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镇的历史介绍

如题所述

大路镇唐朝以前是出海口,唐代成陆,为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当时江滩芦苇丛生,在通往长江边的方向,被人们踏出一条大道,久之便将通衢旁的村落取名为大路。大路街市形成距今已有300多年,清初时就是镇江府治丹徒县八大集镇之一,八大集镇即丹徒、谏壁、大港、辛丰、丁角(宝堰)、高资、姚桥与大路。
镇内名胜古迹”圌山“是宁镇东端最高峰,圌山面江而立,刀劈斧斫,鬼斧神工,历代视其为江防要隘,军事重地。清光绪《丹徒县志》称:“舟行其间,仅通一路,矢石可及”。唐代便在这里设有谯山戍,宋代建圌山寨,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曾驻守圌山,明代设游兵厅,派遣“把总”率军镇守,清代改称圌山关,道光年间始设炮台。辛亥革命后,北洋军和国民革命军先后派兵驻守圌山。抗日战争期间,谭震林同志曾登临圌山视察。6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部在圌山驻防,建五峰山船厂4822。
清朝道光二十二年,英军舰队直入长江,企图向南京东大门镇江发起攻击。圌山关炮台是守卫镇江的第一道隘口,圌山周围的乡民自动组织起来准备抵御外寇,圌山脚下的大港、大路人民组织了“乡勇”,积极配合圌山关守军的顽强抵抗,谱写了镇江军民抵御外侮的英雄篇章。镇江军民英勇抗英震动了当时的欧洲,恩格斯曾经高度赞扬镇江抗英英雄们的“勇敢和锐气”,歌颂他们“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并且指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1929年国民政府置区建镇设小乡,废圌滨乡,建大路镇与武桥、小港、延安、北元、南元、王宗等乡,属第五区;抗战胜利后,改第五区为大港区。1949年区乡并划,大港区分置姚桥区,大路划属姚桥区;1950年1月,姚桥区分置大路区;1955年5月,撤大路区,王宗、小港等3乡并入大港区,余5乡并入姚桥区;1957年8月,撤区并乡,设大路乡;1958年大路、姚桥两乡合并成立姚桥公社,隶属镇江市(县级单位、属镇江公署);1959年姚桥公社一分为三,建姚桥、大路、儒里三个公社;1960年1月10日,大路划扬中县辖;1961年6月1日,大路复归镇江市辖;1962年恢复丹徒县建制,大路公社隶属丹徒县;1963年撤销姚桥、大路、儒里三个公社,成立姚桥区公所;1969年撤区建公社,成立大路、姚桥两个公社;1981年大路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管理委员会;1983年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大路乡人民政府;1989年撤乡建镇,建立大路镇人民政府;2006年由丹徒区划归镇江新区管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