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到底有没有真实的发生过?

如题所述

西周最后一位“王”名为姬宫湦,史称“周幽王”。他沉湎酒色不理国事,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激起百姓怨愤。周幽王曾在骊山“烽火戏诸侯”,至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却无人来救,结果被犬戎所杀死于骊山脚下戏河边,《国语·鲁语》称“幽(王)灭于戏”。

今在陕西临潼不但流传有许多与周幽王相关的传说故事,还留有宋家村“幽王冢”,该墓葬自唐代以来一直被认作是周幽王陵。但学界对临潼戏河周幽王死处、幽王冢仍存异议,故在此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陕西临潼的“戏水”

临潼的“戏”地和“戏水”在文献中既有直接记载、也有间接注释。今临潼戏河即为古“戏水”,是无异议。但对二者的名称起源存在争议,仅《临潼县志》中有两处记载:

戏,《路史》:“炎帝后,姜姓之国,曰戏。今新丰有戏亭”,《六国表》:“秦历公十六年补戏城。注:戏,西周邑名。”戏河,《两京道里记》:“戏水,周幽王与褒姒戏游于此,故名为戏。”两处记载相互矛盾,按《路史》即先有戏地、后有戏水,按《两京道里记》则先有戏水、后有戏地;戏地和戏水得名有两个起源,但《路史》是神话传说,不足为据;《两京道里记》又早已佚失,以致两种观点都无法考证,现今可考的事实是“戏水”得名于“戏”地。

首先,“戏”是西周末年就已出现的地名,《国语》、《左传》、《史记》和《汉书》中仅载有“戏”,如“戏”是水名则应按文献书写惯例写为“戏水”,如《左传》“与北宫喜盟于彭水之上”、《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军破燕易水之西”、“乃西南渡淮水”、“卜曰:泾水为祟”等;

其次,“戏水”称谓比“戏”出现的时间晚,《水经注·渭水》引“孟康曰:乃水名也,今戏亭是也”,首次指出“戏”是河流名称,孟康是曹魏(三国时期)著名学者,相较可见“戏水”之名比“戏”晚出现约一千年,孟康应是依据“今戏亭”来命名今“戏水”;

最后,在文献中未见直接按河流名称来命名地名,因为此种命名方式容易引起混淆。众所周知,河流长度长、流域广,按河流名称直接命名地名存在指代范围过大的问题,如确有必要的则多加限定词汇如“泾阳”特指泾水之阳的地域,“洛下”即指洛阳。

后世认为“戏”得名于“戏水”主要是受到《水经注》的影响。《水经注》是权威地理志书,其以水(河流)为纲要,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被后世广为认同、引用。

《水经注》载:“戏水。渭水又东,戏水注之,水出丽山冯公谷,东北流,又北迳丽戎城东……又北,右总三川,迳鸿门东,又北迳戏亭东……又北分为二水,并注渭水。”对“戏水”考证详实、描述准确,遂使“戏水”之名得到认可,加之后世权威文献《括地志》“戏水源出雍州新丰县西南骊山”、《资治通鉴》“帝不从,自渭南向长安,庚辰,至戏水”等皆加以引用,致使“戏”就是“戏水”、“戏”得名于“戏水”这类概念深入人心,逐渐误导世人认为“戏”地得名于“戏水”。

二、“幽(王)灭于戏”的史实

“幽(王)灭于戏”出自《国语·鲁语》载:“桀奔南巢,纣踣于京,厉流于彘,幽灭于戏,皆是术也。”但这并非第一次出现“戏”地,该地名始见于《春秋左传》载:“申伯与鄫及西戎伐周,战于戏。”另又《郑语》载:“幽王伐申,申、缯召西戎以伐周,杀幽王于骊山戏下,桓公死之。案:骊山戏下,公序本作‘丽山戏水’,考异卷四:案‘水’字疑误。鲁语注云:戏,戏山。”

其中“幽灭于戏”和“申伯与鄫及西戎伐周”是同一事件——即申国联合犬戎破镐京、杀幽王,“戏”显为同一地点。该事件在《史记》中共有四处记载:《周本纪》“遂杀周王骊山下,掳褒姒,尽取周赂而去”、《秦本纪》:“杀幽王骊山下”、《郑世家》“二岁,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下,并杀桓公”、《匈奴列传》“申侯怒而与犬戎共攻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但《史记》没提及“幽王伐申”,或是司马迁在记述时混淆了“幽王伐申”和“骊山之役”这两个事件的性质。

如文献所载,《国语》中有“骊山戏下”,而《左传》中只有“戏”、《史记》中只有“骊山”,直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才将“骊山”和“戏”之间关系理清。

《水经注》载:“昔周幽王悦褒姒,姒不笑,王乃击鼓举烽以征诸侯,诸侯至,无寇,褒姒乃笑,王甚悦之。及犬戎至,王又举烽以征诸侯,诸侯不至,遂败幽王于戏水之上,身死于丽山之北。故《国语》曰:幽灭者也。”

郦氏明言:“余按迁《史记》,考《春秋》、《国语》、《世本》言,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庶弟友于郑。又《春秋》、《国语》并言桓公为周司徒……幽王陨于戏,郑桓公死之。”以示他是经过仔细考证、辨析才认定《春秋》、《国语》等文献中的“戏”即今临潼骊山北部的“戏水”,这一正确论断得到后世认同。

三、宋家村“幽王陵”辨疑

周幽王因“犬戎之乱”而死于戏水河边。今陕西临潼区代王街办宋家村有大冢一座,呈圆形,现存封土高两米,据传说是周幽王死后葬处,墓前立碑,碑文由陕西巡抚毕阮所题“周幽王陵”四字。

关于周幽王陵的记载,始见于西汉时期,《西京杂记》载:“幽王冢,甚高壮,羡门既开,皆是石垩,拨除丈馀深,乃得云母,深尺馀,见百馀尸,纵横相枕藉,皆不朽,唯一男子,馀皆女子,或坐或卧,亦犹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

按其所载,周幽王陵相当高大且墓室内陪葬多名妻妾。该记载后被《太平广记》等加以引用,但该段记载并未说明周幽王陵的具体地点。且西周时期王陵至今未有一座得到确认,至今对王级别墓葬形制与规格均不清楚,今学者仅将其定为疑冢。

西周王墓虽然未有发现,但入葬礼制在古代文献中却有较多记载,《周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後丗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隋唐孔颖达对其进行注解:“不封不树者,不积土为坟,是不封也;不种树以标其处,是不树也。”表明西周时期墓葬其特点就是“不封不树”——既没有封土也没有广栽树木,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临潼宋家村周幽王陵却有高达两米的封土,考虑到水土流失的因素,原封土应该更为高大,这显然与西周葬制不符。在陕西咸阳原上有周文王、武王陵,两个陵墓皆有高大的封土,墓前有陕西巡抚毕阮所立墓碑,自唐代以来一直在此官祭周文、武王,建国以后经过系统的考古调查发现其皆为战国秦墓,应为秦公陵、或秦永陵,绝非西周墓葬。在洛阳地区发现、发掘的周定王陵等东周王陵也并无封土,据此推知《西京杂记》中记载的“幽王冢”应不是周幽王葬处。

结语:

综上所述,临潼戏河实得名于周幽王与褒姒游戏于此,且戏这一地名源于戏河,即先有戏水后有戏亭、戏水亭等地名。西周末年周幽王死于此地确无异议,但宋家村的幽王陵绝非是周幽王陵。

周幽王陵在西汉《西京杂记》中有相关记载,除此之外再无记载,直到唐朝杜佑所著《通典》中才再次出现,《通典》:“昭应……周幽王陵,秦始皇陵,汉成帝昌陵。有戏水亭,即周幽王之死处。”其间跨度超过六百年,所以无法确切了解临潼周幽王陵的历代保存情况,也无法核实该墓葬出现在临潼区代王街办宋家村的时间。

不过《通典》也提供了一些较为宝贵的信息,即周幽王被犬戎所杀,死亡地点在“戏水亭”,即今戏河西岸台塬之上,死后被收敛葬于此地,所以才有周幽王陵。这种推理观点符合古人的认识,因此在缺少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前代文献梳理的情况下,将周幽王陵便定位在此处显然论据不足,而从馒头状封土来看,或为一大型汉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5
历史上的烽火戏诸侯是司马迁将西周的一段民间的故事写入了史记中,就当为历史故事被流传下来了。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犬戎攻破镐,诸侯没有来帮助,周幽王兵败被杀。
第2个回答  2020-11-15
是有发生过,就是因为发生烽火戏诸侯,所以才会使得西周灭亡,各诸侯没有及时救援。
第3个回答  2020-11-19
并没有真实发生过,战国出土的清华简内容推翻了史记里面的记载。刘国忠认为西周灭亡的原因只是因为周幽王主动进攻了申后的外家申国,所以申国才会联合其他国家攻陷了西周,并不是因为烽火戏诸侯,大家千万不要被误导啦!
第4个回答  2021-02-04
西周最后一位“王”名为姬宫湦,史称“周幽王”。他沉湎酒色不理国事,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激起百姓怨愤。周幽王曾在骊山“烽火戏诸侯”,至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却无人来救,结果被犬戎所杀死于骊山脚下戏河边,《国语·鲁语》称“幽(王)灭于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