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

如题所述

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如下: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中心,教育规律表明,德是学生个性的主导因素,对智、体诸多方面的发展起不可忽视的作用,发展素质教育更应该发挥德育的基础作用,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优良的教育环境。德育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育人氛围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优良的德育教育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充分利用所有教育设备,加大德育宣传的力度,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2、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加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育以外,还积极探索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改革,思想教育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引导老师注意寻找“切入点”的“结合点”,做到结合案例剖析、结合身边的实际分析、结合社会的热点逐步透析。
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不仅与学生的智力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关。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做起:
1、首先培养孩子在学习上专心的习惯。在学校加强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要肯花时间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2、给孩子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从小注重习惯养成。作息时间表,是给学生制定生活、学习规矩的前提。
3、从小培养学生做作业时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有意识从小抓起,从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做起,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对父母不依不靠,学生能做好的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4、要求学生养成每天记录作业题的好习惯。个学生每天如果能养成记下教师布置的作业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意味着这学生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生的人生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5、从小培养孩子做完作业,自己检查的习惯。学生在做作业时,尽量不打扰学生,让他一个静心的做题。学生做完作业后,督促孩子在空余的时间里做自我检查。
6、培养孩子做完作业后,整理桌上学习用品并收拾好自己书包的习惯。要求学生每次做完作业后,自己养成整理书桌并收拾好学习用品的习惯,从小让孩子面对生活,学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给孩子好习惯。好习惯可以使孩子终生受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29
事实告诉我们在培养教育学生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说服教育,向他们进行全面系统的道德规范教育。 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认识水平不高,看问题容易出现片面性,甚至偏激,致使出现一些缺点和错误,但一般都属于思想认识问题。运用说理教育方式方法,以理服人,启发自觉,调动内在积极因素,引导他们不断进步。忽视必要的说服教育,单纯抓行为训练有很大弊病,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成为盲目的行为,甚至可能培养出外表温文尔雅而内心并不健康的伪君子、两面派。 当然运用说理教育方法时切忌挖苦、讽刺,要以理服人,不是以势压人,教师态度要温和,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交流,不要板着面孔训人。让学生觉得你既是严师,又是挚友。这样你的态度才能被学生心悦诚服。切忌空话、大话,他们需要坦率的、真诚的充满感情的教育。力争做到“情是深,心是暖,语言是生动”。切忌盲目性,教育固然具有“遇物而悔”的特点,但每次说理教育要说得有水平,有新意,说到学生的心坎上,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应事先“备课”。 (二)运用榜样示范教育方法 榜样示范教育是以教师和其他典范、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去影响孩子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教育方法。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是初中生,抽象思维还没有发展起来,而形象思维发展很快,因此越具体越形象的事物越容易接受。加之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形象、生动、具体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促使学生经常对照自己,检查自己,引起自愧和内疚。运用榜样示范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分辨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恶、丑。例如对于当今社会的非主流文化,90后的学生喜欢模仿,出现各种怪异的打扮和穿着,教师要善于运用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青春美,什么是学生的装束,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分辩能力和抵制能力。 (三)运用规范制约教育方法 “制约法”就是用纪律规范制度等约束学生,使其按正确的要求去做,并逐步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方法。“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教师应定出严格的制度约束学生。人都有一定的惰性,不要说学生就是大人也需要纪律制约,没有制度,学生想怎样就怎样,就很难成才。学校班级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行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如:**常行为规范、学生守则、值**生守则等各项制度。有了制度还要认真贯彻执行,教师要用制度严格要求学生“一以贯之”,经常提醒学生按制度去做,事前用制度提醒孩子,事后用制度进行总结对照,使制度真正成为约束孩子行为的“法律”。
第2个回答  2017-01-16
纵观教育改革的历史,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在追求理想教育模式和科学教育方式的过程中,各类教育精英、普通教学工作者都贡献出了无穷智慧。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且日渐被人们认可,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学生地位、现状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并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做有益的探索。
一、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某校两个14岁的中学生因发生一点小矛盾,男孩便有预谋地在放学途中将女孩连勒带砸至死。今年二月在某校均为三好学生的刘某和杨某在家做完寒假作业后,谈到了网上色情,心里产生了躁动,将在宿舍里玩耍的七岁幼女骗至家中,将其猥亵奸污。更有甚者,由于学校考试中四门功课不及格,难以向家人交待,竟将父母和奶奶杀死,然后自杀。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
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有的甚至猝死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也不排出女生。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以至常听到社会人员议论“如今的学生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学生”。
4、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
总之,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为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5、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网络是一个“天使”与“恶魔”同在,鲜花与陷阱并存的世界。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是一个新的信息源,有利于拓宽视野;又是一个新的伤害源,使用不当又会危及身心的健康。网络内容的多元性,促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强大的冲击。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加剧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冲突,使未成年人面临着多种价值观念的挑战。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掌握先进信息技术,大力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文化价值观,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这往往与未成年人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冲突,使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网络社会,一切都呈开放的状态,单一的思想很难将未成年人生头脑束缚住,网络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讲,网络环境比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更大。如此种种,都给我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二、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当代德育教育犹其应强调如下几点:
1、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仅仅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
3、提倡个性发展教育
个性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主要是进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二十一世纪,人们的审美观易受影视、音像制品、网络文化以及广告宣传等的影响,中学生更是如此。因此,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4、全面改进未成年人德育教育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面对信息时代,广大德育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过去封闭型、被动型的教育方法,不能只满足于文件的层层转发,不能只停留于原理原则的阐述,应该树立开放的现代的教育观,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选择功能和文化整合功能,使德育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主动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主动地引导未成年人在社会实践中自主选择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人生道路,促进他们主动健康地成长。
   5、加强信息网络法规道德的建设和管理。
  要提倡“网络文明”,加强文化管理,加大管理力度,强化执行信息网络法规,优化道德建设和管理,坚决执行国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真正促使网吧实行身份证登记制度,限制营业时间,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对一些只求经济利益、不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着想的黄色网站和网络犯罪毫不留情,坚决打击。要使用高科技手段建立“防火墙”,从技术上进行过滤,把一些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有毒的垃圾信息拒之于视听之外。
总之,把帮助生生学会负责与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加强民族团结和国防教育,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要实现这些素质教育目标,需要解决负责的问题,青少年知道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历史责任,就能自觉接受社会教育,实现决定的要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