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准确解释古人的忠义观

如题所述

看这篇文章
伍子胥是中国古代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原是楚国人。楚王把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杀了。画了他的像,到处张贴,到处设卡要把他抓住杀掉。他在一些朋友,以及一些义士的帮助下(这些义士并不是他的朋友,只是闻其名而已),逃出了楚国。其中一个帮助他逃出楚国的朋友,临别时丢下一句话:“君若灭楚,吾必复楚。”
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夫差夺取了王位,官拜相国。后来吴国强大了起来,出兵灭了楚。伍子胥报了杀父之仇,把死去的吴王掘坟鞭尸,也算是解了心头之恨。
那位立下誓言,“君若灭楚,吾必复楚”的朋友,后来经过努力,真的恢复了楚国。
从这个故事来看,今天的观点与古代时的观点是大相径庭的。古人对伍子胥的表现是赞扬的。在今天看来,伍子胥的行为是叛国罪,而帮他逃亡的,后来复楚的则是同谋罪。为什么古人的忠义观(对国家是忠,对朋友是义)与现在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其实,当时春秋,战国时的小国(如吴越楚等)名义上是周天子辖下的诸侯。古人又有“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的观念。所以,当时的名人,如商鞅,张仪等都是离开自己的国家去搞变法,去搞“合纵”“连横”。这些人都是在推动历史前进的,所以为后人所称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31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现今社会,只有按照法律办事才是最合适的。而所谓忠义,往往是不理性的,有时往往是好心办坏事,甚至违法。
相似回答