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宝三的家庭成员

如题所述

在哈佛期间,巫宝三认识了在蒙特霍留克大学攻读西方戏剧学的孙家琇女士。
孙家琇,祖籍浙江余姚,出生于天津。父亲曾任天津水产学校校长和教育厅长。父兄均为留学学生。她1935年肄业燕京大学,就读于美国米尔斯大学,1937年进入蒙特霍留克大学学习。1938年夏,她在哈佛大学剧本创作班学习时,写了抗日的独幕剧《富士山上之云》。
巫宝三硕士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进修,时值抗战,巫宝三希望能尽快回国参见抗战,于是中断哈佛博士学业。孙家琇女士也计划放弃攻读博士机会,到了柏林与巫宝三结婚,一道回国。回国后,巫宝三在昆明的中央研究院(竹安巷4号)工作,孙家琇原在西南联大工作,女儿出生。1942年转达武汉大学外文系工作。当时武大女教授仅5位(苏雪林、袁昌英、杨安妮、朱君允、冯沅君,她们全都在文学院任教),孙家琇来后,成为全校最年轻的教授。时任文学院院长的是陈源(西滢)。武大在乐山办学,长子巫鸿1945年即出生于乐山。孙家琇建国后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为中国研究莎士比亚第一女性。巫鸿,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79年与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的老同学韩倞联系,在她的鼓励和帮助下申请了哈佛大学人类学系。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后受聘芝加哥大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巫鸿对自己的家庭教育,曾在李清泉、郑岩的《巫鸿教授访谈录》中叙及,“我在国内的有些学习主要是受到家庭的影响,是不够专业化的,我的父母都是知识界的,小时候大人谈话的时候,我爱在旁边听。也见到过陈梦家先生、胡厚宣先生,以前还拿了自己的稿子请夏鼐先生看。”在2009年7月的《新京报》采访中,“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在我小时候就会见到他们和艺术圈的一些朋友有来往,我从小就对一些名字很熟悉,常听父母提起,比如费正清还有他的夫人费慰梅。但是小时候我并不希望通过父辈的关系结交这些人物,反而有些刻意回避。”
去了哈佛之后,他对父母的学缘关系逐渐重视,“其实,我父亲也是哈佛大学的博士,30年代公派出去的,学经济学,而我母亲在国外学的是英美文学和戏剧。半个世纪后我也去了哈佛,好像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去美国之前,父亲特意告诉我在哈佛上学,哪里可以吃饭,哪些饭馆的饭好吃。我跟他开玩笑说:‘你以为过了50年,那些饭馆还在吗?’结果等我到了美国,发现50年后,父亲提到的一个饭馆居然还在”。“去哈佛读书,也使我有机会见到了父母的故友,我和费慰梅后来还成了忘年交。等到我写《武梁祠》的时候,和费慰梅聊了很多,她还为我写了这本书的前言。”巫鸿也在《武梁祠》的扉页写上了“献给我的父母巫宝三、孙家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