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

请高手说简单点

评论古人不能简单的说是好是坏,那得看你是在什么立场上看这个人。
曹操,是三国时期地主阶级中颇有才干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对曹操的评价,历来有毁有誉。五十年代末,史学界对曹操评价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多数同志同意为曹操翻案。近年来,有的同志又对曹操的评价提出了新的看法,本文拟就新近对曹操的评价问题的论讨作一概述。

一、关于曹操镇压黄巾起义的问题

刘知渐在《评郭沫若同志的〈替曹操翻案〉》(《重庆师院学报》1983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指出曹操镇压黄巾起义并未“继承了黄巾的事业”。黄巾起义的主要目的是要推翻东汉政权。而曹操则代表着东汉统治阶级的利益,全力镇压黄巾,致使黄河南北的黄巾军主力很大部分都葬送在他的手里。他还利用阴谋手段把投降的黄巾余众三十余万变成维护东汉王朝的地主武装。他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是镇压人民的刽子手。他就是以此而登上当时的历史舞台的。周桓《再论曹操》(《河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也认为,曹操不仅镇压黄巾,而且对黄巾起义的余波——屯田民起义也不手软,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向前发展。

高光复在《曹操评价中的两个问题》(《北方论丛》1984年第6期)一文中则认为,就曹操一生来说,他的主要活动不是打黄巾,而是消灭群雄,统一北方。他崛起之时,黄巾起义的主流早已扑灭。他虽接受青州黄巾军降众,但不是消灭他们,而是加以改编,使他们为自己的统一事业服务。以后他讨伐的对象已不是农民军,而是那些分裂割据势力。

二、曹操与曹魏屯田制

刘知渐认为,“曹操的屯田是倒退的,因为曹操的屯田和西周封建主的井田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曹操在其《度关山》诗中公开歌颂井田制,司马朗也曾向他建议恢复井田制。他屯田的做法,是镇压黄巾起义中夺占的“资业”,强迫失败的起义战士耕种;同时又借“招募”为名,强征自由民作屯田客。在当时“客”、“奴”同义。屯田客实质上就是曹魏政权的官有农奴,毫无人身自由,故客多逃亡。由上可见。曹操的屯田是历史的倒退,不值得赞扬。

高光复则认为,曹操屯田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军粮,兼并群雄,克平天下。他把失败的起义农民与土地重新结合起来,解决了汉末以来严重存在的流民问题,使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发,有利于水利事业的兴修,对汉末经济的恢复有重要意义。他不同意刘知渐对曹魏屯田制的看法。指出“井田制偏重于劳动力对土地的依附,曹操的屯田偏重于国家对劳动力的控制”,二者不能相混。而且,屯田制之外还有大量的自耕农经济,它并不能确定一个朝代生产方式的性质。韩国磬《曹魏的屯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1期)强调不能忽视当时的历史条件而完全否定曹魏的屯田制。曹操实行屯田。制,其目的固然在于把劳动力束缚在农业生产上,以利于封建统治和封建剥削,但其作用是巨大的(作用同前)。

高敏在《关于曹魏屯田制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1981年第1期)中认为,曹魏屯田制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应过高估计。他指出,在屯田制度下,农民阶级除纳高额地租外,还得服役甚而纳税。他们并没有因为屯田而得到任何好处。他们被严格束缚于土地之上,无人身自由,因而“民不乐,多逃亡”;同时,屯田民还以武装斗争的方式,反对曹操的屯田制。黎虎在《略论曹魏屯田的历史作用与地位》(《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一文中也同样指出,不应该过高评价曹魏屯田的历史作用与地位。他认为,屯田对支援战争,安置流民,保证曹魏政权的财政收入等方面都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支持曹操克服群雄并最后统一北方的,更重要的还是州郡编户。真正解决流民归农问题也有赖于州郡编户。

三、曹操政权的性质及其阶级基础

过去一般认为,曹操在统一北方过程中,唯才是举,打击豪强,抑制兼并,诛杀世族名士,是庶族或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中小地主。

柯友根在《世族地主是曹操集团的主要阶级基础》(《厦门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曹操集团的主要阶级基础是世族地主,而不是中小地主。世族地主势力自东汉以来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虽经黄巾起义的打击,但已根深蒂固,到东汉末形成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为了能够在群雄逐鹿的战争中夺取胜利,统一北方,曹操对世家大族采取了争取、依靠的方针和策略。他笼络、擢用了一批世家地主,充实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统治机构,有效地稳定了统治秩序。在他属下,名士儒者是他的谋略智囊,豪强地主是其集团的军事骨干因此,曹操集团是以世族地主为主、包括庶族豪强在内的大地主的政治代表。其政权主要是维护这些大地主的利益。杨德炳《试论曹操政权的性质》(《中国古代史论丛》1985年第二辑)也持类似看法。他指出,曹操虽选用寒人,但其政权的核心是高门,代表的是世家的利益。

漆泽邦《驳“四人帮”在评价曹操问题上的几个谬论》(《西南师院学报》1979年第3期)认为,曹操的统治集团既不只是中小地主,也不只是豪强地主,而是一切地主,代表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曹操提倡“唯才是举”,是针对整个地主阶级,并未有中小地主与豪强地主之分。曹操集团中,担任各种官职的有中小地主,有豪强世族地主,曹操对他们全部加以利用。他打击豪强,抑制兼并,只是迫于农民反抗而作的一点让步,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稳定封建秩序。

四、曹操与“唯才是举”

成新文、王怀中在《略论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晋阳学刊》1981年第1期)中认为,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为了扩大自己的阶级基础,在割据混战中扫除群雄,冲破了东汉以来“以位命贤”的察举、征辟制的束缚,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大量提拔地主阶级中一切有才之士,对他们加以笼络利用,使曹操集团中出现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曹操依靠这些人最终统一了北方。

李则纲在其遗作《曹操的翻案与定案》(《江淮论坛》1981年第2期)中认为,曹操并没有真正唯才是举,破格用人。在曹操手下的人,顺他则生,逆他则死。曹操本人就曾杀死了许多有才之士。特别是他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也因持有不同意见而被逼死。许多号称才智之士,有功于他,也因一言见疑而被他所残杀。他还设立“校事”特务组织,刺探吏民情事,任情诬陷、杀害士人。

五、曹操是否为杰出的军事家

钟文在《军事家曹操》(《文史知识》1981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曹操是“亡国时第一流的军事家”。曹操一生戎马生涯,东征西讨,荡平天下,克成洪业,不仅在政治上统一了北方,而且在军事上也取得了赫赫战绩,他曾先后消灭了吕布、袁术、韩遂、袁绍等军阀割据势力。他还为《孙子兵法》作注,发挥或补充了其中的一些作战指挥原则。他善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取得了很多胜利。赤壁之战的失败主要在于他的骄傲自满。他在军事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应给予肯定。

吴荣政《关于曹操军事才能的评价问题》(《湘潭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认为,曹操在军事上有一定的才能、但并没有杰出的军事天才,称不上是一个大军事家。曹操在一般战争中,不仅有投降、逃跑的打算,而且有多次冒险的表现。由曹操指挥的对统一全局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战争,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等等,只有官渡之战获得胜利,其余二役都以失败告终。官渡之战中,曹操表现了一定的军事才能,但他获胜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由于他的军事天才,而是袁绍内部产生了致命的弱点。他注释《孙子兵法》虽有贡献,却不能以理论指导实践。李则纲也认为,曹操只能称得上一般的军事家,而不是杰出的军事家。他固然打了不少胜仗,但也吃了不少败仗。他所以能够统一中国,并非完全是由于他的军事上的胜利,给他有利的重要条件,还和迁主刘协,建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关。

六、曹操与建安文学

刘知渐在《评郭沫若同志的<替曹操翻案>》以及后来发表的《建安文学编年史》(《重庆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二文中认为,曹操的作品“糟粕多于精华”,“曹操对建安文学的消极作用是多于积极作用的”。他指出,建安七子早在没有依附曹操以前,就已成名,并非曹操培养了他们。相反,曹操对文人的网罗,使得建安七子培养和影响了曹丕、曹植的写作;同时也给他们的写作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使他们脱离实际,远离生活,只能写出一些歌功颂德的作品了。李则纲也认为,不应该把曹操对建安文学的作用估计过高。当时的建安文学集团对民生疾苦等并未有多大补益。曹操虽然在他的诗中描绘了一些人民的痛苦,但他本身就是造成人民痛苦的根源。他对他所笼络的文人也多有残杀,如孔融就因讥讽他而被杀。

胡世厚等在《曹操与建安文学——兼与刘知渐同志商榷》(《重庆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一文中不同意刘知渐的观点。他们认为,曹操是个杰出的诗人和作家,他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推动了建安文学的积极发展。曹操注重真才实学,轻视儒家仁孝道德,提倡活跃思想,使文学脱离经学而得到发展。他十分重视文学,延揽和招集了大批文人团结在他周周,并鼓励他们创作。他自己的诗风和文风对“建安风骨”的形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他对乐府诗歌的改造也作出了贡献。

七、曹操的思想

漆泽邦认为,曹操的思想是懦法杂用,二者结合。他采用法家思想,一是为了消灭割据,统一全国;二是为了加强对农民阶级的镇压以巩固地主阶级专政。他十分推崇儒术。北方统一后,他下令兴办学校,传播儒家思想,他的儒法并用思想是两汉以来封建统治者采用的传统手段。

柳轩《从曹操的诗文看他的政治思想》(《重庆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认为曹操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他为父报仇,屠杀徐州人民,是他尽“孝”的表现。他不是法家,因为他不可能象法家那样废除宗法制度,反对儒家的“亲亲”观点。不管在教育思想上,还是人才问题上,他都以儒家思想为标准。

吴其昌在《曹操思想浅谈》(《北方论丛》1985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曹操思想中包括儒、法、道、兵、名等各家思想,他是杂家的代表人物。曹操在运用这些思想时,能够根据不同的形势变化,把它们区分为主次两个方面。在他的思想中,有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深刻矛盾。这应该从他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中去解释。(刘安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07
楼主可以用我的说法,也可以用易老师的说法,我的比较简短!
对一个人的好坏不能只是好人和坏人的评价,这样过于简单而且单调没有说服力!更何况是曹操这种历史上盖棺难定可以说的上是传奇的人物的人!
对于曹操的评价我赞同易中天老师的观点: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好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三个字:可爱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如果硬要说好还是坏的话要我说就是——好!
因为对于一个生活在乱世的人来说对自己的一方来说是好的,但对对方来说是不好的!曹操的宽宏大量是常人所不能比的,他有时心胸狭窄却也是乱世中不可缺少的霸气!这些行为我们后人都应该理解,所以说总的来说当然是好的!
第2个回答  2008-08-03
1,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个白脸奸臣,之所以白脸,是因为他出自宦官世家,之所以奸臣,是因为他篡夺汉朝天下。

以此否定曹操的成就,就实在是“脑子里有点贵恙”了。

现在虽然有了很多为曹操平反的声音,但仍有很多人认为曹操是个“真小人”(今天天依ー~魔~↘女就用了此词 )。

曹操的真性情,用客观的眼睛看一遍尊刘抑曹的三国演义都不难发现,我只是想质疑,曹操的“小人”之处在哪方面呢?

2,

我看曹操,或许可以指出的有两个缺点:

一,曹操狂暴专制。

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勿让天下人负我”让多少人所不齿?但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提到,说这话的时候语气怎样,我们未曾可知。若是在一种懊悔的心情下,以此话为自己找些慰籍,或许能让后世的批判减轻大半。毕竟大家都可想而知,曹操绝非自杀以赎罪的那种人……

而徐州屠城,则成为曹操一生最大的污点。但这次事件的原因是因陶谦杀了他的父亲,故而头脑被冲昏,以至迁怒于徐州百姓。绝对可恶,不过也体现了曹操对父亲的感情,若无感情,徐州已得,完全没有必要屠戮全城招来一世恶名。相比之下,刘备抛妻摔儿,更为我所不齿。我向来认为,不能爱护家庭的人,即使爱护子民也必然是出于权衡一时利益的私心。试想对待最爱自己之人尚且如此冷血,又怎能真诚对待尚未谋面的陌生人呢?不孝之人,不容于天。再说下去就有些离题了……

曹操狂暴的另一依据则是擅杀臣子。曹操在治国交战上很是尊重臣下的意见,但是狂傲的他却容不下对他品德能力的批判。孔融死于此,弥衡亦是死于此(杨修死于曹操的多疑)。跟随多年的谋臣荀彧因在称王之事上与曹操不合,也招来了杀身之祸。而且他下令臣子禁酒却独享佳酿,也说明了他对权力的滥用。

二,曹操生性多疑。

这一点从很多事情中可以看出来。第一条中提到的误杀恩公正是其中一件。后来很多事情也证明了这点:睡觉不许旁人靠近,杀掉对自己了解太深的杨修等等。(有人说杀杨修是嫉妒,我不赞同,曹操智将如云,郭嘉荀彧均有强于曹操之处却未曾因嫉妒而被杀。杀杨修是因为杨修对曹操太过了解,而且口无遮拦,若是为敌所用,恐怕太过危险,水至清则无鱼正是此意)

但曹操的多疑源于险恶的政治环境,乱世纷争,谁也不能保证身边哪个人没有图谋自己性命的想法。曹操逃难之时称霸之时则更加敏感。只是他过度放大了这种紧张的情绪,以至误杀了不少臣子,也因此在历史上多了许多恶评。虽然可以理解,却肯定是一大弱点,本应高大的形象也因此受损不少。但却不能以此否认曹操的大度容忍,这一点下文有所提及。

3,

曹操绝非一心为民的君主,但他是一个有制霸天下,变革世风的野心的政治家。凡是真正有能力夺取天下的君王,必定会遵从民心以保领土安稳,众志成城。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

曹操在统治的领土内推行屯田制,大兴水利,虽然没有带着自己的子民奔向小康,但至少解决了众多流浪民众的生计。曹操在诗词中也常提及军阀割制给民众带来的苦难。以此可见,虽然曹操并非以民为天,却还是为百姓做了实事的,而他的野心,也正是在民心所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自古以来,以民为天的统治者屈指可数,历朝统治者为百姓所做的事情,还不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4,

曹操的识人用人之能,在三国时期绝对鹤立鸡群。正史中记载的蜀汉,派系之争从未断绝,而刘备在用人上考虑了很多个人感情。孙权虽然统治之时四平八稳,却未能通过一些作为吸引天下英才。

曹操虽然生性多疑,但在用人之时却宽宏大度,甚至对抓获的反叛部下仍能委以重任。所以四海俊杰纷至沓来,为曹操从一个小军阀变成一方霸主奠定了坚实的谋略基础。

刘备落魄无奈投靠曹操,曹操却一语道破“天下英雄,惟君与操耳”。事实也证明,孙权乃治世明君却非战国霸主,真正不断挑战曹魏的,正是当时如落水狗般的刘备!如此眼光,恐怕放眼天下未有几人。

曹操礼贤下士,对前来投靠的有才之士礼敬有加。三国演义中说张松被曹操所鄙夷,但这两天从另一个帖子中看到,正史中记载的张松献地图是刘备占领西蜀之后的事情了。而除此之外,尊刘抑曹的三国演义也无法否认曹操的爱才之心。每每贤士前来投靠,曹操总是不吝礼金,任贤惟能;每每看到谋臣猛将,曹操也是啧啧称赞,美誉有加。乱世之中,如果说顺应民心是称霸天下的基础,那识人用人之能则正是称霸天下的关键。

5,

曹操的军事才能,亦是处于顶尖之列。

虽然赤壁一役,曹军大败,可当时曹操面对的是我认为三国之中最为出色的智将周瑜,而且后方蔓延瘟疫也是战败的决定因素之一。后来的北撤在史书中也并非演义中所说如此狼狈,而是直接退回了许都,吴蜀联军并未能得以拦阻。

再看曹操最为辉煌的曹袁之战,作为一个君王,广开言路,果断决决,先是抢占先机占领了战略要地,后以声东击西之策破白马之围,在官渡之战中更是在面临粮尽的绝境下坚决不退,终于通过偷袭乌巢一举大败名侯袁绍。即使公瑾孔明在此,也不过就是做到如此吧。

不过曹操的战略眼光确实有所不足,赤壁决战之前威吓东吴,实在是下下之策。孙权是有着世家荣耀的贵族,怎能在他人威吓之下不战而降呢?他这封信,能吓倒东吴诸将,却吓不倒一代智将周瑜,更吓不倒胸怀大志的孙权。相反两人却因此坚定了连刘抗曹的决心。赤壁一败,曹操雄心大减,向西推进的过程中打下汉中却裹足不前,不图成都,以至于刘备取得了益州,实在是可悲可叹。

曹操在战略上也有他的闪光点。汉中未失之时,迁移五万民众至关中,也算是一种眼光和策略。但此时的策略,却早已不是那个叱咤风云的阎王所做之事了。

6,

曹操出身宦官之家,常为众王侯所鄙夷。但他却未曾被这种声音打败,自己的理想却愈发坚定。在许都胁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曹操仍是一个小小的军阀势力,西有董卓,北有袁绍,南有袁术刘表,声势均胜于曹操。官渡之战中,曹操也一度面临粮尽而败的绝境。但他南征北战,统一了中原,从众多豪强中脱颖而出,和刘备的颠簸流离相比,曹操的艰辛也未必不如,或许相差的只是没有经历过一无所有的处境罢了。之所以提到这点,是因为天骄兄常提及刘备一生的不易,感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如此说来,曹操为了一统天下所体现的执着何尝不应得到我们的赞赏呢?

7,

很多朋友认为易中天有尊曹之嫌。毫不掩饰的说,我也是“曹操帮”一员,从上面的文字想必大家也可窥一斑。

但易中天老师并非唯一推崇曹操的名人。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就对曹操大有赞誉,称此人为真男子,而一代文豪鲁迅先生虽对曹操甚为鄙夷,却也曾说过,“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或许毛、鲁的说法有他们特殊的历史背景,但如果没有根据,恐怕也无法为曹操平反。所以说,曹操,是个英雄。

结语:

鄙夷曹操之人,大多是善良温厚之人。曹操生性太过多疑,有时的行为过于残暴。但丝毫不考虑原因就以一两次事件断言曹操一生,这实在说不过去。以徐州屠城称之为刽子手或许可行,但以颠覆汉室称其为小人则定为不通,而以曹操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谋略能力的深不可测称之为“狡猾”,则是无理取闹了。

曹操在政治军事以及诗词方面的成就,应当被我们承认。与他所说的另一个英雄刘备相比,他贵在一个真字,而这一点的不同,足以让我心向往:问世间有着真性情的政治家能有几何呢?

用我们唯物主义的话来讲,曹操虽然有他人性上的缺点,但人无完人,从历史角度来看,他能力卓越,促进了我们民族的变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总体来说,功大于过。

参考资料:http://www.solchn.com/sanhistory/2007/0324/content_256.htm

第3个回答  2008-08-12
个人觉得是好人。古代那种忠君爱国的思想,让很多人认为他是国贼,所以大家都偏向于刘备的思想匡扶汉室。可是哪个开国皇帝是个听话的主,不都是造反起家的。当时汉献帝软弱无能,曹操想取而代之才挟他。事实上曹操的政策相当清明,重农事,拓疆域,明刑典,选贤材。无一不是贤主的举措,只是他的有些粗暴忌才行为让他的名声也不是太好。不过在黄帝中不图害功臣的有几个,曹操忌才忌的是什么才?杨修,孔融,祢衡之流,只不过是文采好,反应快的名士,于行军打仗,治国平天下都没有什么帮助。曹操对这种人当然要忌恨,捧着名士的名,天天说着忠君爱国,可是即使天下太平,这几个人能真正治世吗?看看曹操当县令时做的五色棒敢于惩罚当时权贵,换作刘备也未必敢做。当丞相后日理万机,也不类似于刘备把要事都托给诸葛,法正,因为他自己做不来。再者看看曹操的作品,忧国忧民的心情,君临天下的大气。最后选接班人的问题,选丕非植,事实证明是相当有战略眼光的,反观刘备的刘禅,还不如刘禅那个儿子呢,孙权在这方面也不是太英明。
最后回到问题,首先不能简单的说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曹操也有很多为人所诟病的举措。但是纵观其一生,个人认为功远大于过。最后套用老话一句,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
第4个回答  2008-08-02
随着《三国演义》的普遍流行和戏剧舞台上的人物造型的脸谱化,曹操被视为“乱世之奸雄”,可以说已在中国成为妇孺皆知的事。毛泽东则主张对曹操的评价要实事求是地加以肯定。他在一部裴松之注、卢弼集解的《三国志》中,对《魏书·武帝纪》、《魏书·文帝纪》《魏书·刘表传》有关曹操部分,作了不少圈画和批注。毛泽东曾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议论曹操时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还有一次在北戴河时他充满感情地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毛泽东在五十年代读此文时,用红笔对这段论述画着重线,表示他对鲁迅有关曹操的看法,是非常赞同的
【史书评论】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后世学者认为,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意歪曲事实,并没有正确评价曹操。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后世名人对曹操的评论】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唐玄宗常自比“阿瞒”。
唐太宗说曹操是: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曹瞒传》评价曹操: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
裴松之写过:“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注)》 ”
周瑜评价曹操:“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刘备评价曹操:“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
陈琳评价曹操:“操赘阉遗丑,本无令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幕府董统鹰扬,埽夷凶逆,续遇董卓侵官暴国”
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
刘知几评价曹操:“罪百田常,祸千王莽。”——《史通·探赜》
洪迈评价曹操:“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容斋随笔》
王夫之评价曹操:“曹操父见杀而兴兵报之,是也;阬杀男女数十万人于泗水,徧屠城邑,则惨毒不仁,恶滔天矣。.......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术也,非道也。”——《读通鉴论》
古人评价曹操:“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辩亡论》
李宗吾评价曹操:“三国英雄,首推曹操,他的特长,全在心黑:他杀吕伯奢,杀孔融,杀杨修,杀董承伏完,又杀皇后皇子,悍然不顾,并且明目张胆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心子之黑,真是达于极点了。——《厚黑学》 ”
顾炎武评价曹贼:“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驰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于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进,奸逆萌生。”
《三国志(注)》评价曹操: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司马光评价曹操: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