很多。平时西藏僧众来内地,多去寺内禅礼。
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旧址
在西安市北新街七贤庄。旧址包括七贤庄第一、三、四、七号院。建于1936年。一号院是主要办公地点。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硬山顶,下设地下室。三、四、七号院结构与一号院基本相同。三、四号院为办事处下属各部门和工作人员居室,七号院为招待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国共产党在西安市七贤庄一号设立了“红军联络处”。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联络处”改名为“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周恩来、朱德、刘少奇、林伯渠、董必武、彭德怀、叶剑英、邓小平、邓颖超等,都曾先后在这里居住过。白求恩、柯棣华和巴苏以及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等亦曾在此居住和工作过。1946年9月,办事处奉命撤回延安。
城隍庙
在西安市西大街路北。建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庙内原有建筑,大都不存,仅有清雍正元年(1723年)建造的大殿一座。斗拱出檐,雄伟壮观,屋顶覆盖琉璃瓦,前檐隔扇门窗浮雕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雕工极其巧丽。庙内原有明嘉靖年间(1522-1566)铸造的铜狮一对,已移至西安碑林博物馆大门外。
清真寺
在西安市内西北隅化觉巷。始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重建。其建筑风格采用内地建筑范式。坐西面东,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全寺沿东西向中轴线前后共四进院落,主体建筑为前后大殿、省心楼、凤凰亭、朝阳殿,合称五凤朝阳殿。大殿可容千人礼拜。系明代风格,藻井和神龛两侧则采用伊斯兰教习用的花草纹作装饰。最西端为礼拜大殿,七楹,高踞殿台之上,阶墀皆用白石,雕琢精致。另有石牌坊一座,亦系明代建筑,寺内有自明以来的各种石碑多通和明天启二年(1622年)董其昌题“敕赐礼拜寺”木匾、阿拉伯文“一真”木匾、清末慈禧太后题“派衍天方”匾等20余块。
关中书院
在西安市南城门内东侧书院门街中段。关中书院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为陕西最高学府,是当时著名学者冯从吾讲学之处。书院建筑规模宏大。清康熙三年(1664年),西安知府叶承祧,咸宁(今长安区)知县黄家鼎督修关中书院,扩充院址,使关中书院曾一度成为督学使署。光绪七年(1881年)曾修葺。光绪三十二年废书院,改为学堂。民国时期又改为陕西省立师范学校。1963年后,为西安市第五中学所用。现为西安师范学校校址。
宝庆寺塔
在西安市南门内书院门街北侧。隋文帝仁寿初年于大兴城安仁坊内建宝庆寺,五代初年迁塔于寺内。塔始建于唐太和、开成年间,以五色砖筑成。后寺毁塔存。明清屡经重修。现存宝庆寺砖塔是明景泰二年(1451年)重建。为六角七层密檐式砖塔,通高23米。塔身第二、三层的六个面和第六层正东面佛龛内镶嵌著北魏、隋、唐时期的石刻造像13块。
大雁塔
在西安市南4公里慈恩寺内。全称“慈恩寺大雁塔”。寺为唐高宗为其母追荐冥福而建。唐永徽三年(652年),慈恩寺住持僧玄奘为保护由印度带回的经籍,由唐高宗资助,在寺内西院修建。初建为砖表土心5层方形。长安年间(701-704),纯用青砖改修成方形楼阁式的7层,登塔攀梯也改成盘道。大历年间(766-779)又改建为10层。后经战火破坏,剩下7层,明代塔又残坏,在外表加砌面砖予以保护,即为今塔。高59.9米。塔基座东西45.9米,南北48.8米,高4.2米,合底座与塔身总高64.1米。塔南面两侧镶嵌唐太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二通,书者为书法家褚遂良,字体秀丽,为唐代遗留于后世的名碑。
小雁塔
在西安市南约1公里荐福寺内。全称荐福寺小雁塔。寺创建于唐文明元年(684年)。初名献福寺,是为唐高宗献福而建立的寺院。塔修建于景龙年间(707-710),因比慈恩寺大雁塔小,故名小雁塔。塔身为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初为15级,后经多次地震,塔顶被震坍,塔身破裂,现余13级,塔基座亦呈方形,塔底层每面长11.83米,通高43米。型体秀丽美观。
大兴善寺
在西安市南2.5公里。始建于晋泰始至太康年间。隋开皇二年(582年)建大兴城,寺占城内靖善坊一坊之地,改名大兴善寺。隋唐时为京师名刹。隋开皇时印度僧人那连提黎耶舍、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先后来长安传授密宗时住此。唐开元四年至八年(716-720)号称开元三大士的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在这里翻译出密宗经典500多部,为当时长安城内佛经三大译场之一。日本僧人也有来此学习的。其后在一行和尚住持时,寺内僧众对天文、数学的研究曾作出重大贡献。子午经纬度的长度就是一行计算出来的。唐时建筑早已毁损,仅遗留有唐刻青石龙头和历代整修寺院的碑碣。现存的佛殿、禅堂、配房、钟鼓楼等,都是明清时的建筑物。
大明宫遗址
在西安市北1公里龙首原上。初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名永安宫,是唐太宗为其父李渊修建的夏宫。工程未完,李渊死后改名大明宫。尔后两次易名,神龙三年(707年)大明宫的名称才固定下来。宫殿区范围,东西1.5公里,南北2.5公里,共33门,正殿为含元殿。唐末为朱温所破坏,又经韩建缩小长安城时拆毁,已成废墟。今遗址内含元殿、麟德殿、翔鸾和栖凤两阁以及太液池、蓬莱亭等遗迹,尚可辨识。1957-1959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四座城门和含元、麟德两殿遗址。
陕西历史博物馆
在西安市南郊小寨东路91号。是我国在“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一座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1987年7月1日主体建筑动工,历时四年,1991年6月20日建成开馆。建筑融古典风格与现代建筑艺术为一体,吸收唐代建筑雄浑博大的风格特色,借鉴中国传统宫殿“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结构特征。
曲江池
在西安市南约5公里之低凹地带。隋宇文恺设计大兴城时,为人工挖凿屈曲的湖泊而得名。唐代此地宫殿连绵,楼阁起伏,每逢上巳(三月三日)、中元(七月十五)、重阳(九月九日)皇室贵族,达官显贵都来此游赏,樽壶酒浆,笙歌画船,宴乐于曲江池上。每当新进士及第,常到这里聚会庆贺,四方居民都来观赏,唐皇帝也携带嫔妃前来取乐。天宝末年“安史之乱”,这里遭到严重破坏。现在的曲江池,一片平凹,禾苗青翠,绿茵被野,当年彩霞亭和紫云楼两座建筑遗址,犹清晰可见。
轵道
在西安市东北灞水西岸的一条大道上。秦时为一亭名,汉高祖元年(前207年),刘邦入关,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在此投降,刘邦遂西入咸阳,结束了秦朝的暴政。
铜人原
在西安市东南10公里。《关中记》:“秦为金人十二,董卓坏以为钱,余二枚,魏明帝欲徙诣洛阳,到霸城重不可致,今在霸城大道南。”铜人原在汉长安城东门外偏南处,是西汉时的墓葬区。成帝曾在这里营造吕陵,因费工太大,经刘向等谏阻中止,今遗址尚存,农民称八角琉璃井。
灞桥
在西安市东10公里,横跨在灞水上。又称霸桥。是历史上一座富有诗意的古桥。早在春秋初秦穆公时,与东方诸侯争雄,改滋水为灞水,就修了桥梁。《史记·王翦列传》载:王翦伐荆,“始皇自送至灞上”。《汉书·高帝纪》汉元年“沛公军霸上”。灞桥就是长安向东方出入的要道。隋开皇三年(583年),又在秦汉桥南里许修了南桥,后经历代重修。该桥桥面宽2.5-2.6米,桥洞跨4米,全用青石和砂岩石砌筑。全长400多米,是一座多跨石拱桥。唐人送客多到灞桥,折柳赠别,至此黯然,故又名销魂桥。“灞柳风雪”被列为“关中八景”之一。
白鹿原
在西安市东南约10公里。原上有霸陵(汉文帝墓)、薄太后墓、滕公冢(灌婴墓)。《三秦记》载:“周平王东迁,有白鹿游于此,以是得名。”因此霸陵又称霸陵原。东晋永和十年(354年),东晋桓温伐秦,与苻雄战于此。
终南山
在西安市南40公里。一名中南山,又称太乙山。是秦岭西自周至县境,东至蓝田县境的总称,包括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骊山等峭壁秀丽的山峰。如锦绣的画屏,屹立在古长安之南,为西安市郊游览胜地之一。
南五台
在终南山中段。以有大台、文殊、清凉、灵应、舍身五个小台(即五座小峰)而得名。有磴道直登峰顶,南望终南群峰,如翠屏环列。北望秦川,莽莽苍苍。最高峰1688米。为我国佛教圣地之一。这里有明清以来建造的大小庙宇40多处。塔寺沟圣寿寺内有隋建七级方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高33.5米,塔身底层每边长7.33米,塔刹、相轮为铁制。另外还有大殿、廊房和1943年秋修建的“印光法师影堂”石塔一座。石塔四方形三层,通高7.8米。大台顶端隋建的圆光寺,虽仅留废墟,但登临其上,“一览众山小”,别具风趣。
翠华山
终南山一个支峰。汉武帝曾在这里祭过太乙神,故又名太乙山。山间有太乙谷,谷口有汉元封二年(前109年)修造的太乙宫遗址,自入山约5公里,便到达名胜集中点的大正峪村。村前怪石林立,盘旋而上,俗称“十八盘”;村居峰顶,三面翠峰环列,只有西南方较开旷;村旁有太乙池,传说是唐天宝年间(742-756),山峰崩裂,山水堵塞,汇集成池,池水碧青,面积约7万平方米。山影倒映池中,令人有山中有水,水中有山之感。村东南有龙涎窝,瀑布汹涌,村东北有老君庵、金胜堂。村西有冰洞,虽盛夏亦有坚冰垂凌。村东金华祠、玉案峰等峭壁耸立。
半坡遗址
在西安市东郊滻河东岸关坡村北。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距今六千年左右。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由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氏族公共墓葬区组成。1953-1957年,经过五次发掘,掘出房屋遗迹45处,圈栏2处,储藏窖穴200多处,陶窑遗址6处,墓葬250座。
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万件。生产工具主要为石器和骨器。骨器有骨针和鱼钩,陶制的有刮削器和陶锉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有钵、盆、碗、壶、瓮、罐、瓶等。陶器底部多有席纹和布纹,细泥陶器上多施红底黑花彩绘,以几何纹最多,兼有动、植物形象。有些陶器还刻划著笔划简单的符号,可能为记事记数的文字。墓葬都是土圹葬,无葬具。随葬品多为生活用具和装饰品。1958年在原遗址上建成半坡博物馆。
阿房宫遗址
在西安市西郊阿房村一带。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以咸阳宫城规模狭小,驱使70万人在渭河南上林苑中营建朝宫,始皇在位时只建成一座前殿。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续修建。楚项羽入关以后,将宫殿付之一炬。今阿房村南附近,有一个大土台基,周长310米,高约10余米,全用夯土筑起,远望宛如丘陵,当地群众称为始皇上天台,村西南还有一个长方形台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群众称为郿坞岭。这两处是阿房宫最显著的建筑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
在西安市西北5公里。为西汉首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将秦朝的兴乐宫重加修饰并改名长乐宫,七年由栎阳迁都于此,并建成未央宫,惠帝元年(前194年)开始修筑长安城墙。太初元年(前104年)又兴建了北宫、明光宫和建章宫,并在城西修扩上林苑,开凿了昆明池等。各宫之间架设飞阁和地面复道连接,彼此往来,外人不能看见。至此,长安城的规模,历经九十多年始告齐备。现残存东、西城墙及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太液池和承露殿等夯土建筑遗址。
未央宫遗址
在西安市西北约8公里、汉长安城西南部西安门里。汉长安城内的主要宫殿之一。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建成。由承明、清凉、宣室等40多个宫殿台阁组成。宫内还有鱼池、酒池。周长11公里,宏伟壮丽。为西汉及以后的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至隋初等八个朝代的行政中枢。现在遗留在地面上的有未央宫前殿以及相传为石渠阁、天禄阁等高台遗址,其中未央宫前殿台基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多米,北端最高处10余米。
这里常出土“长乐未央”、“长生无极”等瓦当以及汉空心砖、水道等文物。1980-1983年,清理发掘了未央宫第二号遗址,有正殿,东西长54.7米,南北宽47.8-51.2米;配殿南北长86-87米,东西宽44.5-50米和厢房遗址。出土了陶器、玉器、铜器、铁器和钱币等文物。1986-1987年,对未央宫第三号建筑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建筑材料、陶器、铁器、铜器和大量刻有文字的骨签。根据骨签上的文字内容,未央宫第三号建筑遗址当是西汉时期中央政府或皇室管辖各地郡国工官的官署。
建章宫遗址
在西安市汉长安城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修建,由36个宫殿组成,周围10余公里,号称千门万户。建章宫与未央宫隔衢相望,两宫之间有飞阁相连。现保存在地面上的有前殿、太液池以及许多高大夯土台基和建筑遗迹。
青龙寺遗址
在西安市东南郊2.5公里祭台村。即唐长安城新昌坊的东南隅。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唐景云二年(711年)改名青龙寺,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以后寺院被毁。青龙寺是唐长安城内著名的寺院之一。寺内的高僧,如道世、道氤、法朗、释光仪、昙壁、义操等人,在佛学著述、持咒、修禅观等方面著称于佛教史。先后在寺内求法的日本留学僧有空海、圆行、圆仁、圆珍、慧远、圆载、宗睿等人。是日本真言宗的发源地。1979年开始发掘寺院遗址。1981-1982年在遗址上修建了纪念堂和空海纪念碑。
兴庆宫遗址
在西安市和平门外咸宁路北兴庆公园。原是唐玄宗李隆基在藩邸时,与其兄弟五人的住宅。开元二年(714年)以隆庆旧宅改建为离宫,因避玄宗讳,称为兴庆宫。开元十四年,又合并周围的邸宅和寺院,重加扩建,谓之南内,有兴庆殿、大同殿、南薰殿、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主要建筑。当时兴庆宫与大明宫、太极宫之间,有夹墙阁道相通,唐玄宗处理政务接见外国使者,多在这里。唐末朱全忠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兴庆宫遭受很大破坏。宋代这里已变成了人们游赏凭吊的地方。建国后,曾对花萼相辉楼进行了部分发掘,证明该楼为火所焚。1958年在该遗址范围内,修起了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建筑,辟作公园。
沉香亭
沉香亭是兴庆宫的主要建筑之一,1958年在原址修建复原。
长乐宫遗址
在西安市汉长安城内。秦时系兴乐宫,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重加扩建,改为长乐宫。由前殿、临华、长信、宣德、温室等14个宫殿组成,周长10余公里。汉高祖七年由栎阳迁都长安居此。自惠帝以后,皇帝移住未央宫,长乐宫专供太后居住,称为东宫或东朝,现仅存遗址。
骊山
在临潼区城南。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区胜区之一。因山形似骊马,故称骊山。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中有“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之句,故又称绣岭。骊山海拔1256米,山上松柏苍翠,夕阳西下,霞映山峦,青山披金,人称“骊山晚照”,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山上有周幽王戏诸侯娱褒姒的烽火台,女娲氏“炼石补天”的老母殿,道教始祖李耳的老君殿、炼丹炉,因飞泉瀑布激石成瓮而得名的石瓮寺,还有“西安事变”时在骊山半山腰捉住蒋介石的地方“兵谏亭”等。骊山北麓,温泉长流不断,水温43°C,内含多种矿物质,是“自然之验方,天地之元医”。
华清池
在临潼区城南骊山西北麓。相传秦始皇在骊山触怒神女,被唾一脸,后即发疮,始皇求恕,神女用温泉水给他洗好,因而又名神女汤。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在此建汤泉宫,咸亨二年(671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年)再行扩建,改名华清宫。唐玄宗每年携杨贵妃到此过冬,常在此沐浴。
白居易《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华清池水温为43°C,水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适宜沐浴疗养。1956年按原唐华清宫的名称进行扩建。1982年3月,在温泉水源以北,经考古发掘,先后清理出唐代御汤、太子汤、海棠汤(即贵妃池)、莲花汤等宫廷汤池遗址。1990年9水,在唐代宫廷汤池遗址上,建成一座仿唐建筑博物馆。
坑儒谷
在临潼区城西南10公里洪庆村。传说为秦始皇坑杀儒生之处。《太平寰宇记》:“唐天宝年间玄宗诏为旌儒乡,立庙,命贾至为碑文。”今唐刻旌儒庙碑已毁,仅存残破的唐刻儒生石像。
秦始皇陵*
在临潼区东5公里下河村附近。秦始皇嬴政的陵墓。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经1974-1978年调查钻探,陵园有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25.4米,外城周长6264米,在东侧1500米处,现发现三个兵马俑坑,坑内丛葬大量与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使用的各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1980年,在陵西约500米处,发现大量胥役墓坑,每坑二至四人,大都屈肢埋葬。《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蚀,度不灭者久之。”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兵马俑丛葬坑*
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1974年春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坑内一组陶塑艺术作品,仿秦宿卫军制作。近万个陶质卫士分别组成步、弩、车、骑四个兵种,手各执弓、箭、弩及青铜戈、矛、戟等实战兵器,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面向东方,均装置在地下坑道中。1980年12月,秦始皇陵西侧出土了两组彩绘铜车马。每辆车配4匹马,雕镂精致,金碧辉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16

  西安事变旧址

  西安事变旧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建国路69号(原金家巷17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张学良公馆、西安事变指挥部、新城黄楼、止园、高桂滋公馆、西京招待所、华清池五间厅、兵谏亭等8处。


  杜公祠

  位于西安以南的长安区,是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的祠堂。现杜公祠系清代重修,1960辟为杜甫纪念馆。


  关中书院

  “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西北四大书院之冠,位于现陕西省西安市。


  嘉午台

  嘉午台位于西安城东南40公里处的长安区大峪乡引镇小峪、大峪之间,是秦岭崇山峻岭中一座岫峦叠起、奇峭突兀的山峰,有“小华山”之称。


  翠华山

  翠华山旅游景区位于西安城南20公里处秦岭北麓。翠华山原名太乙山,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3部分组成。传说有太乙真人在此修炼过,由此得名。


  骊山

  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海拔1302米,是燕山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带内的一个孤立的地垒式断块山。

  骊山是华清宫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上文物胜迹众多、自然景观秀丽,遍布着烽火台、老母殿、老君殿、晚照亭、兵谏亭、上善湖、七夕桥、尚德苑、遇仙桥、三元洞等众多著名景点。

  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作为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上古时期,女娲在这里"炼石补天";西周末年,周幽王在此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秦始皇将他的陵寝建在骊山脚下,留下了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军阵;盛唐时,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此演绎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现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也发生于骊山之上。骊山是中华民族历史前进的见证。


  终南山

  终南山,又称中南山,古名太乙山、地肺山、周南山,是秦岭西自武功县境、东至蓝田县境的总称,简称南山。主峰在西安长安区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


  太白山

  太白山主体位于陕西宝鸡眉县、太白县,广义上的太白山连带西安周至县部分。它是秦岭山脉主峰,也是中国大陆青藏高原以东第一高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已通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 。

第2个回答  2020-01-22
第3个回答  2016-12-07
西安的名胜古迹介绍 :
蓝田猿人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南50公里处蓝田县陈家窝村和公王岭。
半坡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东郊灞桥区半坡村北。
姜寨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临潼区骊山山麓临河东岸二级台地上的姜寨村。
丰镐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安县马王镇、斗门镇一带的沣河两岸。
秦汉栎阳城遗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北阎良区武屯乡关庄和御宝屯一带。
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皇陵位于临潼区骊山镇东5公里处。
阿房宫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区西部未央区三桥镇阿房宫村附近。
隋唐长安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西安市区。隋称大兴城。
大明宫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区东北部龙首原上。
青龙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区南部雁塔区铁炉庙村北。
华严寺塔: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南长安县韦曲镇朱坡西的少陵原半坡上,北距西安市区约15公里。
华清宫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临潼区骊山北麓。
西安城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区内。
钟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中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会处。
鼓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古城内西大街北院门南段。
化觉巷清真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古城内鼓楼西北化觉巷,为西安市规模最大的伊斯兰教寺院。又称清真大寺,因在大学习巷清真寺之东,故又称东大寺。
西安城隍庙: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古城内西大街大学习巷东侧。
翠华山:西安市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市城东南30余公里处。
骊山:陕西省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市临潼区
。由(骊山)、(华清池)、(秦始皇陵)、(秦兵马俑博物馆)等景点组成。
终南山:西安市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城南30公里处。终南山是秦岭西自武功县东至蓝田县的总称,包括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沣峪口等。
太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西安城西南110公里处。太白山自古为道教、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现存有蒿坪寺、中山寺、大殿、斗姆宫、平安寺、明里寺、放羊寺、文公庙、大爷海、拔仙台等寺院庙宇。太白山更是野生动物的乐园,野生鸟兽多达270余种,已定名的昆虫多达500多种,很多是国家珍稀动物保护品种,如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6-11-22
西安经典景点分类:
1、东线:
兵马俑、华清池、骊山、兵谏亭、秦陵
游览用时一天
2、西线:
乾陵、法门寺、汉阳陵、永寿公主墓等
游览用时一天
3、华山自成一线游览用时1--2天
4、市内:
大小雁塔、省博、曲江遗址、大唐芙蓉园、钟鼓楼、明城墙。碑林、书院门、
半坡遗址、回民街、城隍庙、八路军办事处、张学良公馆,大明宫遗址公园等
游览用时一般2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